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影响及具体应用探讨

2019-09-10 07:22吴韶华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新媒体

摘  要:随着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相继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气象信息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而借助新媒体,则能够有效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的良性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媒体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影响及其具体的应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07-0121-03

Abstract:With the society entering the information age,various new media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the way people access to information has changed a lot. 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ome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With the help of new media,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and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new media

0  引  言

公共氣象服务,是通过发布灾害预警与气象预报等信息来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气象服务理念在我国诞生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气象部门就由政府系统替换了以往的军事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理念的初步形成;到了1956年,则第一次借助报纸、广播向社会大众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又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1980年,由中央电视台所制作播出的天气预报和广大电视观众见面;到了1986年,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正式开播,这使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随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了国内一档拥有最高收视率的节目[1]。到现在,公共气象服务已然成为气象科普宣传与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平台,并扮演着社会公众和气象部门之间的桥梁。

近些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的形式也愈加先进,这很大程度提升了气象产品的质量,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气象产品的使用范围。社会大众、国民经济运行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性也变得更强。而依赖性的增长与要求是呈正比的,而以3G、4G、互联网网站为主导的多媒体气象服务,因其交互能力强、可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而受到广泛关注。

1  新媒体的相关理论概述

1.1  新媒体的定义

关于新媒体当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切入角度的不同导致所提出的定义也会有所区别,在当前学术界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中,有着较高认可度的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从技术支持角度来定义。认为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从而加快了媒体技术的变革,让媒体发展开始进入到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技术依托的新媒体时代,所有涉及到网络技术的工具,都是其传统媒介,比如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

第二,从对比传统媒体的角度来定义。这一说法认为,“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将媒体的发展历史作为背景,强调的是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比如,广播、电视相较于过去的报纸,就属于新媒体,而再将广播、电视与当前的网络媒体相比较,那么广播、电视只能算作“旧”媒体[2]。而笔者更为倾向于此种解释。

1.2  新媒体的特征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形式中存在的不足,故而,受到人们的快速追捧。借鉴学术界现有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梳理、总结,认为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有着庞大的受众数量。传统媒体受限于工具和方式,信息覆盖的范围较为有限,而新媒体是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其有着十分庞大的信息覆盖范围,同样其受众人数也是庞大的。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6月时我国的网民数量就突破了6亿大关,且在半年的时间里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1%。

第二,不受时空限制[3]。这一特征是说,新媒体打破了时间限制,信息的传播和发布无延时性,当出现某一新闻后,能够实时上传到网络。同时,只要被网络覆盖,不论人们身处何地,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接收。

第三,娱乐性较佳。目前,时常可见网络电视、手机游戏、网页游戏中植入广告,这是现代企业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一种营销手段。由于电视媒体和游戏的娱乐性较强,因此,用户也更易接受营销内容。并且,很多企业为了使趣味性更强,有效调动用户的参与感,还会将营销广告制作成Flash短片或是小游戏,从而对用户产生了更多的吸引力,尤其是年轻群体。

第四,更新速度快。正如上述所提到的,新媒体是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所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势必会出现一些新变化,故此,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

2  新媒体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影响

结合笔者工作实务,认为新媒体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2.1  信息传播的阶层化、分众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即以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受众所接收的气象信息都是一致的。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朝前发展,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阶层,社会阶层出现了一定变化。并且,在各个阶层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因而,其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而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刚好与这一变化趋势相符合。比如,白领阶层需要知道上下班时间的紫外线指数、雾霾指数,进而决定该采用哪一种防护措施;而农民阶层则更需要知道今日是否会降雨,进而决定施肥与否。简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局面出现了一定变化,需求方面的差异,需要分散受众。

2.2  信息获取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

人们在传统媒体时代,只能够通过固定的途径及固定的时间段,来获取气象信息,此种获取方式是属于被动接收型的。随着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多样化,使得受众气象信息的获取不再受时空限制。同时,每一个人的气象需求并非如日常三餐那般,是生活中的硬性需求,气象需求总是与个人计划、周围环境相结合的,有着随机性与偶然性。比如说,你原本计划在星期天时,打扫下家里的卫生,故而,并未产生了解气象信息的需求,但突然临时有事需要外出,见到天色昏暗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了解气象信息的需求,想要知道是否会下雨,进而决定使用哪种交通方式出行或是带不带雨具。从这一方面,也强调了主动信息获取的重要性。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新媒体是多样性,信息传播方式十分广泛,且能够和发布单位展开有效互动。

2.3  气象信息变得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同样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大受众每日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这就使得受众不愿更多关注简单的、没营养的信息。传统媒体时代的气象信息,无疑是相对较简单的,自然不能有效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因而,在新媒体下气象信息须做到与时俱进,改变简单的形式。所以,我们见到气象信息从传统媒体时代的“阴、晴、冷、热”,发展到今天的“空气污染状况、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等更多方位的气象信息。此外,气象信息借助于新媒体,能够以更为多样的方式传递气象信息,能够集合视频、语音、图表、文字等。

3  新媒体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新媒体时代下,微博、微信、手机APP,无疑是表现最为抢眼的三大新媒体平台,故此,本次的论述也重点从这三大平台展开。

3.1  微信公共气象服务

现如今,国内使用群体最为庞大的社交软件就是微信,微信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通讯、消费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人们已养成对微信的较强依赖性。故此,微信成为了社会团体与政府部门了解群众的有效方式。我国中央气象局在2014年时就曾作出指示,为了让公共气象服务更好地帮助人民解决相应问题,要求各地气象部门重视建设自身的微信公共气象服务平台[4]。经过各地气象部门的长期努力,微信公众号的服务愈加完善,不仅能够定时发送灾害提醒、天气预报等,还具有气象科普功能。

3.2  微博公共气象服务

基于新媒体技术,和对公共气象产品的不断研发,进而诞生了气象微博这一产物。我们知道,微博拥有互动性、便利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利用其所具有的特点,各地气象部门能够即时发布与分享气象信息,帮助群众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并且,通过自身的官方微博,气象部门还能够和民间团体、政府部门互相关注,进而展开有效的互动和联系。此外,气象微博所具有的生活化语言特点,进一步拉近了和广大受众的距离。

3.3  手机APP公共气象服务

根据IT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手机上关于天气类APP的下载量,就“墨迹天气”而言,其在2014年5月时已经突破了40000万次[5]。这一数据告诉我们,借助手机APP进行气象服务的发布,基本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网络的全方位覆盖。手机APP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借助其推送气象信息,有着极快的信息传播、更新速度,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并且,如此一来还能够进行流量收费、广告发布等商业行为,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

4  应用新媒体传递气象信息的现存问题

虽然,就当前而言新媒体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得到了较好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4.1  各种气象新媒体的商业化程度不足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也逐步朝着有偿的商业化服务发展,但是当前许多新媒体气象服务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公共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多是无偿服务。

4.2  信息权威性的问题

虽然,应用新媒体传播气象信息,有着更为理想的传播速度,但是,某些平台所出现的虚假信息,则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恐慌,进而降低气象信息在群众心中的权威性。

4.3  气象信息存在同质性

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的气象信息,都存在同质性。缺少对有着特殊气象信息需求人群的有效指导。

4.4  应对建议

首先,气象信息发布平台须与有权威性的气象机构进行合作,并进行相关认证。比如说,微信平台,可审核气象公众号的相关资质;微博平台,则可实行加V认证。并且,不管是哪种平台,一旦有发布虚假气象信息的情况,就应该立刻实行封号。其次,新媒体的受众不能仅局限于个体用户,也可是单位部门或是商家,针对这些群体,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这一方面,建议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在西欧地区,夏天时每上升一度气温,啤酒的销量就会迅猛增长。这一点无疑与气象服务新媒体商业化的宗旨相符合,也就是帮助客户降低由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风险损失,进而提高客户所得的经济效益。最后,各个平台应结合广大受众不同的气象需求,根据一定的标准合理分类气象信息,旨在让气象信息更具人性化的特点。

5  结  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必然会对气象信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合理采用新的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就成为实现气象服务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新媒体密切相联系,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所以,各地气象部门应合理应用新媒体,提高自身的公共气象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文君,远红杰.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建议 [J].现代农业科技,2018(2):212+216.

[2] 吴哲林.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J].吉林农业,2018(5):99.

[3] 郑文清,胡国珠,李玮玮.公众气象服务品牌形象、感知质量对公众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 [J].中国集体经济,2018(3):66-67.

[4] 王昌明.海西气象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与功能开发 [J].科技资讯,2018,16(6):7-8.

[5] 刘雨轩,赵清扬,王海燕,等.成都本地公共气象服务APP建设建议 [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38(1):160-163.

作者簡介:吴韶华(1971-),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气象。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新媒体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