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茜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普及,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也确实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媒体技术以其全面的感官效果,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一书一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展现图文并茂的课件,有效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耳目一新,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征能够有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能够实现“境在眼前,我在境中”的效果,使学生无意识地体会课文中意境美、文字美和感情美,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然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把握不好多媒体使用的度,展现的内容较多,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同时对于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太熟练,反而不得其法。因而,针对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展开情境,引导学生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最大的优势特征:创设形式多样、更加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呈现教学需要的课文环境,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立体的多媒体形式,化繁为简,营造真实、贴近生活的学习氛围,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为之所动,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手段自然引出探究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思维,使学生学习课文知识与理解文章感情变得更加容易。
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导入课题,让学生主动跟唱勾起回忆,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唱的主人公是谁,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了解。之后教師结合学生的发言,自然过渡到对于雷锋的认识,为学生播放电影《雷锋》中的片段,再结合片段中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初步感受文中最后一句话:“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需要帮助,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借助音乐和画面激励学生快速融入文中的情感氛围中,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共鸣,促进高效教学。
二、图文并茂,增强审美感受
语文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语言文字,这体现了它的独特性,但是小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其对于文字的感悟能力还不够强,因而,教师应当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将图像和文字结合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和欣赏语文的语言美、画面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增强审美体验。通过培育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的养分,发挥多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和书中的图像,利用多媒体结合课文的情节制作成连环画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画面中理顺故事情节,让学生尝试对课文进行复述。接着,教师可以找出几名学生代表,分别扮演老屋、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操作多媒体配合故事情节为学生营造背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让学生以自身的角度联系实际的认知经验,体会课文的主旨思想,让学生体会老吴的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健全学生的品格素养。
三、实现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随着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要随之改变。教师需要明确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观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服务。进而,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师、学生与课文文本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互动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问题和活动步骤,逐步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语文知识,以学促思,掌握知识规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春、夏、秋、冬四季的雨景图,让学生进入画面感受雨,感受美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雨,谈一谈对比其他三个季节的雨,谈一谈对秋天的雨的印象。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先让小组合作阅读再分别写出对每一自然段的感受。接着教师可以分配任务,如第一组主要负责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合作:“这一段有哪些颜色?请标出来。这些漂亮的颜色都是描述谁的?试着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分析鉴赏,在班级内分享感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引导的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学会将多媒体技术适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语文学习过程中重难点,强化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吝利红.关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3):250.
[2]曹艳凤.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技巧[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