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熙
[内容提要]道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期改变贫困地区贫困状况的核心环节,其承担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当下,我国基本做到了道路村村通、组组通,正稳步实施户户通,争取脱贫攻坚期结束时,每村有连接主干道的公路、每组有连接的村道、每户出行能有硬化道路,保证居民正常出行和农副产品的输出。但在偏远山区,道路覆盖项目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山区道路项目的实施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脱贫攻坚期 山区道路
在六个小康建设中,第一建设要务就是小康路的建设,只有出行畅通,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畅通,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任务之一,而道路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道路问题的解决也是贫困村退出考核“一低五有”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山区,道路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需政府重点关注,并加以改善。
一、脱贫攻坚期道路项目的实施情况
我国白进入脱贫攻坚期以来,大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的实施,并着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推动,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在脱贫攻坚期每年都有固定的资金拨付到公路建设上,而用于公路建设的资金占据了脱贫攻坚总资金的很大一部分,当前这些付出已取得初步成效,所有贫困村都已贯通了沥青(水泥)路,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输出得到了保障,贫困人口的出行也得到了改善。道路建设通畅后,由各地公路局配备专职的道路养护人员对道路进行养护,保证道路正常的使用。在通村道路建设项目实施的同时,通组和入户道路也得到了建设,贫困地区人民的出行质量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对于组道的养护,由环境保护和林业局拨付一定的薪资设置公益性岗位,各村遴选本村贫困人口参与到公益性岗位中,定期对组道进行清扫和简单维护,保证组道的正常使用。各地方政府在实施道路项目之前,往往都会根据区域情况,对各村的贯通道路项目实施时间、道路等级进行规划,并形成相关的部署文件,对涉及到道路建设占地也会制定与地区条件相关的的征地补偿标准,并严格按照招投标的程序,确定道路修建的施工方,以保证修建道路的过程中不产生纠纷,修好的道路让民众受益、让民众满意。在组道的修建过程中,各村也会召开村民大会,征集修建的方式和路线,保证村民的满意度,组道修建的施工方一般是由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大会投票选举确定。
二、山区道路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1.征地之困。道路的修建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大多都会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在贫困山区的道路修建过程中,因部分思想落后、自私自利者的阻挠而导致道路修建无法正常施工,如所修建道路需征用当地村民土地,这一小部分人对当地拆迁补偿的标准不满意,在征地的过程大肆要价,或提出苛刻条件,使征地工作无法正常推动。这类情况一般会出现在组道的修建过程中,因征地者多为村民委员会,其考虑到村内和谐,大多不愿将矛盾上升,故征地工作可能无限延迟。
2.设计之缺。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组道的施工方多为当地组织的施工队,其并没有系统的施T流程,也缺少地质勘查的设计图纸,更多的是以个人经验确定施工图进行施工,故修建线路的科学性较弱、适用性较低,这极大的增加了后期道路出现问题的几率。如遇极寒天气,已完工道路因设计路面标耗不足,会导致道路大面积开裂;设计路线的山体较为薄弱,在遇连续降雨后,路基会过度沉降;所修建的道路没有设计排水措施,后期因强降雨会对道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未考虑到当地通行量和通行车辆载重,会在后期的使用中导致道路寿命缩减等。
3.施工之困。在脱贫攻坚期内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道路建设项目,而政府也会筹备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道路建设的项目中,并安排下级政府进行落实,因上级政府安排的任务必须完成,下级政府在确定项目时可能会形成重复和过度修建的情况。在山区可实施的道路较为有限,施工人员可能会认为如果道路质量修建得太好,当道路全线贯通后,且没有需翻修的项目,那么后期将无工可做,故在施工时不会尽心竭力的完成道路的建设。 4.验收之缺。当前,村组道路的验收流程大多是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干部先期查验,待查验合格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派专人再次进行验收,乡(镇)一级验收完毕后上报县交通局,由交通局再组织专人到场进行最后的验收。在验收的流程中,村级和乡(镇)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验收多以感观和简单的检查工具,查看道路实施的量是否足够,虽也会检查道路的质是否达标,但并不具备专业的验收能力。公路局的专人虽有专业的检查、验收能力,但由于工作量过大,也会导致在部分细节上有所缺失。
5.养护之难。道路修建完毕后,因山区的特殊环境,每到特殊季节,道路都会出现大量的损毁。如每当雨季来临,山区极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降雨产生的落石有时会砸坏路面,部分小型泥石流会照成路面的损毁,大型泥石流则会摧毁整个路段;当冬季到来时,山区内昼夜温差极大,日间温度可达零上20℃以上,夜间温度下探至零下10℃以下,在极端温差环境下,道路会自然形成裂口;近年来,山区的运输量也极大提升,时常出现超重货车,这部分车辆超过了道路设计的承载能力,久而久之道路也会被挤压开裂。道路损毁和损坏的速度过快,当地政府仅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内抢通道路的运行,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维修、翻新。在组道的养护问题中,虽然养护人员能够保证组道的环境,但因地质问题导致道路被覆盖和阻断,养护组道的人员没有适合的处理器械,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处理。
三、解决道路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1.严格执行、落实政策。大部分因私利阻碍工程项目实施的村民多是认为通过无理取闹的方式,可获得更多的利益,这需要政府制定补偿方案时多考虑到当地经济、民情,按当地订立的征地方案严格执行补偿标准,做到标准统一,让这部分村民打消侥幸的想法,并应先补偿后征用。对于思想顽固的群众,可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工作组在日常走访时多做思想工作,从国家大政到地方发展,详细对村民进行讲解、分析。同时,在征地前应对征地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保证村民接受政策、响应政策、感恩政策。
2.规划适当、设计适应。政府在规划道路修建的前期,应充分考虑到道路的适用性和长久性,严格审批,避免重复修建和过度修建的情况发生。在项目确定后,联系具备资质的公司对域内道路进行充分的勘查和设计,给出适合施工的时间,确定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路型和配套设施,并对投入道路修建的材料进行核算,统一按要求招标购买,工程开工时发放到施工队。
3.验收有力。当前,村、乡(镇)、县三级验收的模式具备可靠性,但需加强村、乡(镇)一级的验收水平,应联系相关高校的相关专业到基层组织理论学习,并到实地进行讲解、分析,提升村、乡(镇)一级的验收水平,并配套相关的验收设备。县级验收可考虑通过委托三方机构,对需验收的路段进行检测。
4.养护有道。对于山区道路的养护,当地政府应成立专项养护小组,并拨专项养护费用,用于应急处理道路问题,其费用应考虑当地历年地质灾害率、气温变化情况和重车破坏情况进行充分预算,同时养护专项小组应负责区域范围内所有道路的应急抢险。在道路的节点设立检查站,防止超标重车进人无法承载的路段。
总之,脱贫攻坚期对于贫困山区的发展是较好的机遇,道路条件改善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应适宜、长久、有效、高效助力贫困山区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