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美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2019-09-10 07:22:44梁穆穆陈锋
三峡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形式美艺术创作形状

梁穆穆 陈锋

摘  要:花山岩画图像的色彩、线条、形状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特征。主要体现为:对称均衡、对比变化、重复与韵律、单纯的色彩、多样的统一。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和可学习性特征。形式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花山岩画的形式美法则对于目前桂西南的绘画、文艺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图像;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美;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6-0083-04

吴冠中认为“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可解剖的。”绘画的形式美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如色彩、线条、形状等。花山岩画在2016年7月15日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壮族人民珍贵的文化瑰宝,是独创的绘画艺术作品,具有众多的形式美特征。花山岩画的形式因素,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等是可以分析的,具有一定的美学研究价值。左江花山岩画图像数量众多,形式独特,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学者、艺术家进入到了花山岩画相关的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花山岩画具体的形式美需要系统的分析介绍,让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人类早期对于自然界形式美的把握并用于艺术创作的能力。这些形式美也可用于美术专业教学,也可以被用来指导当代的绘画、文艺创作。

一、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美

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是花山岩画图像所有的视觉因素的组合,包括颜色、形状、线条等要素。壮族先民为了表达有关集体活动的主题内容创造了花山岩画的艺术图像,这些艺术形式。这些形式语言应是来自于他们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成果,是长久地对周围自然环境事物观察思考提炼的艺术结晶,体现了骆越先民的生存智慧。

形式美应主要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形状、颜色、线条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在自然界中,美的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应具有统一性特征,美的形式一般不会脱离内容而存在。但在后现代艺术创作活动中,有意味的形式有时候也会直接被当做艺术的内容来表现。在长期的对于事物的审美活动中,人们总结了很多美的规律性法则,这可以被称之为美的形式法则。事物美的形式常常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美感,这就是事物的形式美造成的。花山岩画图像是由线条、形状和色彩构成,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具有对称均衡美、对比变化之美、重复与韵律感、单纯的色彩、多样与统一性等美的特质。从这些单纯的形式中,人们也可以获得强烈的美感。

(一)对称均衡美

花山岩画图像在整体上具有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正身人形图像和圆形图像是单个图像中对称均衡的典型代表。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来正身人形图像双臂左右对称地呈直角或钝角弯折上举,双腿对称地向下屈蹲。整个正身人形图像具有左右对称的特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上肢与下肢之间也具有上下对称性。对于花山岩画的圆形图像,在经过圆心的地方画一条直线,整个图像就会呈现出左右或者上下对称。花山岩画在整体的画面组合上,也具有一定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会给人带来安全、稳定、安静的感觉。这种对称性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愉快、亲切、轻松、舒畅的感觉,让人能够在心理上和视觉上获得美感。花山岩画人形图像、人形图像和其它图像的组合等在比例上是均衡协调的。正身人形图像在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人形图像与器物图像、动物图像在比例关系上是均衡协调的。这种均衡协调性不具有绝对性,有时候某个图像或者图像的某个部位被故意放大,会显得不成比例,这可能是由于某种文化心理在起作用。体现为一种心理崇拜。

(二)对比变化之美

在绘画中,线条、色彩、形状等的对比变化的目的是要以美的形式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人们的视觉可以长时间的停留在绘画作品之上。中国画在笔墨功夫上讲究一笔多变,其目的就是更好地表现内容的多样姿态,使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欣赏者获得视觉愉悦感。在颜色上,花山岩画图像的各种红色与崖壁的灰黄色、灰白色等各种色彩、红色图像与周围的环境、天空等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线条上,花山岩画图像的线条变化多样,线条在粗细、力度、长短上具有多种变化,绘画者灵活地使用横线、竖线、曲线、圆弧线等使画面非常地丰富。在形状上,可以看到各种圆形图案、方形图案、三角形图案、圆柱形图案等。这些形状被用来表现人和动物躯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器物。同时可以看到大的图像与小的图像呈现错落有致的排列。整个画面形式在对比变化中给人以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美感。

(三)重复与韵律感

有人认为花山岩画人形图像在整体上具有形式化特征,给人重复的、千篇一律的感觉。但这种重复性,不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从每组画面的整体来看,图像似乎在表现一种集体性的活动,骆越先民正围绕着某个中心、沿着某个方向进行舞蹈。人形图像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行进,而是如同在波浪线上,沿着某个方向行进,给人一种悦动的韵律感。人形图像双臂弯折上举,双腿屈蹲向下是一种不稳定的形式,让人感到下一秒的动作即将到来。腿部不断地弯曲、站立,双手上下摆动,身子前仰、直立与双手的摆动保持一致,整个人不断向前行进。花山岩画图像这种韵律美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人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乐趣。人们在观赏这些画面时,目光和头部会随着这些图像上下、左右反复地移动,乐在其中。

(四)单纯的色彩

色彩是光线的组成部分,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想法、行为甚至健康等。艺术家对于色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对颜色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如冷色、暖色等。花山岩画图像在色彩上是单纯的红色,属于暖色。花山岩画图像全部是由红色的赤铁矿粉加上一些胶合剂混合而成。“色彩直接影响灵魂”。 这种单纯的色彩在人的内心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在中国文化的多种场合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原始人已经开始将红色粉末撒在已经故去之人的身体之上,用红色来装饰自己和各种物品等。在花山岩画图像中,红色图像可以激发骆越先民内在的生命激情,實现心灵的净化,获得身心的愉悦。

(五)多样与统一性

花山岩画图像群在整体上具有多样的统一性,如线条、色彩、形状、人物动作和神态等都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花山岩画图像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具体表现如下:在每个图像群组中,不同的人物图像、器物图像、动物图像、圆形图像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的,而是按照身份地位、空间位置关系、功能作用等有规律地排列的。这些图像大多以正身人形体现为中心进行排列,整个画面具有一定的叙事特征。在构图上也注重动与静的多样统一、大与小的多样统一、色彩的多样统一等。中心正身人形图像大多给人一种静态感,而周围的人形图像和动物图像等大多给人一种动态感。

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美还有待深入挖掘,以上只是笔者在反复观察花山岩画图像之后的一种认识。人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会看到花山岩画不同的形式美特征。希望这个话题可以引起更多有关花山岩画形式语言的讨论。

二、形式美的特征

花山岩画的形式语言是骆越先民在生活生产中对劳动对象和集体活动观察思考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事物形式语言的观察和抽象。这种抽象的艺术语言以某能能力和文化的形式在代际之间进行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可学习性。形式美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一)抽象性

人类对形式语言的把握和运用是人类在思维上高度抽象化的体现。绘画艺术体现了艺术家对事物的形式语言把握和运用的能力,是对事物线条和形状的把握和对色彩的感受,及其在艺术创作中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们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来获得这种能力。骆越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和集体活动中把握到了事物和集体活动的形式语言,在某种社会使命感的驱使下,将这些形式语言以一定的主题绘制出来。这些形式语言正是骆越先民艺术抽象能力的体现。这种抽象的艺术能力在当时应该还只是处于潜意识阶段,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通过对花山岩画艺术形式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骆越先民在艺术上的抽象能力。

(二)相对独立性

形式虽然来源于物质,从物质世界抽象出来,但却不受物质世界左右。相对来说,形式美法则可以独立于物质,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在中国画创作中非常注重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注重笔墨功夫。人们在观赏中国画的时候,已经远离了真实的对象。米点法适合表现烟雨迷蒙,勾勒的线条可以给人苍劲有力的感受。人们总结了一些形式美的法则,运用于绘画创作,并被不断的学习、摹仿、传承。所以从中国画中是最能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通过花山岩画图像的苍劲有力的线条,可以看到骆越先民坚毅不屈的性格特征,红色的图像也表现了骆越先民生活的激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可学习性

形式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独立于物质实体,需要专业的人员去研究和总结。形式美在上升到法则之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这时候人们只要掌握了形式美法则之后就可以用这个法则来欣赏各种美的事物,得到美的享受。作为规律性的形式美法则可以被学习,用以指导个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人们在学习了形式美法则之后,在欣赏花山岩画图像时就拥有了理论的指引,能够在短时间内欣赏花山岩画图像线条、色彩、形状的魅力。

花山岩画的形式美对于研究美的本质,两千多年前人类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人类审美活动一旦开始,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的。美的本质应该来源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有意义的互动。这种有意义的互动主要体现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究思考形式的问题、美的问题。同时,对于审美对象在自身的物质组成上与后来的审美主体的在感情上发生了某种关联,触发了审美主体的审美兴趣。

三、形式美的科学性

中国绘画创作理论历来重视意境的构建,讲究气韵生动,在西方绘画创作、教学活动中非常强调作品的形式美,将各种造型艺术条分缕析的进行划分、切割,用于研究创作或用于美术教学。人们研究出了黄金分割率,各种构图的法则。吴冠中认为形式因素是造型艺术的显微镜和解剖刀。形式因素也可以用来分析总结中国的传统绘画的形式因素用来指导美术教学和创作活动。这些具体的形式因素,如不同的颜色、线条、形状等给人带来的感受具有一致性,在创作中能够有意识地选用某种颜色、线条、形状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更容易引起观画者的共鸣。整体的画面的构建是由这些具体的形式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共同的文化中,对于美的形式人们在认识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中西方的绘画理论传统可以发现中国绘画工作者喜欢从整体上去思考绘画创作问题,西方绘画工作者喜欢从形式因素去探求绘画创作的有关问题。这应该和中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文化传统有关。传统上,中国学者偏向于从整体上思考问题,而西方学者偏向于从具体的形式细节思考问题。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展,人们的思维模式逐渐将这两种思维模式进行了融合。并且这两种思维模式不是绝对的划分,古代的中国画家在注重整体画面的统一的同时,也会注意形式细节的表现,西方画家在注重细节的表现的同时,也会注重整个画面的统一。这也是两种思维模式能够融合的原因所在。

四、形式美与艺术创作

现代美术工作者,通过分析、理解、掌握古代经典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绘画作品的形式,可以摆脱今日艺术创作中单纯的、被动的、拘谨地对对象的描摹,从画“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尽情发挥和创造美的领域,这是绘画发展中的飞跃。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古代绘画作品形式的分析,理解艺术创作的原理,人们的审美心理,艺术创作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等来获得艺术的美感,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原理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提取古代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根据表意的需要,进行重组变形,以适应现代绘画创作和审美的需求。也可以在形式美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活动。

中国的绘画教学历来重视对古画的临摹,其动因也是为了要把握古画中的形式美以利于艺术家的美术创作。在一些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已经成了艺术表现的内容,人们在欣赏这些形式的时候也可以获得艺术的美、认知、感动等。

在现代派艺术观念中,人们对形式美在艺术创作的运用上,更注重个人的主观“表现”,追求创新。很多作品故意突破形式美法则,呈现破碎、扭曲、怪诞的艺术形态。这种有意的对形式美法则的突破,可以反映出形式美法则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入影响。在以花山岩画图像中各种形式元素作为创作题材时,应大胆借鉴国内外各种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将花山岩画图像各种视觉元素按照内容表现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重组排列创新,或者重新设计以使其具有时代感,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艺术作品,才能进一步提升花山岩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这也对美术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尤其是花山岩画所在地的地方高校的美术专业,应注重花山岩画在美术专业的教学,和国内外各种艺术理论的讲解,艺术实践创作的介绍。教师应该鼓足干劲深入学习、研究,以求有所突破,为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祖国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个人的审美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创作水平。

五、结语

花山岩画作为客体的存在,作为一种绘画,人们对于其“美”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花山岩画具有“崇高美”,有的认为花山岩画具有“朴拙美”。如何正确深入地认识花山岩画的“美”,是花山岩画研究领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形式美的角度来探讨花山岩画图像是本文的一个尝试,花山岩画作为一种具有原创性、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的艺术作品,还需要更多的审美主体对其进行持续的有意义的探究思考。

注 释:

[1]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美术》,1979年。

[2] 杨辛等:《美学原理》(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覃圣敏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

[4]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 Frank):《艺术形式》(第11版),俞鹰、张妗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5] 梁穆穆、陈锋:《花山岩画中的骆越先民色彩心理探究》,《大众文艺》,2018年第2期。

[6]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曹英英

猜你喜欢
形式美艺术创作形状
挖藕 假如悲伤有形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34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你的形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6
丰富艺术创作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4
装饰性绘画的美学原则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27:29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