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文丽 王华
【摘要】:专业认识模糊会导致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自身专业迷茫,并且使其消极怠学,是一种很不良的一种负面情况,必须在初期就进行解决,否则影响深远。本文从专业认识模糊的原因、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专业认识迷糊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专业认识 模糊 解决方法
在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的教育比普通中学更具有专业性,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推动下,职业学校教育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从我校近年来学生综合情况来看,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课差,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所调查的中职生中,有44.65%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方式,在对学习的认识上,对学习有比较正确心理的学生约54%,但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力较弱,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习专业造成模糊的认识。
一、专业认识模糊
刚入学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新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多对未来踌躇满志,也对自己的职业技术学习充满期待。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知其大略却不甚了了。再加上现在网络发达,在网上有一些针对职业调侃的段子,更加让不是很了解自身专业的学生,产生了迷茫和恐惧。这对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专业认识模糊的原因
1、社会阅历少
因为进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初中刚毕业的毕业生,这一群体大多对社会没有深入地认识,对专业的应用更加是知之甚少。他们对专业的了解大多还是局限于家长和老师的描述,并不是很具体,甚至有的学生的理解还是错误的。
2、信息缺少
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但是信息的繁杂和多样性,造成学生对有效知识信息的汲取无法准确辨识,知识的获得会处于饥饿状态。
3、信息干扰
网络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来自网络的错误信息和来自外界错误认识的人的交流,都会导致学生对专业正确认识的偏离,从而导致专业认识的模糊。这种模糊比信息缺少影响更大,会把学生往错误的思考方向引导。而思维决定行动,最后导致在错误的指导下,做着错误的事,得出错误的结果,然后再次用错误的思维以此恶性循环。
三、专业认识模糊带来的影响
1、理想性不一致
学生在模糊的专业认识中产生的期待,势必会在现实的专业教学中落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性,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的打击,这种打击会导致消极怠学的问题。
2、学习目的迷茫
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最终目标都是职业性目标,但是在专业认识模糊的条件下,学生会对自身今后就业的目标不明确化。这种学习目的迷茫是一种教育上十分致命的问题,这会导致随着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会对未来越来越迷茫。这让人失去学习动力,并导致失去自我学习监控的对比项缺失。自我学习行为监控的对比项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学科忽视
因为学生对专业认识模糊,所以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而忽略专业中的一些课程的关注,导致学科忽略。这种忽略思想会体现在,“学这个没用”或者“这门课对今后工作没影响”此类的想法,这样会使学生对一些学科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而整个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的设置,其实是不存在多余课程的,如果存在偏科现象,一定会导致学生在专业上知识的缺失。另外,如果潜意识里忽视了某些学科,以后还很難找到问题所在,更别提改正和提高了。
四、专业认识模糊的问题解决方法
1、发放专业说明书
应该在学生入学后发放各专业的详细说明书,其中需要说明专业的就业方向、专业的工种、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中学科所起的作用等,让学生和家长都有一份书面的详细专业认识说明,让他们“知己知彼”。
2、开办专业发布会
在开学期间学校组织专业老师开办专业发布会,其中包括专业教学的演示,职业工作的模拟和专业的学科的运用等说明。播放介绍专业在社会体系中所处位置和作用的影片,使学生在宏观上对自己关注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设立入学后分层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入学后设置二次专业分层,在经过发布会后,调查需要转换专业的学生数量,然后按照分数和自身条件进行分层式分班,这样就能将本来认识模糊下的分班的学生纠正到正确的分班状态,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因错误选择专业而导致“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我不学”或者“我不做这行不想学”等问题的发生。
五、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中职生由于其特殊的压力环境,是一个特别容易出现问题,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因此要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问题,查找问题根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年龄小,自主性差的特点,专业认识模糊会更加阻碍他们的发展,对就业是很大的弊端。运用以上的解决方法,应该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专业的认识模糊,并且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专业认识模糊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丽春.中职生学习方式及状态的调查与思考.职教论坛[J].2005(6):58-59
【2】 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