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葵
“素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百度百科”中给出的解释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是指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2015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中,让“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终极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浅见:
一、改变观念,让数学课堂品行与知识教育并行。
1.设立素养目标,培养人格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仅仅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教书育人”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就可以把“核心素养”的培育单独设立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任务,从而让每堂数学课都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中加入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 在根据教学内容在确定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还设定了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应用意识、问题解决、合作意识等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些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同时渗透健康生活、安全意识等核心素养。
像上述案例一样,制定教学目标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未来,准确定位好目标方向,课堂就有了生命力。教师首先从观念上进行改变,要把知识教学与素养培育看得同等重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把核心素养培育作为一项目标来设定,坚持做到“一课一品德、一课一素养”的话,“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就在数学课堂上真正落到实处。
2.重视情感体验,培养人文底蕴。
数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丰富的数学史、数学美登文化价值。数学文化是对数学发展的浓缩,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而且是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适时渗透数学文化的常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人文积淀渗透人文底蕴的素养培育。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分数的浓厚兴趣,提前准备一些数学文化资料。课堂内把分数的产生这个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来龙去脉”,学生更容易接受它。数学文化反映了数学的发展历程,课堂上把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名人逸事、经典公式、法则、经典数学问题、数学自身的美等等,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态度,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有巨大的作用,更是渗透人文底蕴素养的重要方法。
二、联系生活,让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接轨。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作为教师有责任在教学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进行联系,教师需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平时留心收集相关素材加以改造,和数学教材知识巧妙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1.情境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担当和数感。
一个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适时的进行健康生活、安全意识、文明礼貌、热心公益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在学习了平均数以后,练习环节可以创设话题辩论情境:小明升高155厘米,他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会有危险吗?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让各组成员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发言,阐述理由。一场精彩激烈的辩论开始了。
在后面学生谈学习感受的时候,有位学生这样说: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才是平均数,平均数还对能让我们安全生活。多么有价值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本质的理解,这才是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在教学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渗透了健康生活、安全意识等核心素养。
2.问题教学,培养应用意识和运算能力。
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教师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大量发现并能提出数学问题的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渗透应用意识的核心素养。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教学中,可以把主题图利用学生春游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那两个班可以同时乘车?可以怎样安排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探究,自主探究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较好的渗透了乐学善學素养,而且学习效果还事半功倍,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培养计算能力的同时又渗透了技术应用的核心素养。
三、活动体验,让数学课堂成为自主发展的基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课堂教学中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会学”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重要途径。
1.合作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劳动意识。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在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圆的周长》教学中,当学生对如何知道手中原片的周长感到困惑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和操作求圆的周长。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黑板上画的、空中旋转的圆怎么滚、怎么绕?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更深一层的思考。大家再次带着问题积极主动的与小组内的同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勇于探究,直到最后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同一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由此可见,合作学习,能是学生对知识点反复深入思考,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素养培育。又如: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环节把学习要求设计成温馨提示的形式,其中“认真倾听,轻声交流,尊重他人”的内容设计,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课堂倍感温情和关怀,同时也巧妙的渗透了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的核心素养。
2.统计推理,培养信息意识和理性思维。
《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学习“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核心,也是学科素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数据分析观念着重强调收集、整理与呈现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和价值,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扇形图、折线图来进行数据分析,并能从中分析一些数据的特征,如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众数等。这些数据所反应出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和管理学习与生活。例如:《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练习题设计两位同学暑假用水量的统计,或父母工作时间与自己学习时间的统计等内容,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从而收集信息和分析数据,还可以适时进行节约用水的责任意识培养和感恩父母的思想教育。
四、思维体操,让数学课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数学建模,培养模型思想和探究质疑精神。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数学建模的教学,不像具体知识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内容来进行专门教学,而是要融入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数学模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感知、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富的感性材料,多侧面、多维度、全方位的感知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为数学模型的构建提供条件。例如在学习《搭配》问题时,教师可创建生活中食堂的菜谱搭配情境。提出问题:一份盒饭配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面对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有的用学具摆,有的画图。学生派代表发言时,有的可能会无序的搭配,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搭配,教师则可以适时引导:怎么做才会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悄无声息地渗透有序搭配的数学思想。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可以展示和介绍画图、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方法记录搭配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像这样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表达,适时加以引导、评价,在最初形成一荤对三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经过自我认识的导出、梳理再建构,形成数学表象,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较好的渗透了探究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应用意识的核心素养。
2.数形结合,培养解决问题和几何直观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形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问题,强化数形对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数乘法》的教学中,计算1/5x1/2=?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画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直面形象的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如图:
总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对课堂教学要求很多,但是其核心只有一个——促进人的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课堂中让知识与品行教育并行;要求教师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让数学走进生活;要求教师搭建活动平台,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发展;要求教师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省(市)级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成长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I18CJC08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