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着尾巴崛起的金元帝国

2019-09-10 07:22马晓荣
中国军转民 2019年6期
关键词:罗斯福摩根华尔街

马晓荣

美国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地位,它独有的三权分立的历史源头又是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建国历程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經济体。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领土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诞生于欧洲的铁路、电报、汽船、炼钢等技术在美国迅速普及。而随着一批又一批来自欧洲的移民涌入美国,这片广袤的北美大陆成了资本主义完美又残酷的试验场,摆在美国面前的是一幅无比繁荣的图景。

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新泽西州开启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互相竞争的公司再也不用花大力气组织称一个巨型托拉斯,他们只需要一家控股公司合法的收购其他公司的股权,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垄断。

19世纪最后十年,控股公司合并重组的狂潮席卷美国,有能力把各个公司撮合在一起的“发起人”则从中大发横财。20世纪来临之际,J.P摩根领衔的财团作为发起人,陆续组建了通用电气和国际收割机公司等控股公司。这是华尔街最辉煌的年代,金融寡头们成了美国经济的掌权者。

当1900年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副手施瓦布向摩根描述那个钢铁托拉斯的设想时,摩根意识到,自己将有幸操盘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

彼时,家庭变故让卡内基萌生退意,打算将公司出手。施瓦布让摩根相信,如果对美国的钢铁工业进行一次大合并,那么这家公司将击败欧洲的钢铁公司,称霸世界钢铁市场。更关键的是,放眼整个美国,也许只有摩根买得起。

接下来几个月,摩根在麦迪逊宅邸的书房里组织了多次秘密会议,参会的是从四处远道而来的钢铁业大亨。会议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春天,最终在一个高尔夫球场上,摩根接受了施瓦布的报价。一切尘埃落定后,摩根向卡内基告别,“卡内基先生,祝贺您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一个让华尔街为之震动的消息被公布:由7家公司重组而成的“美国钢铁公司”,将以4.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卡内基的钢铁帝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本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一个史无前例的垄断怪物。公司上市那天,天量的股票交易让纽交所不得不宣布休市一天,以完成票据整理工作。

卡内基最初对这笔交易非常满意,他原本的心理底线只有3.2亿美元。但当他意识到这个庞然大物垄断了全国60%的钢铁产量时,他又忍不住向摩根抱怨,自己的出价太便宜了。

这笔交易的影响力超出了摩根的预期,媒体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担忧:相信如果无法遏制这些托拉斯,那么不出25年华尔街就会出现一个皇帝。

通过在各个公司内互相兼任董事,一个接一个的工业领域被攻陷,美国的实体制造业被金融业深度绑架。民众对托拉斯的厌恶也随着华尔街的风起云涌与日俱增,罢工陆陆续续的发生,从艰难求生的工人和农场主到城市里的中产阶级,每个人都盼望着政府能够出面整治这些垄断巨头。

但20世纪初,联邦政府还没有商务部、劳务部和贸易委员会,甚至没有中央银行,他们认为商业应该跟政府没什么关系。当这些托拉斯慢慢做大,孱弱的华盛顿便再也无力对抗摩根领导的华尔街,事实上在1895年,为了购买黄金储备,美国政府不得不求助于摩根,通过他的声望向华尔街借钱。

摩根也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他所信奉的是那个时代的强者之道,和洛克菲勒、卡内基一样,他追求的是用双手去主宰历史车轮,并不在意谁会被碾过去。在那个“你穷你活该”的年代,没有商人会关心贫困百姓的生活,垄断的利益大过一切风波与纷争。

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完成后,摩根马不停蹄的发起了对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进攻,经历一番资本市场上的激战,通过新公司“北方证券”拿到了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控制权。在一片唾骂与抱怨声中,全球最庞大的铁路联合体就此诞生,全美铁路的2/3处于摩根的掌控之中。

1901年秋天,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接替遇刺的麦金莱总统执掌白宫。43岁的罗斯福给自己标注过很多称号,比如爱国者、学者、改革家甚至是花花公子,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喜欢华尔街”的人。

不过在第一篇国会咨文中,年轻的总统依然向公众表示不必为金融业和工业界发生的事情感到担忧,他会继续推行麦金莱的政策。这对摩根来说是一个好的信号,新生的北方证券还需要时间来经受法律的考验。

但几个月后,炸弹的引信被点燃了。

博弈与妥协

“事先给华尔街打招呼?我们恰恰不愿意这么做。”——1902年,罗斯福总统回答J.P摩根

1902年2月,没有任何征兆,罗斯福内阁的司法部长诺克斯提起诉讼,他翻出了在摩根眼里名存实亡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要求对北方证券公司进行分拆。

据说消息传到摩根家里的时候,65岁的摩根显得沮丧又愤怒,他对这记重拳毫无准备。怒气冲冲的摩根前往华盛顿,他想知道为什么政府在宣布决定前,不能体面的跟他打声招呼。面对质问,罗斯福总统干脆利索的回答他,“事先给华尔街打招呼?我们恰恰不愿意这么做。”

这显然没办法让摩根平息怒火,他告诉罗斯福,如果总统能派人去华尔街,J.P摩根公司会很快修正错误。总统的回答同样坚决而冰冷,“我们不想修正错误,我们只想终止他们。”

短暂的谈话无疾而终,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让罗斯福忧心忡忡,在托拉斯的阴霾中艰难度日的普通民众是一颗定时炸弹,他必须把美国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罗斯福坚信只有将经济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国家才能够稳定运转。而摩根则坚持,经济的良好运行只能依赖强力的垄断。

历史不会为一个固执的老人停下脚步,在诉讼发起之前,《纽约世界报》的出版人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已经同这些大资本家抗争了很多年,这位闻名遐迩的新闻工作者一直是托拉斯的死对头,罗斯福的行动让他大喜过望。

好战的工会也是总统的支持者,他们一直渴望彻底颠覆华尔街,饱受剥削的农民和城市劳工则盼望着革命的到来。

1904年3月14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北方证券属于非法企业联合,必须解散。西部的运输工業又回到了竞争与混战的局面,这个铁路托拉斯最终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企业合并的浪潮也戛然而止。

虽然媒体对罗斯福总统的评价不算高,但他确实开启了美国的新一个时代:在他出手惩治这些垄断怪物前,政府几乎从来没有维护过普通民众的利益。作为一个传统的美国人,罗斯福一直极力平衡着各个阶层的利益,让每个阶层都有发声的机会,同时小心翼翼的改善贫富差距。

罗斯福的反击进一步点燃了民众的怒火,聚光灯下的摩根开始频繁遭受舆论攻击。1903年到1912年十年间,2000多篇关于华尔街和摩根家族的丑闻在报刊上登载,之后,只要是摩根家族涉猎的产业,揭黑文章都如影随形。

在北方证券公司一役后,罗斯福开始尝试更加温和的手段缓解阶级矛盾,他把托拉斯分为有益与有害的,区别对待。当摩根组建“国际商业航运公司”时,罗斯福便出于与欧洲竞争的原因,对这个海运行业托拉斯表示支持。

北方证券的折戟则让摩根有些心灰意冷,随着儿子杰克逐渐成长,他萌生退意。除了为儿子杰克的未来铺路,摩根晚年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和联邦政府探讨计划中的中央银行体系。不过华尔街不能没有J.P摩根——1907年,又是摩根领导纽交所和银行家们拯救了那年的华尔街大恐慌,却也引起了联邦政府的注意。

政府不希望摩根的影响力在日后变成银行家们的一种权力,任由J.P摩根公司、花旗银行和斯蒂尔曼这样的金钱托拉斯随意使用。在1907年的危机结束后,建立中央银行的呼声越来越高,与媒体、公众和联邦政府博弈近十年后,老去的摩根选择了妥协。

妥协的产物是1913年12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的《联邦储备法案》与随后诞生的美联储,通过联邦储备体系,白宫从华尔街夺回了一部分金融主导权,尽管在美联储内部依然存在摩根家族的影响力,但银行家还是被结结实实的将了一军。

摩根没能看到这些事情的发生,在意识到身体每况愈下后,他希望回到家族位于英国的老房子,但他没能挺到伦敦便撒手人寰。据说在弥留之际,摩根依然用手指着头顶上方,然后说:“我要坚持。”

1913年4月1日,J.P摩根公司迎来了新的合伙人。和父亲不一样,杰克·摩根并不喜欢大权独揽,他将大部分权力下放给了高管与其他合伙人,他则通过手握利润分配、人员任命的权力,用洒脱的姿态掌管全局。面对华尔街的种种疑虑,新上任的杰克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并不比父亲逊色。

他的机会出现在第二年夏天,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枪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战争的阴霾降临欧洲。

闷声发大财

“欧洲各处,明灯正在熄灭;在有生之年,我们也许看不到它再次点亮了。”——爱德华·格雷爵士,1914年

刺杀的消息传到华尔街时,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战争会爆发,更不会意识到战争对华尔街、对美国而言是一次怎样的历史机遇。

事情在7月25日出现转折,英国提议开会商议巴尔干问题,但谈判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意义,奥匈帝国搬出了刺杀事件意图逼迫塞尔维亚就范,法国和俄罗斯则没有理睬。两天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也响应了盟友。

战争爆发,全球股市应声下跌,黄金价格一路上扬,各大股票交易所纷纷休市。随后,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组成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欧洲大陆变成了战场。

战争初期,人们普遍预计美国经济将迅速衰退,因为欧洲国家会收回在美国的投资以投入战争,从而引发从股市、到利率、再到农产品出口的全面崩溃。战争打响的第一个月确实是这样,小麦和棉花的出口大幅下跌,为了避免棉农破产,威尔逊总统甚至提议每个家庭都购买一包棉花,他自己就带头买了一大包。

伴随战争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欧洲劳动力应征入伍,让整个欧洲农业的歉收已成定局。当英国皇家海军控制了北大西洋时,威尔逊总统意识到自己的棉花算是白买了。在英国海军的护卫下,美国的农产品开始源源不断的运抵欧洲。

皇家海军则向施瓦布(即卡内基曾经的副手)的伯利恒钢铁公司提供了一笔1.35亿美元的订单,而在这之前,伯利恒签过的最大的合同也不过1000万美元。战争期间,大量欧洲订单跨过大洋来到美国,美利坚工业因为战争迎来了一个春天。

杰克·摩根也牵挂着自己的第二祖国,1915年2月15日,J.P摩根公司成为了英国政府在美国采购的总代理,不久后,法国也与摩根公司签订了类似的合同,随后,载着马匹、炮火和给养的轮船陆陆续续到达欧洲。

当战争进行到1915年下半年,英国缺少的已经不仅仅是物资了,为了维持战争,大英帝国每天就要花掉500万英镑。当年9月,英国政府代表来到摩根公司,希望筹措一笔5亿美元的贷款——这是一个连摩根公司都无法承担的数额。

最终,一个由61家承销商,1570家金融机构组成的巨型承销团吃下了这笔贷款,并打包成债券向美国公众销售。法国和加拿大政府也求助于杰克,为他们在美国发行债券。

除了给摩根公司带来巨额的手续费收入,大笔贷款也让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因为拿到贷款的欧洲人又不得不从美国采购战争所需的工业品,钱在大西洋上走了一个来回,又进了美国人的口袋。仅在1916年,英国就通过摩根公司在美国购买了超过30亿美元的军需品,这是当年联邦政府收入的4倍,摩根家族则从中获利5000万美元。

之后三年里,单单是摩根公司就帮助协约国筹措了15亿美元的贷款,美国民众也在战争中认购了协约国25亿美元的债券。

华尔街甚至主导了战争的局势,战争的另一方德国就没有得到美国大银行的任何支持,整个华尔街,只有敬仰普鲁士文化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老板亨利·高曼(Henry Goldman)算是个亲德人士。

1915年5月,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商船“路西塔尼亚号”,更是激起了美国国内的反德情绪,整个一战,德国从美国拿到的贷款只有区区2000万美元。

“路西塔尼亚号”在海底沉睡了两年后,秉承中立的美國才扭扭捏捏的向德国宣战,而当时战争的局势已经再清晰不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赢家,从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欧洲一片混乱,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席卷老迈的俄罗斯帝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如英国梦寐的那般被肢解,但英国人也为名义上的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糟糕的财政状况让日不落帝国再也无力控制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欧洲的明灯熄灭了,美国借战争发了大财,战争结束后没多久就进入了“柯立芝繁荣”时期,1920年代也被后人称为“喧嚣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汽车工业是经济繁荣背后的主要驱动力,而引领汽车行业的则是新兴的福特公司。早在一战正酣的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总产量的70%,而当时德、英、法等国家的汽车产量总和只有美国产量的5%,而到了20年代后期,光是纽约拥有的汽车量就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当1 9 0 3年40岁的福特拿着28000美元创业时,汽车还是又笨又贵的奢侈品。当时,主流汽车生产商热衷于为有钱人生产各种花里胡哨的汽车,赚取巨额的利润。但福特觉得,如果只专注于一种车型的生产,就可以降低成本,既能够让平民们也能买得起,也能大幅度增加公司利润。

于是,1909年福特宣布,未来公司将只生产一种车型——T型车。

福特在1914年建立起了第一条T型车装配线——汽车的零件通过传送带从工人身前经过,工人只需要重复完成单一的操作,整车通过这种流水线来完成组装,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创造!当第一辆T型车驶出装配线时,福特又宣布:他的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最低日薪5美元,而当时汽车行业的平均日薪只有2.4美元。

福特自然不是善心大发,他只是单纯地认为,如果人们赚了更多钱,那么T型车就会有更大的市场。一些人为福特欢呼,当然更多人根本不相信福特能做到, 甚至有报纸讽刺道:“亨利·福特认为,工资应该更高,商品应该更便宜,我们也同意这种看法。不过请允许我们补充一点:夏天应该更凉快,冬天应该更温暖。”

当时流行的是洛克菲勒那一套:垄断产业链、控制产量、维持利润。但固执的福特最终证明,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压低成本,提高工人工资,并且创造更大的市场。在装配线诞生之前,一辆T型车的价格是950美元,每年的产量不过两万辆。到了1920年,T型车年产量已经飙升到125万辆,价格只有300美元。

1920年,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达到了900万辆,代替火车和马匹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随之诞生的货运卡车和拖拉机也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工作与生活。汽车的辅助性行业,如燃油业、公路建造、钢铁业和橡胶业也急速发展。美国人的口袋里开始有钱了,冰箱、洗衣机这样的奢侈品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千家万户。

1920年11月,杰克·摩根和合伙人拉蒙特一起拜访了福特,提议帮助福特公司上市,但福特并不愿意参合华尔街的烂事,婉拒了摩根的提议,反而是被福特打的节节败退的通用汽车公司主动找来,意图合作。不想失去汽车行业入场门票的摩根没有犹豫多久,很快就跟盟友一起控制了通用汽车60%的股份。

到了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英、法、德的总和,柯立芝总统在1929年3月卸任时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7个月后,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大牛市,大崩盘

“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1930年6月,胡佛总统

1923年,摩根公司进入鼎盛时代,银行业务只接受大客户的存款,对750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也不会支付利息。杰克的大儿子小吉诺斯·摩根也成为了公司的合伙人,二儿子亨利·摩根刚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开始在银行实习。

繁荣昌盛的20年代,投机的氛围开始蔓延。商人们不再满足于生产和销售,而是沉醉于在股票交易所人为创造财富,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和农场主也成了股民。当时,支付10%的保证金,有经纪人垫付余额进行投资的方式颇为流行,一些银行开始组成“担保成员机构”,用储户的资金大肆投资。

向炒股者放贷也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到1929年夏末,利率已高达20%。人们只要有一点闲钱,就会全部投入股市,然后等待成为富人。慢慢的,股市开始与实体经济脱节,标准普尔指数从1926年的100点一路飙升至1929年的191点。银行家把买股票比做在赛马场赌马,奇怪的是,每匹马都赢了。

一向以谨慎和冷静为信条的摩根公司也未能免俗,他们参与了50多个股票交易辛迪加控制着上百种股票。

时任美联储主席斯特朗是为数不多的发现危机隐患的人。1928年,斯特朗3次提高贴现利率并开始缩减货币供应,但没过多久,斯特朗就因肺结核去世。继任者哈里森没有斯特朗的声望与政治手段,提高利率的建议遭到了美联储委员会的反对。在漫长的扯皮与消耗中,华尔街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金融业的贪婪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银行疯狂地以5%的利率向美联储借来资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转给股票经纪人,经纪人再以20%的利率贷给投机者:人类任何的牛市,都少不了“配资”的推波助澜。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的繁荣伴随一场疯狂的恐慌瞬间崩裂。在上一个星期五,股市就开始加速放量下跌,但大部分投资者仍然狂热,把看空者称作“神经质的非主流力量。”但在23日晚上,全美国经纪公司的卖单就已堆积如山,24日开盘两小时,股市的账面损失就超过了上百亿美元。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300亿美元的财富从华尔街消失;而在之后的两年里,危機蔓延到了工商业,降薪和裁员潮在全国上演,总统胡佛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交由市场自行调整。1930年6月,当一群神职人员到白宫访问时,胡佛告诉他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接着,胡佛又不顾上千名经济学家的反对,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提高。这个昏招让经济危机开始向欧洲蔓延,作为报复,欧洲国家也立刻提高了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19世纪以来确立的世界贸易体系随之崩溃。到了1932年,美国有1200万人失去了工作,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29年的50%。

那年6月,近三万名大学生走出校门,发现纽约百货公司的电梯操作员都要求拥有学士学位。

而在遥远的欧洲,经济危机也困扰着刚刚从一战恢复过来的国家。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被选为德国总理,并在不久后正式就任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他告诉贫穷、饥饿的德国人,自己要“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

另一位罗斯福

“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纳税情况。”——1933年,杰克·摩根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入主白宫的同一天,美国的银行体系彻底崩溃。总统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关闭所有的银行和交易所,直到判断清楚哪家银行的经营状况依然良好,再恢复营业。

比起上一个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手腕更加强硬,也更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位总统下决心要对华尔街进行一次系统整治。

民众一直在为经济危机寻找替罪羊,胡佛下台之后,矛头便对准了华尔街。伴随银行关张,罗斯福要求货币委员会进行调查,弄清楚华尔街在大萧条中到底搞了些什么名堂。

和父亲一样,杰克·摩根也被传唤至华盛顿,接受政府的质询,这是另一个摩根与另一个罗斯福的对弈。在前一晚上,家族律师戴维斯模拟了很多刁钻问题让杰克作答,并叮嘱他千万不能像父亲那样大发雷霆。

但两人没有想到,负责质询的调查主管佩科拉并没有提及摩根财团对其他企业的控制,而是告诉杰克,过去三年里,包括他在内的20个公司合伙人没有缴纳过一分钱的个人所得税。佩科拉轻蔑的问杰克,“摩根先生,您是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您在这三年也都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也许是华尔街之王一生中最窘迫的时刻:杰克停顿了一会,接着开口:“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纳税情况。”

媒体不会错过华尔街掌舵者的丑态,摩根公司逃税的新闻铺满了各大报刊。 “优惠客户名单”的曝光则给了公司最沉重的一击:名单里有前总统柯立芝、财政部伍丁以及其他的政经名流,他们能够提前以很低的价格,拿到摩根公司客户的新股。虽然这种行为不违法,但却是个重量级丑闻。

种种龌龊事促使罗斯福在1933年6月16日签发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它规定,银行不能同时从事存贷业务与投行业务。同时,银行和投行不能相互兼任董事。

这是对华尔街最精准的狙击,从老摩根开始,家族就一直靠着“兼任董事”的方法,实现对金融与工业的双重控制。法案公布后,银行只能老老实实的做金融业务,企业家则可以放心的经营公司,金融绑架实体经济的触手被斩断了。

不能同时从事银行与投行业务,等于把百年历史的J.P.摩根定义为了非法企业。想要继续经营下去,就必须进行拆分。

在法案面前,大通银行和花旗银行相继服软、完成拆分,曾经呼风唤雨的杰克,也不得不屈服。

9月5日,杰克在公司合伙人办公室向记者们宣布,公司将按照法案进行拆分。J.P摩根公司未来将只做银行业务,公司合伙人哈罗德·史丹利将带着债权部的20名员工离开,成立新公司从事投行业务。

前者在2000年与大通银行合并,成为了今天的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哈罗德·史丹利创办的那家小投行则不断发展壮大,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如果上帝需要融资,他也得找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另外,《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货币政策的制定权转移到了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自此,华尔街无法像以前那样操弄美国的货币政策。

整顿完千疮百孔的金融业,罗斯福得赶紧想办法让美国民众填饱肚子。此时战争的味道越来越浓:日本人占领了中国东北,法西斯意大利入侵非洲,德国的坦克开进了莱茵兰,罗斯福的时间不多了。

接下来的改革开始向普通民众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比如通过补贴抬高农产品的价格、为工人制定最低工资和工时法案。与之伴随的是大规模的基建:大坝、桥梁、公园和体育场,刺激着就业率的提高,整个30年代,美国政府组织修筑了近1000座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

30年代的尾声,美国逐渐从危机中走了出来,经济也开始慢慢复苏。相比上一个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亲民形象与政治手腕,让最广大的中小企业、中产阶级和普通民众成为了受益者,也为美国的真正崛起打下了地基。

杰克·摩根也许是唯一一个不开心的人,在摩根财团被分拆之后,67岁的杰克心灰意冷,选择了退休。

和父亲一样,杰克不愿意接受时代的变革,也不愿意了解罗斯福所谓的新政,在接受采访时,他依然对那场质询耿耿于怀,“国会应当懂得如何征税,如果它不懂得怎样收税,那谁纳税谁就是傻瓜。”

杰克回到了英国,那里的文化、与皇室的友好关系都让杰克感到愉快,这种平静生活在1939年8月底被打破,正在苏格兰陪同乔治六世狩猎的杰克听到消息,德国人打进了波兰,欧洲大陆的战争又要开始了。

战争帮了美国一把

“你认为美国参加世界大战是错误的吗?”70%的人回答了“是”——1937年美国社会调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称霸之路上的最后一块垫脚石。

1939年,华尔街丝毫没有战事打响的迹象,股市依然在回升,投资者们乐观的预计,美国会再一次从欧洲的创伤中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民众认为,大萧条已经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美国没必要去掺合欧洲人的战争。

对战争的抵触也来自30年代甚嚣尘上的阴谋论,华尔街大发战争财让很多人相信,摩根家族把美国拖进了战争,甚至战争本身就是华尔街策划的阴谋。

强大的舆论力量促使国会在1935-1937年间通过了三部《中立法案》,阻止美国销售武器与军需品给交战国。尽管罗斯福对此并不认可,但在大萧条的档口,他无力与强大的舆论做对。当华沙陷落的消息传来,《中立法案》才扭扭捏捏的加上了允许用现金销售战争物资的条款。

欧洲并没有想象中强大,希特勒在欧洲节节胜利。法国陷落后,能够阻止希特勒的只剩下了苏联和英国,但他们能抵抗到什么时候,美国人心里也没底。

杰克不愿意看到伦敦被德国人没日没夜的轰炸,他多次游说,终于促使国会同意向英国提供少量武器和退役驱逐舰。他本人则将自己的“海盗四号”邮轮交给了英国皇家海军,用于转移英国百姓,并决定公司不再从事采购代理业务,以免遭到“发战争财”的指控。

当战火蔓延到了苏联,国会终于决定开始大规模支援英国。《租借法案》通过后,美国军舰开始为运输船护航,大批军需品送往英国,美德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交战国。不过在国内,对于是否直接参与战争,依然存在尖锐分歧。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爆炸声结束了所有的争论与怀疑。即便对参战多么抵触,这也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挑衅。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正式对日本宣战。

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战争的确将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拉了上来:他们不仅要武装自己的军队,还要驰援欧洲的盟友。美国国债极速增高,并开始向国民经济注入战争订单。

大萧条时期减产和倒闭的工厂一夜之间开足了马力,新的工厂迅速建立起来,整个汽车工业都开始转向生产坦克、装甲车和迫击炮。厂房夜以继日轰鸣,失业率节节走低。到1943年,失业人数几乎降到了零,所有人都在工厂里为战争做着贡献。

没有一颗子弹打到美国本土,这让美国人反而有钱了起来。这次战争充实的不再仅仅是银行家的钱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成了致富的主力,农民也因为连年的战事获得了充沛的购买力。到了1944年,到处都是繁荣的景象,钢琴、珠宝和奢侈品的销量节节高升。

杰克的两个儿子,亨利和小吉诺斯都加入了美国海军,小吉诺斯曾担任驱逐舰军官,远赴英国作战。亨利是军需部的海军上尉,为军队负责采购工作,后来被调动到战略服务委员会从事秘密工作。

1942年,摩根公司发布了募股说明书,将8%的股票面向公众发售,终结了运转百年的合伙人制度。第二年1月,杰克主持了J.P.摩根有限公司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他不适应“董事长”的头衔,和“有限公司”这种现代化的称呼,身体状况也无法让他继续工作。

杰克没能看到结束战争的两颗原子弹,1943年2月,一次旅行途中,杰克·摩根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遗体被送回哈特福德的家族墓地,与父亲和爷爷葬在一起。

战争又一次帮了美国——和平降临,美国人有些惊讶的发现,他们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这个国家坐拥全球四分之三的黄金储备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的标准和文化即将开始席卷全世界。

他們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欧洲和饱受战争摧残的东亚,就连那个老对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也在殖民地的独立浪潮中摇摇欲坠。

世界警察的诞生

“美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1945年4月,杜鲁门总统

亨利·摩根在战后回到了摩根士丹利,开始负责财务工作。小吉诺斯·摩根则在J.P摩根公司任职,但他们俩都清楚,属于摩根公司和华尔街的辉煌年代结束了。

1944年,在那场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新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让华尔街呼风唤雨的时代彻底成为了历史。相比老摩根和西奥多·罗斯福的硬碰硬,J.P摩根的新任董事长拉塞尔·莱芬韦尔只剩下了回应政府咨询的份。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美国代表团

这场会议所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成了美国拿下世界主导权的基础,会议上,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怀特提出了以强化美元地位为核心的“怀特计划”,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确定美元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等内容。

尽管英国谈判团有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坐镇,也改变不了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盟主的事实。1944年4月底,《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两个附议正式公布,此时,距离泰晤士报那个荒诞的预言,刚好过去了50年。

相比50年前那个刚刚在数字上超过英国的世界大国,如今的美国拥有一个听话的华尔街,强大的制造业,完善的社会制度和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挡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了那个横亘欧亚大陆的红色巨人。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蛰伏,“世界警察”戴上了他的警徽。

(作者单位:中航惠阳公司。)

猜你喜欢
罗斯福摩根华尔街
长着空洞的男孩
罗斯福的壮举
摩根大通拟从一创摩根证券撤离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华尔街“海盗”
狄摩根的年龄
狄摩根的年龄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