杨军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台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改进创新的一些具体路径,即要处理好一些关系,让电视问政形成良性发展。
关键词:电视问政;电视问政节目;媒体融合创新
一、问政节目的起起落落
今年,在全国上下纷纷开启问政节目,掀起“治庸问责风暴”的时候,余姚市委、市政府再次要求我们电视台开办问政节目,让部门“一把手”在节目中接受问政,现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代表和市民代表提问,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同时监督问责不作为的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电视问政节目的城市台比例超过50%,可以说,电视问政这样一种形式,通过将政府管理、权利运行直接晒在荧屏上,搭建起一个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双方互动的平台,让电视节目的可看性更强,市民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社会好评如潮。
二、问政节目的明显特征
(一)节目的选题是老百姓关心的
问政节目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因为选的主题都是群众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相约一沟通”节目中,我主持的15期节目,集中反映的是财政支出、交通出行、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等10多个方面的200多个问题。每期话题都是群众所关切的,所以节目播出后,立即就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社会的巨大反响。
(二)节目的内容是客观真实的
问政节目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是部门的工作介绍,再加入问题的解答,有人会质疑现场观众是安排的,是来作秀的,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真实是电视问政节目的生命力所在,我们看到现场观众与部门领导的激烈碰撞最具说服力,只有坚守真实,做到真内容、真实效、真追责,问政节目才能问得长久。
“相约一沟通”和“四明热线”之所以会落幕,很大的原因就是客观真实性的慢慢缺失,从而失去了受众,退出了舞台。
(三)节目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开设问政类节目的开始阶段,节目组会广泛收集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这得益于广播电视自己的宣传优势。比如“四明热线”节目,在节目直播的前一个星期,就会有预告宣传滚动播出,在各档直播节目中也会穿插讲述节目的主题,引起受众的关注,并大量收集素材和问题,这就为节目直播打下了相当的受众份额和强大的舆论影响力。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节目,问政节目的收视率、收听率基本处于高水平。
三、问政节目的思考与启示
(一)我们县一级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坚定地履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并努力加以强化。在县级台,时政新闻占据主导地位,民生新闻也是一些快餐式的,监督往往像蜻蜓点水一样留在表面,难有很强的典型性,很难有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曝光一些问题往往不是死于胎中就是难以直接产生明确的结果。这样的舆论监督没有效果,观众难免不仅失去了信心,更对媒体产生反感。在问政节目中,由于问题必须直面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间都有承诺,被曝光的问题既容易得到解决又不失于浅薄,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显现和强化,现场的市民也吃到了“放心丸”,这就是最能让老百姓满意的地方。
(二)在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了解受众的需求,大力推进媒体融合。要将问政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形成话题,用融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进行二次发酵,让节目的影响力更强。而且,问政节目的特点就是比其他节目有着更强烈的互动性,场外的观众和网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节目在广播电视上直播,同时微信平台上也同步播出,让市民无论在演播室还是在家里、户外,都能参与进行,融合传播造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会更高。
(三)问政节目作为一档强烈时政性质的节目,节目的形式可以不断创新。第一次主持“相约一沟通”节目时,基本是访谈的形式,到后来的“四明热线”就已经有热线电话和微信平台的互动了,现在的问政节目完全可以借鉴娱乐、综艺等其他类型节目的表现方式进行视频直播,再融合场内场外及科技手段,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节目环节和形态,创造出更多的亮点来。比如对上一期节目的回看,对承诺解决问题的回访,现场的电话连线,观众直接对领导的滿意度评议等,每个亮点都会成为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
作为最基层的本土广播电视台,我们要结合自身优势,应用新媒体,发掘当地特色来突破创新,提高收听收视率,问政节目无疑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