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摘要: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商业聚合平台推送信息形式的“算法传播”,正越来越形成“信息茧房”,其带来的信息单一、源头污染、主流弱化、正统消解、理性偏差等危害,引起了全社会的忧思。如何破解这一迷思,笔者提出价值引领、导向把控、科学设置、技术管控、人工把关、责任追究等若干对策。
关鍵词:算法传播 信息茧房 源头污染 价值引领 导向把控
当今社会,科技引领社会变革、技术改变生活方式,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无法回避,不可逆转。基于大数据原理的“算法传播”,正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呈现出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之势。以吟日头条为代表,他们为用户营造了一个具有沉浸感、现场感和体验感的阅读场景,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基本呈现“个人定制”“一人一策”格局,精准锁定目标,精准细化目标,精准推送信息,构建“千人千面”状态,通过极力迎合用户、迁就用户甚至是讨好用户,增加用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依赖度,从而扩大受众面,增强粘合力,提升影响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算法传播”在给用户带来新鲜、便捷、针对性强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也重构了新闻传播生态,成为网络假新闻、虚假信息、“后真相”泛滥的幕后推手,对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根据用户偏好推送相关信息,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其带来的危害性,引起业界学界和大众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有识之士对“算法传播”的批评不绝于耳。2017年9月,人民网连续刊发3篇评论,认为“当技术、代码、算法替代了编辑角色,单一的吸弓|眼球标准导致劣质内容泛滥”。新华网批评更加尖锐:“一些平台打着定制服务、精准推送的幌子,让算法成了打擦边球的工具。”[1]如何去伪存真、兴利除弊,是一道不容回避的严肃课题。
一、揭开“算法传播”的神秘面纱
“算法传播”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它能够通过用户反馈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等数据,运用数字算法计算出个人特征、环境特征、偏好特征等相关信息,自动完成对用户特征的“描摹”,并依据这种“描摹”,对用户目标进行精准锁定。
(一)算法拟合规律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自身规律,互联网作为社会存在,亦不例外。“算法传播”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在契合网络特有规律。它以构建分类器的统计方法和抽取情感特征的语义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依存语法”,即以动词为中心,其他词汇依存于动词,再融入“格语法”理论,即每个动词都支配一个格,格是真正构成深层次机构中的语词关系,对关键句群进行语义倾向性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
(二)行为产生数据
根据搜索和浏览记录,用户在互联网上通过自身行为自动产生数据。用户的轨迹,无论是仔细阅读还是瞬间划过,无论是选择、点赞,还是评论、转发,都会被后台收集并迅速转化为数据,并逐步形成“需求偏好”。随着时间的累积和频次的叠加,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清晰表达了受众爱好,算法推荐更加精准,实现了尼戈·洛庞帝的“我的日报”预言。[2]
(三)算法构成公式
算法是一种技术上的计算和判断方法,形成数学般的计算公式。通过人工智能的搜集数据和精细测试,对纳入计算的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先后按照“确定计算元素→赋予权重→参数设置→形成公式”,然后按公式计算。
二、算法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态势
通过对当前主要信息聚合平台如头条新闻、一点资讯、抖音、快手等观察,大体可以窥见“算法传播”在网络领域的应用态势。
(一)海量内容聚合
目前,运用算法技术的网络信息服务主体主要是商业平台,它们并不具备内容原创的资格和资质。而“算法传播”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是通过在海量稿源的基础而实现的。为此,它们除了签约大量合法的、官方的、机构的新闻媒体外,为了最大限度占有内容资源,往往全面撒网、包罗万象地揽人“自媒体”队伍,以致于数据库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许多虚假的、低俗的、色情的、污秽的、粗鄙的甚至政治有害信息乘机而入。
(二)互动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单向性、直线型、灌输式的,而“算法传播”的议程设置,则是双向性、回旋型、交流式的。从“单向议程设置转向主动回应公众议程,从表层情绪控制转向潜在情绪引导,从运动式意见治理转向对话式凝聚共识”。(3)算法计算在不断“试对”和“试错”之后,再次推送信息时,会作出正向强化或转向负面调控的判断,逐渐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价值取向。用户反馈的信息也将及时调整,数据库处于时时刷新状态,以利再次推荐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三)目标精准定位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浩如烟海、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中捕捉自己有用的或者需要的信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算法技术的出现,因时而生,对供需双方来说,都把握了脉搏,切中了痛点,既为内容找到用户,也为用户找到内容。“通过算法可以实现260万个长尾频道的订阅,可以在2万多个领域内进行个性化推送,这是传统编辑干不了的事。算法的价值就在通过清晰的画像为其匹配,文章匹配得越准,用户就越想看。”[4]
三、“信息茧房”的形成和危害
自“算法传播”风生水起并逐渐在网络上攻城略地以来,有识之士便很快发现其形成了“信息茧房”效应,极易造成群体分化,扩大社会鸿沟,构成全社会自我封闭局面。
“信息茧房”概念最早出现于桑斯坦《信息乌托邦》
一书,主要指信息发布或者传播过程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并非全部或者全方位的,他们只注意择取使自己关注、喜爱和愉悦的领域,长此以往,就会将自己束缚起来,像蚕茧一般。犹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置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观点会被不断重复,异质的意见会被过滤掉,这无疑就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5]
(一)信息单一
算法技术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决定其推送信息的单一性。正像今日头条不遗余力宣传得那样一’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其核心就是“你想要的,我都给你!”[6]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法传播”决定了用户接受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影响着用户对特定议题的认知和态度。
(二)源头污染.
由于移动终端的信息筛选中,猎奇、情色和低俗内容往往热度较高,而算法的数据取值的选择性、单一性和排他性,会在客观上造成无益、不良或者有害内容的传播,加之商业平台的利益驱动的考核机制,对此类内容的扩散具有鼓励甚至“奖励”作用,从而形成源头污染。
(三)主流弱化
据统计,今日头条等11家新闻客户端聚集95%以上的信息量和网民流量,可产生百倍或者千倍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7]随着此类众多客户端广泛下载和日益普及,用户不再关心以及忽视新闻内容的来源,官方的、权威的媒体也好,民间的、自媒体也罢,对信息的接受,不问“出身”,只问“结果”。过去主流的传统的舆论阵地,风光不再,黯然失色,影响能力日渐式微,品牌效应弱化。
(四)正统消解
在逐利本能驱使下,算法传播平台追求用户为王、流量至上、点击为金,不惜手段制造大量“标题党”“哭晕体”“震惊体”“爆炸体”,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无中生有、造谣滋事、弄虚作假等信息,屡屡被广泛推送。网络空间的过度娱乐化、碎片化和低俗化,造成有害或者不良信息大行其道,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忽视和消解。
(五)理性偏差
“算法传播”容易导致用户视野窄化、观点极端、“过滤气泡”等负面结果,加重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心理隔阂”,甚至“圈层隔阂”。“算法传播”平台聚拢着数以亿计不同用户,他们对共同话题和公共议题的设置能力越来越强,几乎可以达到呼风唤、一呼百应的地步。用户收到推送信息,也许就是议程设置之下的“虚镜像”或“失真相”,用户的理性认知和整体判断发生迷乱。
(六)夹带私货
“算法判断是有弹性的,基于个体的。,[8]一向标榜客观、准确、理性的算法推荐,也存在“夹带私货”可能。只要算法设计者是用大脑思维,就难免有主观存在,要做到永远中立、不偏不倚将法律规范或者道德规则原封不动写进程序,并不容易。2016年美国大选中由算法推荐所导致的虚假新闻泛滥,就是典型的“夹带私货”行为。[9]
四、重塑网络空间的海晏河清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10]破解“算法传播”形成的“信息茧房”效应,需要从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平台层面、技术层面、监管层面等多方面人手,在价值构建、科学设置、技术把控、人工把关、导向控制、责任追究等方面多管齐下,正本清源,方能重塑网络空间的海晏河清。
(一)价值引领
不可否认,算法传播具有两重属性,既有技术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技术是价值的载体,价值在技术中体现。快手CEO宿华认为:“社区运用到的算法是有价值观的,因为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算法的缺陷就是价值观的缺陷。”[11]算法传播平台必须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筛选、甄别、过滤信息的原则、尺度和标杆,并融入产品之中,从而保证推送产品的正向性。
(二)导向把控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把导向为魂要求,贯穿算法的全过程。运用算法推荐的资讯平台、社交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平台,灵活的是经营机制、技术手段、盈利模式、黏性方式等,但在舆论导向上不能失去原则和方向。
(三)科学设置
科学设置算法,优化算法公式,对用户的“画像”,最大限度地做到正面、中性和全面,在导向把握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受众体验感与接受度。建立健全稿源库,完善内容审核制度,实行稿件分类管理,优化算法推荐权重比例,从源头上进行规范。
(四)技术管控
人工智能的飞跃发展和进步,为“算法传播”中技术管控提供了可能。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开发“AI技术优化内容审核”软件,能智能识别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色情、涉政、暴力等内容,对图片、视频、文字、语音等进行多维度智能分析,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审核效率,充当了“技术把关人”的角色。[12]此外,目前已经开发出“戳破气泡”应用技术,在推荐内容的审核上基本避免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五)人工把关
再先进的技术,也存在固有的盲区和局限,机器永远无法全面取代人类。今日头条在充分运用机器识别的审核机制下,人工审核团队日益加强。CEO张一鸣认为,必须强化总编辑责任制,全面纠正机器审核的缺陷,将人工审核队伍扩大到1万人。[13]聚合平台在自动化系统之外,设置人工审核方式,既是必然,也是必须。这是二次把关,也是终审,而且是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严防死守。
(六)责任追究
自2018年4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责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以来,一批短視频、自媒体、公众号被列入了“黑名单”,国家有关部门在舆情处理上动了真格。压实运营主体责任,依法建立健全用户注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刻不容缓。实施公众账号分级管理,为正能量账号开辟“绿色通道”,对不良账号采取限制、关停等措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全面执行《互联网信息服务办法》,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拉上一道网络“高压线”,重塑网络空间清朗明净。
注释:
[1]刘文杰.算法推荐新闻的法律透视[J].新闻记者,2019(2):23.
[2]樊清丽.关于算法推荐形成“信息茧房”的再思考[J].采写编,2019(4):34.
[3]张志安、曹艳辉。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J].社会科学,2016(8):3-12.
[4]程征。新闻人物如何与算法公事——对话一点资讯副总裁兼总编辑吴晨光[J].中国记者,2016(2).
[5]樊清丽.关于算法推荐形成“信息茧房”的再思考[J].采写编,2019(4):33.
[6]黎攀.用“主流价值算法驾驭多维舆论场[J].中国记者,2019(8):58.
[7]邓杭。浅论算法推荐对网络空间价值引导的重塑[J].新闻记者,2019(1):42.
[8]马特·卡尔森。自动化判断?算法判断、新闻知识与新闻专业主义[J].张健中编译.新闻记者,2018(3).
[9]史安斌、王沛楠.2018年全球新闻传播业新超越[J].新闻记者,2018(4):17-25.
[10]黎攀.用主流价值算法驾驭多维舆论场[J].中国记者,2019(8):57.
[11]刘文杰。算法推荐新闻的法律透视[J].新闻记者,2019(2):23.
[12]秦军.从“媒体大脑”看人工智能对传统媒体的助推和挑战[J].中国记者,2019(1):73.
[13]刘文杰。算法推荐新闻的法律透视[J].新闻记者,2019(2):23.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