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于手,融情于艺

2019-09-10 20:53梁水源
故事家·花开不败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中国书画匠心

梁水源

23岁的王徐悦出生在一个书画世家,从小对书画艺术和历史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或许是家庭的熏陶,报考大学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与鉴赏专业。本科期间,王徐悦的学习内容非常繁杂,除了基本的修复装裱技能,还要涉猎化学、昆虫学、地理学等。这个专业被同学们称为“最难学的专业”,没有之一。不少同学有畏难情绪,老师就在课堂上说:“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当你忽略外界的纷扰,专注于工作,把精力和智慧都用到要做的事情上时,就能找到内心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王徐悦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修一颗匠心。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王徐悦渐渐地学会了给画作“号脉”。如果是绢本画,她就先看画掉不掉色:不掉色,就用熱水来洗;掉色,就用温水或冷水洗。然后把画卷背后的覆褙纸揭掉,重新找到补纸,重新托,重新补,补好破洞再全色。然而,这些流程看似一分钟就能说完,但每个步骤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幅画,通过清洗到修补再到晒干等工序,往往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那时,王徐悦才知道“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需要专注,更需要坚持。本科毕业后,很多同学好友都选择进入拍卖行工作,但王徐悦却选择继续去英国伦敦艺术学院深造,这也让她有机会走进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在大英博物馆实习时,王徐悦每天走进仿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大门,穿过游客尚未到来的古希腊馆、埃及木乃伊馆,到修复工作室上班。她修复的第一件作品,就推翻了馆方的鉴定结果。这幅作品是活跃于18-19世纪的英国版画家爱德华·伯尼为著名演员、剧作家大卫·加里克绘制的石膏素描,最初被大英博物馆内专家鉴定为印刷品。但王徐悦发现,纸张表面有一层闪光固定液,而且有细微的石墨粉末掉下来,她判断这是一张素描原稿。之后,在馆内专家反复研究后,证实了她的判断,这张素描的价值因此翻倍了不少。

在实习间隙,王徐悦抓住每一次机会到各个场馆观赏。在中国陈列室里,她看到了中国文物总数多达几万件,珍品如山。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更是被世人称赞。在《女史箴图》前,王徐悦挪不动脚步,感到心痛不已。但幸运的是,负责修复《女史箴图》的邱锦仙成为王徐悦的带教师傅,手把手教她传统的中国书画修复和装裱。邱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文物修复一定要耐得住性子、静得下心。尽心尽力修复好,把中国文物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除了中国书画,王徐悦还在西方纸张修复部学习西方纸质修复技术。从英国留学归国后,她入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做一名文物修复师。新馆落成以来,采购了一批高科技的仪器,中国的修复师们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修复手艺,也在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并运用一些高科技技术,提高完善文物修复保护的手段。她说,手工虽然从手出发,但必须抵达心灵的深处。倾心于手,手艺永远,融情于艺,匠人的精魂将历久弥新,匠心永恒。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中国书画匠心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常州留青竹刻中的“黑白灰”研究
老艺人的匠心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岳世清作品选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