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术希
摘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科教、人才,特别是高校涉农学科建设提供的创新驱动。自2012年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一直以国家战略为目标,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建设理念创新,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带动和引进区域现在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与科技。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紧紧围绕这两个关键点展开相关工作,探究出了涉农学科建设的实验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涉农学科;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2019070011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战略的提出,为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中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要求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导向。
2019年6月28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即2018年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对国家和产业,同样对于高校也是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浙江发布了《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不仅在实践上增添丰富案例,还在理论与制度层面贡献了浙江思考。浙江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人,积累了许多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实践经验,浙江必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新方法、新模式、新理论的沃土。
2017年12月28日,浙江大学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邹晓东书记作了题为《牢记使命勇攀高峰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与基本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伟大梦想培养有为一代;全面聚焦一流建设,加快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构建一流发展战略格局;全面拓展优化支撑保障,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成长发展环境。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是我国首批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批准建设的十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2017年11月,浙江大学进一步明确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校直属单位,依托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在涉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推动和支撑服务,真正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国家战略为目标,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通过“学科交融、科教结合、农工互动、农医联动”,提升“顶天立地,纵横交错,高强辐射”的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综合能力,服务国家需求,服务“三农”;同时,促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服务“三农”的有机融合。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交叉研究管理办公室、技术推广办公室、培训办公室等4个办公室,以及生物种业与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生态环境工程与规划等3个业务部门。通过若干年努力,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平台,模式创新和战略咨询的服务平台;实现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从政策研究到模式创新的宏观理论支撑,从专业人才培养到职业农民培训的人才队伍支撑,从体制创新到机制创新的政策研究与咨询体系支撑,构建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2008年12月,是充分整合并发挥浙江大学涉农学科的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创新、推广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心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顶天立地”、“高水平、强辐射”等服务理念,按照“聚焦湖州、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思路,以服务农业、生命和环境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农业、生命和环境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和集聚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和提升一批高水平强辐射的科教基地和创新平台,着力提升自我发展和学科支撑水平;设计和实施一批高水平高效益的科研课题和推广项目,着力增强自身动力和社会服务本领。逐步建立“党政主导,教师主体;人才引领,制度保证;平台支撑,项目推动;市场导向,多元统筹”的社会服务新模式、新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强化学科综合交叉和社会服务体系对浙江大学“一流”涉农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助推涉农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结合涉农学科发展实际,实行了一系列实践工作。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浙江大学强化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科发展充分利用自身农科优势,做到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创新创智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均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增强了新时代涉农学科新活力(见表1)。笔者对过去几年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在支撑浙江大学“涉农”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的做法和思路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 明确发展定位,创新体制机制
树立一流意识,主动担当,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能充分发挥校内学科交叉优势,综合校内部门协调合作,加强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全球农商研究院与地方合作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以及校内相关学部等的互动,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涉农学院和学科建设发展做好支撑服务工作。加强各方协同,激发内生动力,探索构建有利于综合性大学涉农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
2 整合有效资源,推进学科交叉
围绕国家战略目标,面向学科国际前沿,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学科交叉;建设前瞻性、高水平、网络化的新型创新服务载体,打造农、工、医、理、文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队伍。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大楼的物理空间,探索试点“基因编辑+农业”学科会聚计划等的学科交叉布局和实施。
3 聚焦重点区域,完善社会服务网络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纲领,推进“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的社会服务战略布局,形成浙大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在重点区域布局合作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中心、乡村振兴促进联盟等。强化顶层设计,按照“高起点、预见性、可持续”的思路,落实“政府支持、物理空间、人才团队、产业孵化、市场机制”的“五位一体”支撑,提升合作层次,充实合作内涵,扩大合作声誉,增强农业科技辐射能力和社会服务品质。
2006年3月20日,浙江大学提出“举全校之力,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批示:“浙江大学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高,有关设想具有操作性”。2006年5月21日,浙江大学一湖州市省级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正式启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和实践同步拉开序幕,经过十年的多方合作与努力,形成了“1+1+N”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积极参与了“湖州模式”的建设。从2010年至今,共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786项,推广应用201项,190余项经过遴选、评估,成为湖州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了100家核心示范基地。制定生产技术规范或管理规程32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48项。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200余场次,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14000余人次;组织联盟专家集体技术下乡服务400余次,服务农民5000余人次。组织了市级层面专题调研138次,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或撰写调研报告98份。构建了产学研联盟动态信息平台等。湖州市在2014、2015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均居第一,2014年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4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声誉
2017年3月,由安徽農业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主办的“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成立大会在浙江大学顺利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十所中国高校和来自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等五所美国大学相关代表齐聚紫金港校区,共同见证联盟的诞生。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借助“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等形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国际化步伐,并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形成学术交流、人员互访、项目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5 后继工作的思考
经过多年实践,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己形成了一系列支撑“一流”涉农学科建设行之有效的做法,为了继续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加强保障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学校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学部、学院之间的协调互动.形成支撑“一流”涉农学科建设的工作合力。
其次,需要加快自身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跨学科合作能力的研发队伍和一支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高素质农业推广队伍,形成一支与学科互动的高端双聘队伍,协同支撑涉农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队伍岗位设置和考核制度。
再次,确保资源投入。对于学科会聚和科技创新服务等载体,设立进驻门槛,并给予相应的资金、人员和空间投入,保障“拎包入住、定期评估、有序进退”机制的落实。
总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支撑“一流”涉农学科的建设,综合各学科的交叉优势,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是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存在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具体工作中,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要牢记自己的根本使命和首要职责,正确处理政府、学校、学科和自身的关系,找准结合点,长期坚持,在支撑“一流”涉农学科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提升综合实力,实现服务能力提升和科研实力提升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