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雪容
摘要:从事教育事业已有一些年头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三言两语能“教出来”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看重每一次班会课的真实意义,一切教育离不开生活,所以组织班队会时需要慎重选择源于学生的题材,再而重组贴近学生的素材,组织学生参与,达到感悟升华的目的——影响和引导他们有利的成长。
关键词:工作与责任;尊重与健康;小活动渗透;大感悟升华
从事教育事业已有一些年头了,深知教师,是一份职业;教育,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好书育好人是大任,它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实践中我探索追求更高教育艺术和专业成长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让我重新看到教育的另一片天空。
一、“我在乎,每一条鱼的健康”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鱼倍搁浅在海滩上。一个小男孩见状,开始拾起鱼一条一条地往海里仍。一个路过的人不理解:“这么多鱼,你捡得过来吗?”小男孩一边救鱼一边回答说:“这条鱼在乎!”,随即又将一条鱼扔回大海……
1.现实背景
多年来,小男孩对生命的虔诚与执着的声音一直影响着我思考的方向。随着在社会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或那种的诱惑和影响,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珠手中宝,受父母的严密保护,孩子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工作。但我们的职业对象是儿童,他们就好像男孩眼中的鱼儿一样重要,我在乎,每一条鱼的健康,需要我们适时给予他们帮助,推他们一把。
2.实践反思。
保护学生,爱护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从低年级上来就是师生眼中的 “明星”,调皮捣蛋、惹是生非、打架生事……随着年龄增大他的行为越演越烈:故意在上课时在桌底钻来钻去,发出各种怪声,“刺激”着任课老师的神经……我多次找他详谈,在交谈中,让我了解到家长的望子成龙的愿望太严格,总挑他的毛病,使他失去信心,甚至针出现厌学的行为。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晓之以理、消除疑虑。如:你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对谁有利?假如你是爸爸,你的儿子这样,能接受吗?……向他摆道理、明动机,消除他内心的疑虑和“不满”。
(2)肯定自我价值,成就学生尊严感。我帮他分析他的优势和劣势,鼓励他订立短期目标,并联合家长的力量监督、鼓励他的行为,同时为了帮他尽早建立自信,并鼓励全班同学一起从感情上接纳他和帮助他,并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
在工作中,班主任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发现学生的价值,但比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其实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生命,他们都会渴望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尊严感。要他学,变他要学;要他好,变他要好,这样的主体效能不是会更大嗎?
(3)创造快乐的体验,帮学生擦亮生命的颜色。班集体是班级管理建设的一个单位,它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幸福的成长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寻找开展各种小活动,如:“小方块大团结”、“毛毛虫接力赛”、“夹球接力赛”…… 这些活动在带给孩子们快乐体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每个人在班集体中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可是集体不能少了他(她)……”。前面提到的那个小男孩,通过长期的共同努力,他开始改变了:上课不再钻桌底、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课间追逐打闹的次数减少了,同学投诉的情况也改善了,慢慢的,他开始为班集体服务……看着他的进步和改变,我由衷的替他感到高兴。
二、“我看重,每一次班队会的真实呈现”。
德育是什么?在一次的专业成长培训中,南海中学一名优秀班主任提到:德育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除了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外,还需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懂”,还要使学生“信”,要求学生躬行践履,最终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他的这一席话,朴实得让你无法质疑。少年儿童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大脑就像计算机一样,他们既善于模仿,又在耳渲目染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故此在学校这样一个学习的重要环境下,班队会课是我能影响和引导他们“做真人”的重要阵地。
1、慎重选题,源于学生。
班队会课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平台,班会课前需要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和成长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如学校每个学期制定的少先队计划中都会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主题,我再根据班级的阶段性情况细定一个中心开展。
2、重组素材,贴近学生。
一直以来,班会课一般以“灌输”式的形式教育为主,效果有时会水过浮萍一样,所有在平时需要积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素材,整合故事、图片、视频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组织参与,感悟升华。
“灌输式”、“告诉式”……都只是浅层的认识,德育需要经过学生深刻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在他们心中经过加工内化,最后改变他们的认知,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情境1:开学初,常规教育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意识到习惯的巨大力量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设计了“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班会,活动开始我安排了一个“左手右手”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在交叉的姿势是原来的姿势还是改变后的姿势?有多少人改变了交叉手的习惯?说明了什么?
这次“左手右手”的小活动在学生的心目中感触真的很大。他们在活动后激动的交流起活动前后自己的变化,和引起变化的原因。
情境2:在有一段时间里,学校门口不远处摆了一处流动牛杂点,班上陆陆续续有不少的孩子在放学期间偷偷溜过去买来吃,一个家长的来电引起我的重视,于是我结合《科学》课程中《消化与健康》的内容设计了“美味的背后……”主题活动,活动最后组织学生谈谈“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
我们平时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在德育中可以改为“江山易改习惯能移”。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持续一段时间后的结果,众所周知的“21天说”。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交叉手、买零食、串门、横过马路……孩子的很多行为重复不止21天,形成的习惯就更牢固了,时间越长,习惯越牢。无论是左手右手交叉的习惯还是饮食习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的,所以在班队会活动中,素材的恰当选用和学生的亲身参与是可以吸引学生、触动学生、陪伴学生、指引学生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以用行动告诉孩子们,“相信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为之不断努力的”!
其实我们不仅仅是教育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对话者、终身的学习者和心理工作者。我们的学生不是商品,而是儿童,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发现和改变的话,这个学生的成长肯定会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教育的事业是繁重的、辛苦的、任重而道远的,需要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更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规律,使我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
参考文献:
[1]《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2]《中国教师报》
[3]《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