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
摘要:民国档案修复的实践研究表明,大部分民国档案老化现象严重。民国档案中常见托裱的方法和落后的装订方式,不利于民国档案的长久保存。文章以古籍装帧中的蝴蝶装金镶玉的拓展形式为例加以分析,从修复案例的保存现状、制作特点到工艺的科学性探究方面,进一步说明科学合理的装帧形式能够有效解决民国档案保护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民国档案;装订;蝴蝶装金镶玉;档案保护
一、民国档案的保存现状
民国档案主要指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政权、政党、社团及其所属机构和著名人物在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民国档案种类形式多样,其中存有不少散页、单页类纸质档案文献亟待修复保护。
目前有关民国档案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收集与整理、著录与鉴定、保管与开发、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研究人员发现民国档案保管方面的研究力度有限,包含在抢救、保存、保护、修复等几个主题下[1],其中民国档案的脱酸问题一直颇受关注,但对于民国档案修復方法的研究则较少被人注意。
民国档案修复的实践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民国档案面临纸张质量参差不齐,老化磨损严重,字迹洇化,档案遭受虫蛀、滋生霉菌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南方的档案馆由于年代久远和过去保管条件不佳,档案破损情况相当严重,有的已成片状,更有甚者成为絮状。如某州档案馆曾初步统计分析,约有40 %的民国档案需要修裱,约10%的档案或因糟朽、或被虫蛀,破损严重的再不修复已无法提供利用。[2]
造成以上民国档案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民国时期的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为主,部分延用手工纸,当时的档案文献用纸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pH值约4.5左右),质量差,严重影响民国档案寿命,纸张脆化现象严重。2.纸张随时间增长,老化现象愈发严重,百年后的民国纸张已失去原本的拉力,无力承受此种装订形式的约束。3.部分民国档案的原装或改装采用约束式装帧技术,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纸张在装订处的严重破损。值得思考的是当装订方式约束了档案的保存与维护时,是否可以考虑改装以寻求更长久的一种保存方法。
二、民国档案常见的修复保存方法
面对数量众多亟待修复的民国档案,托裱成为主要手段。就技术层面而言档案修复的相关研究较少,大部分档案馆主要采取裱糊的方法,档案修复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档案保存的寿命。
(一)托裱修复
民国档案是国家重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我国现有国家重点档案1200万卷,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有重要的保存和参考价值。但部分国家重点档案被不同程度地损毁,严重影响档案保存及社会利用,因此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与紧迫的任务。”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各地的国家重点档案存在抢救修复方法单一,修复技术简单的问题。抢救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重点档案的托裱,但此种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研究者发现,不管档案的实际损毁程度如何,一律托裱,以便达到整齐划一的目的,会造成修裱后的档案厚度几乎增倍。[3]
张美芳教授在《正确看待修裱技术》一文中提到最小干预原则在档案修复中对于档案原貌的保护占有核心地位。在实际修复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过度处理的现象。档案界常用的托裱方式虽然便于管理,修复的速度快、效率高。[4]但此种方法却留下了修复隐患,在潮湿状态下大量浆糊的残留会引起长霉现象。另外湿托状态下,一旦浆水控制不当,容易造成档案的变形,档案原貌难以复原。
(二)档案装订
档案装订是我国装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装订的科学性也决定了档案载体的寿命。民国档案常有约束式装订造成的吃字现象,纸张大小不一影响翻阅,金属材质装订腐蚀纸张等问题。(见图1)
《档案修复技术》一书中提到档案因制成材料不一,定量、光滑度、平整度、物理强度各不相同,装订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虽然档案装订的方式多样,风格、特点复杂,但传统的简易装订、繁琐的线装和华丽的精装是档案装订的主要方式。[5]其中传统的装订方式包括案卷装订、毛装、线装、包背装、金镶玉等,搓纸捻、订眼、上封皮等传统工序被保留,由此看出中国常见的典籍装帧形式在档案装订中得到继承与延用,但传统装订方式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就具体装订方法而言,例如档案线装主要采用穿纸捻或订线的方式将档案固定,但遇到档案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时,纸捻与直线订容易对档案造成约束,此外被约束的老化纸张也影响到档案的翻阅,当书脑狭窄时,甚至造成断裂与吃字现象。
金镶玉是针对书页状的档案进行修复保护的方法,上海图书馆曾在展览过的“盛宣怀档案”中采用了此种将修复、保护合二为一的做法,以托代修,将档案做成古籍保护中的金镶玉形式。金镶玉是一种比较讲究的古籍装帧形式,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繁琐。此种装帧形式主要针对的是书册类的档案,对于散页形式的档案则难以操作。
精装即使用锁线装订的方式进行档案装订,虽解决了吃字问题,但档案的大小不一,厚薄不均而造成的档案不平整等问题却难以避免。
民国时期出现的典型档案装订方式还包括“缝纫钉或铁丝钉方法”。缝纫钉因针脚过密,加之洞眼过多,反复翻动、重新拆装,易出现文件断裂现象。而使用订书钉,因是金属材料,日久受潮生锈,腐蚀污染,损坏档案。经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约30%的民国档案,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属物的侵害。[6]那么此类装订的形式因造成档案载体直接受损,必然应当拆除更换。
综上所述,简易装订与线装、包背装、金镶玉、精装等都无法真正解决档案中的大小不一、厚薄不均的问题。此外,有大量散页的民国档案存放在文件盒、档案袋、大信封袋里,并没有以固定的装帧形式保存,多以散页存世,不利于查找研究。修补与装订是纸质档案保护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装订形式对纸质文献的保护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档案文献的长期保存来看,装帧形式可以解决档案保护中的修复与装订问题。
三、装帧形式在民国档案保护中的科学化运用
通过大量修复实践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装帧形式可以有效解决民国档案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存民国档案的保存方式对于文献的进一步利用与研究并不方便,还有一些档案的原始装订形式对档案载体的保存具有伤害,如缝纫钉或铁丝钉等。关于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是修护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否可以考虑通过装帧形式对民国档案进行预防性保护,古籍装帧中的蝴蝶装金镶玉拓展形式恰可以解决民国档案保护中的诸多问题。
(一)蝴蝶装金镶玉的拓展形式
蝴蝶装金镶玉,是一种将古籍修复中的蝴蝶装与金镶玉两种装帧形式相结合的新型装帧方法。由北京图书馆“国手”张士达先生于1965年创设发明。蝴蝶装金镶玉发明的初衷是为解决宋元时期蝴蝶装刻本的破损问题,既能为宋元蝴蝶装保留古朴风貌,又在外层加以衬纸保护中间脆弱的书芯。蝴蝶装金镶玉的拓展形式是古籍装帧形式在档案保护中的沿用。
目前,民国档案的主要问题包括纸张本体的脆弱与老化,散页较多,触碰易碎。以脆弱、老化较为严重的档案文献为例,由于老化脆弱的纸张大部分失去韧性和强度,在档案本体上再次进行装订或翻阅对载体的寿命有直接影响。蝴蝶装金镶玉的拓展形式使用,目的在于减缓档案载体的进一步老化,翻阅使用或装订时不直接接触档案本体。蝴蝶装金镶玉的拓展形式可以成为档案,尤其为老化情况较为严重的珍贵档案修复时一种方法的尝试。
(二)蝴蝶装金镶玉拓展形式的实际运用
南京聋人学校在建校90周年时整理出一批历史档案文献,时间跨度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20世纪60年代。共计近千页档案亟待整理、修复。而其中民国时期的档案近半,约四五百页。这批档案伴随该校自建校始,至战时西迁重庆,后又辗转多地,最后又回归南京,一路颠沛流离,也经历了连绵战火的考验。
1.聋人学校民国档案保存现状
此批历史档案最初以散页的形式保存在活页夹中。档案特点是无固定的装帧装订形式,均呈散页状,历史年代跨度大,档案的种类多样,包括学校教职工的个人信息档案、教育部的发函文件、公文信件、荣誉奖状等。档案的纸张种类复杂,包括机械纸、手工纸、土纸、油光纸、毛边纸、新闻纸等,且档案大小各异,形式种类多样,尺寸不统一。
此批民国档案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1)多散页,单页,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不易保存。过去散页保存方法或塑封、或装进档案袋、文件夹中,不易查找与使用研究。(2)采用西方印刷方式,多双面印字,其修复保存方法不同于单面印刷的古籍。(3)部分档案老化现象严重,纸质载体脆弱。
常见的档案修复方式为修补或托裱后进行装订。但考虑聋人学校馆藏实际条件与环境的限制,江南地区多梅雨季等问题,为便于日后展览与翻阅使用,此批民国档案修复主要以延缓档案寿命为主,同时不可忽视档案日后的使用功能,方便后人对史料进行研究利用。因此,保护与使用相结合是这批档案修护的宗旨。
2.蝴蝶装金镶玉拓展的制作特点
(1)拉手的设计
拉手制作,制作一个与原书口等长,宽度不超过1厘米的皮纸条,皮纸条两头由一个长方形和梯形组成,梯形的上底与书口同长,下底不超过镶纸,在原书页的下半页用稀浆粘黏。(见图2)
(2)衬纸的制作
衬纸数量是原书的一倍。按天头地脚三比二的距离,留出镶衬的衬纸,因为考虑到后期裁切,需要放大衬纸的实际长宽比。可以考虑左右两端衬纸各留出三至四厘米的距离。
(3)定位裁框
散页档案大小不一,所以根据单页档案的具体尺寸需一张张用针锥扎眼定位。将一半镶纸按照档案的尺寸大小,在适当位置上(也就是天头留5厘米、地脚留3厘米、书口留3厘米、书脑留3厘米)即单页档案的四角进行扎针。按照这四点裁下与单页档案大小一样的纸块,这时就有一个纸框出现。(见图3)
(4)嵌入档案
将裁好的纸框夹入另一半襯纸中,按照不同档案的扎眼处依次将大小不等的档案嵌入固定位置,单面档案可在背面四角点浆粘黏在衬纸上。若遇到双面有字的单页档案时,可以为档案加上一层单皮条。用薄皮纸制作宽度约1厘米的梯形拉手。(见图4)
3.制作工艺的科学性体现
(1)最小干预原则
在蝴蝶装金镶玉拓展形式的制作过程中,拉手的设计体现了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无论是拉手与书页的连接处宽度不超过1厘米,即用最少的浆水与书页粘黏,还是调制稀浆粘连,都避免了档案修复常用的托裱法造成大面积用浆带来的修复隐患问题。而梯形拉手的设置则在于增大书页的受力面,传统装帧中的纸捻与穿线固定方式代替了铁钉的直眼订,不会直接伤及书页本体,而是通过梯形部位的皮纸条承载受力。
(2)预防性保护
衬纸的添加让档案本体镶嵌其中,最大程度保护档案书页的天头、地脚、书脑、书口等部位,减少脆弱档案的直接磨损,有效起到防光、防尘、防潮湿的作用,为档案本体提供良好的小环境。此外,单面档案则采用点浆方式粘贴在衬纸上,避免托裱方式,可有效起到防霉防蛀的作用。
此外,传统手工纸呈碱性,民国档案载体多为酸性,以传统手工纸作为脆化严重书页的衬纸,可以有效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延缓纸张老化。
(3)可逆性原则
无论是单面档案点浆固定还是在衬纸或拉手上装订,都未触及档案载体本身,此种方法便于拆解或更换修复材料,操作可逆性强。
(4)灵活合理调整厚度
衬纸夹纸框如同金镶玉四边的折页一样,蝴蝶装金镶玉通过裁框的方法解决了书页与衬纸间厚度增加的问题,使档案达到平整的效果。
因此,蝴蝶装金镶玉的拓展形式能够为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厚薄不均、存在老化现象的档案提供安全可靠的保存环境,装订成册则便于散页的集中保存与阅读使用。尤其对于双面有字的单页档案,通过挖镶以及拉手的设计制作,不仅避免了装订时外力对脆弱、老化档案本体的伤害,而且档案的翻阅与使用更加灵活自如。
研究人员发现,目前的档案修复工作缺乏科学化的修复工艺和集成化的修复手段。托裱的修复方法和落后的装订方式不利于老化现象严重的民国档案长久保存,档案的有效开发与利用问题容易被忽视。本文以古籍装帧中的蝴蝶装金镶玉的拓展形式为例试加说明,拉手的设计与衬纸的挖镶夹衬这些独具特点的制作方式,正是传统修复工艺中最小干预、预防性保护、可逆性保护原则的科学性体现,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装帧形式能够有效解决民国档案保护中的诸多问题。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蔡迎春.回眸与展望:民国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
[2]永庆丰.从我州民国档案的现状和修复谈历史档案的抢救[J].云南档案,1991(3).
[3]张艳欣.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核心问题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2).
[4]张美芳.正确看待档案[J].北京档案,2009(5).
[5][6]冯乐耘.中国档案修裱技术[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