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花 乔小冬 康学勤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發展。
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方法将更趋于多样化。语文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使学生愿学、善学,从而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得法。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开启其智力,更有助于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教学灵魂在如何将它们的潜力全部开发出来。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一群令人充满无限期待的群体,不管是从问题的探讨方面,还是在观念交流方面,时常会给人意外的惊喜。他们习惯于表扬,更害怕批评。他们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一次特别的交流,可以令他们斗志昂扬,亦可令他们萎靡不振。就此,我聊聊我在常规教学中的几点意外的收获——得寸进尺。
一、激烈+表扬+批评,构建作业教学交响曲
“请认真完成作业!”我想各位同仁已经非常熟悉这句话。小学教学基础之一,便是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学会认真,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突破了一道“马奇诺防线”。每每看到学生在写作业时认真对待(尤其是家庭作业),心中那份喜悦,可谓是惊天动地。然而,望见学生“龙飞凤舞”“破烂不堪”的家庭作业本时,那份感觉我就不必言语了。
其实学生都很在意自己的作业,(特别是经常受到老师批评那些“典型”)他们很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点提示,比如说“书法是艺术,让我们认真完成的作业变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吧!”“让我们自己喜欢看我们自己写的作业。”“今天的写作态度端正,整页作业看上去清爽很多。”这样的激励表扬是他们拿到作业本时,最想看到的。但是,他们又特别容易满足,容易骄傲。过于满足与骄傲会让他们乐不思蜀,不思进取。时间一长,承受能力会下降,受不住严格的批评。此时,如果能在表扬的同时加以合理的(有针对性、可提高性的)批评,如:“嗯,昨晚的作业老师看到了你的认真,不过,老师相信在认真的基础上内容还能更充实一点(日记)”“作业本真漂亮,老师看到你的进步了,只是字体、笔画的安排上,老师觉得你还能做的更好。加油!”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一步步的引导他如何进步,就会感觉有极大的动力支撑,渐渐的,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作业的“得寸”,当然,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会要求“进尺”。这样的“得寸进尺”,难道孩子们的认真作业还会是梦吗?
二、趣味语言+适时引导,构建朗读教学上台阶
“你们也是语言大师,比比谁能把课文读得让大家感觉身临其境。”或许我的这番言语有点夸夸其词,信口开河。但是学生听到振奋人心的话语时,感觉可不同。听到这番言语,我班的学生可眼睛一亮,特爱积极参与朗读。班级里的景象,那可真像雨后春笋,热闹非凡。(当然不排除一些凑热闹同学,起码他们这个时候注意力还在你这里。)这里,我可拿我们前不久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一个情节作例子:当阿曼达的父亲在挖到38小时时,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于是父子俩展开的对话。当时紧张的气氛加上父子俩“生死”重逢的心灵对白,令这段文字在文章中那么显眼。
朗读任务一出,班级就开始热闹了,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都想来尝试下,看着他们那么积极表现的样子,我特高兴。于是选了一名男同学来读一遍,读完,全班安静,我顺势提了个问题“大家觉得他读了怎么样?”
“老师,他读的太不熟练了!“
“老师,他读得没感情!”
“老师,他没读出当时的紧张与那份欣喜气氛来!”
种种评论接踵而来,个个都有自己的理由,感觉他们都好像比男孩子读得要好。我随即便点了一个平时朗读能力还不错的同学起来读读。
第一遍可能稍微有点紧张,没注意停顿,学生们都听糊涂了。可能过于追求紧张效果,而忘记要把文章读清楚。提示以后再来第二遍,第二遍读的稍微熟练,自我感觉好像很好,都高兴起来了。(其实他读得很不错啦。)
“读得很熟练,但是大家感觉到当时的紧张气氛了吗?把当时的心情读出来了吗?”一个评价出来,同学们开始讨论,随即都开始练习,好像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一番讨论过后,学生的手都举了起来,都希望这最好的评价属于他们。但是,我总会给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每次朗读总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个时候可以感觉到学生渐渐融入这探究的氛围中来,因为有一个永远都会给他们提出不同问题的老师来引导。
三、“得寸进尺”的引导,让讨论回归讨论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工具,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往往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学生口语练习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交际网络,他们都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我现在带的这一班学生,那可算是各个“胆大妄为”,只要在课堂上给他们点空间讨论,不把你吵个“天翻地覆”,那他们可是不会罢休的。可见他们太喜欢讨论了,在这个时候规则可完全没了,学生有讨论自由,我们可不能抹杀。但是最令人头疼的是,他们就不按照你的规矩来。我想大家心里都闪现过这样的问题吧?更可怕的是,他们这么一番“撕杀”,却得不到老师所渴望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人是灵活的,随机应变可是人类的特权。当然,我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可没忘记提问的“得寸进尺”,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延伸与拓展。让他们感觉到原来老师都知道他们的想法,这样不仅在课堂上灵活的解决了一个重难点,而且时间长了,你会感觉学生开始用问题来考你呢?
语文原本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需要不断的积累,需要灵活应用知识,灵活运用语言的特殊魅力,灵活地处理课堂气氛,通过激励教学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孩子们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启发了思维,开发了潜能,培养了能力,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让我们没人争做一名对知识“得寸进尺”的老师,这样,就一定会有一群对知识“得寸进尺”的学生。让学生们真正的感悟语文的乐趣,快快乐乐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