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飞
一、古筝演奏中“韵”的双重含义
(一)广义之韵
广义的韵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改良,被古今中外的学者一致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高的美学范畴。从“生动”、“韵之美”、“书画必有韵”、“有韵生、无韵死”等方面,都被誉为超越一切美文的最高标准。韵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单单是作为评价古筝乐的标准,在诗歌、书籍、绘画、建筑和其他音乐领域也被运用。“以韵补声”是非常仓狭义的,就广义的韵的审美角度而言,韻是声音得到基础和前提,有了“余音”才有“余意”。所以说,在古筝演奏中广义的韵也被称之为“以韵补声”。
(二)狭义之韵
狭义的“韵”,这里的韵词只是“韵”的物理属性,即“余音”,前面提到过基于一个单音的波动,是一种线性的节奏,在律动中音乐的起落,散乱有致,尤其有细微的音高,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变化。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古筝上,而且所有的和弦都应该具有这种性质,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如古琴、琵琶、二胡、小提琴等。“余音”的特点,我们拔弦之后,用这种手法,特别是左手的吟、揉、滑、按等特技手法,可以让古筝发出延长的声音,这种声音也被称作“音腔”化,是正声音外的韵音,是为了弥补正音的不足使用的特定手法,也是所谓的“以韵补声”。
二、《云裳诉》作品之“韵”分析
(一)《云裳诉》中左手的—“体韵”
1.左手的演奏技巧
左手的演奏技巧在古筝的演奏中通常会“以韵补声”,而陕西筝悲情的音乐基调也是体现在左手的“韵”中。《云裳诉》作品中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与表现是通过演奏手法中的“按、颤、滑”弹奏出来的。其中典型的左手按压琴弦是采用的陕西古筝的演奏技法,当f和b音频繁而联系紧密时,就不得不使用这种技巧,在演奏部分采用这种技巧,根据弦打开下巴,拇指到下一个位置。颤音,首先从引子开始就用这样的手法,既委婉又紧张,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手腕。为了美化音色,慢板上经常出现颤动,震颤的幅度很小,手腕的强度也比较轻。紧张的情绪一般都在乐曲的高潮或情绪低落的乐段出现,为了营造一种情绪的氛围,震颤很小,但频率很快,手腕的力量更大。滑音技术通常与颤抖的手指相结合,滑音的时间越长,往往具有促进情感发展的作用。
2.颤音的运用
《云裳诉》慢板中的第一句使用的是颤音,需要左手上下颤动发出沉稳悠扬的声音,同时左手用力要平稳均匀,上下波动幅度要小,就像“诉说”情怀一样。在演奏曲中的fa 和 si 要使用重颤音,才能让曲调表达出本身的情感,达到似哭似诉、百折千回思绪纷繁的感觉。
3.fa 和 si 的按音
《云裳诉》中使用的陕西筝派的手法居多,“秦筝”也是来源于此。陕西筝派是以秦腔的使用为主,在fa、si 变音的处理中运用的恰到好处。《云裳诉》作品的演奏中还使用了“秦筝”中特有的“苦音”(见谱例 2),因此听起来有特别浓郁的秦腔风格。“苦音”属于燕乐中的七声音阶,七声音阶的排列顺序为:sol、la,b si、dol、re、mi、fa、sol。在“苦音”bs1是微降si,比实际bs1的音高要低;fa为微升fa,要比实际fa要低,比还原fa要高。
(二)《云裳诉》演奏时的音色—“声韵”
1.手指的运动方法对音色的影响
《云裳诉》引子部分就需要用左手三个和弦开头(见谱例1),并且要弹奏的铿锵有力,这样才能达到作曲家的意图,虽然在运动中只看手指演奏,但事实上是全身运动,在演奏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说法,就算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全身的协调,并且在和弦开始的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不只是需要手指放松,身心都需要放松,放松的意思不是让身心休息,是让心情不再紧张,从而发出有感情的乐音。
2.优美深情的慢板
“云裳诉”的慢板是美丽的抒情诗。想要表达的是杨贵妃与李杨凄美的爱情,所以在曲调旋律和声音上配以凄美幽怨的音色。此曲调的旋律有八个小乐句,并且反复的使用清角和清羽,也就是调式中的Fa和降Si,通过古筝按弹琴弦的上行二度或大颤,不但不能彻底解决,还需要配上陕西“秦筝”中的苦涩音色。第一个乐句(第15-18节)是中低音,第二个乐句(19-22节)是第一个短语的完美重复,即作品主题出现两次。在35小节中,钢琴伴奏的旋律得到突出,琴和竖琴之间有一种对话的感觉。在音乐处理中,慢板旋律注重速度和音色的控制,渲染出一个音乐场景,如用人类的声音讲述故事。在使用调式特性音清角和清羽突出调试颜色以及作品的风格时,让演奏的作品同时具有声腔的特点,还能反映乐器的性能。
(三)《云裳诉》演奏时的呼吸—“气韵”
1.“气”和旋律连接
音乐是乐段连接而成,乐段又由乐句连接而成,乐句则由乐节连接而成,乐节由若干音符组成,就好像文章一样,由字连成句,由句连成段。我们读文章时,是按照句逗来呼吸换气来连接下一句话,同样每一首古筝作品也都有断句呼吸换气来连接下一句的地方。《云裳诉》(见谱例5),对于下面谱例中的处理,应该关注气息,在呼吸的时候控制好改气和换气的位置,吸气是为呼气做的准备,呼气的时候有刮奏的的动作就像演奏者在一句一句的诉说故事情节。为了让演奏的连续性持续存在,再改气和换气的时候要注意呼吸连接,不仅能使旋律流畅,而且能保持音乐完整。
2.“气”和肢体连接
“气”拉动“力”,使身体运动显得更加自然流畅,为身体运动做准备,也影响身体的运动。具体表现是:提手和和降手,手臂上下摆动,上身和背部摆动。气息对动作的控制起到支持和配合的作用,呼吸的流畅连贯能让演奏者在身体自然运动时自然不松弛,让音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呼吸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动作,就会造成身体僵硬酸困等。
三、《云裳诉》演奏中“韵”的实现
为了在古筝表演中实现“韵”,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演奏技巧外,还需要有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对于如何结合技巧和韵有很大的帮助,最终实现《云裳诉》中的“韵”。
1.感知力
音乐需要感知,需要弹奏者和曲调的共鸣,感知力是从聆听中培养出来的。《云裳诉》属于典型的陕西风格的曲目,在演奏这首作品之前,我们就需要去大量了解陕西风格的音乐,去了解秦腔音乐的特点。
2.想象力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是描绘杨贵妃的凄美爱情的故事。《云裳诉》包含了引子和爱情、叛变、魂断马崽坡、思念等多种感情。引子部分使用的强有力的刮奏和摇指颤指,就像李杨和杨玉环凄美哀怨的爱情一样,舒缓旋律引入了第一部分的开始,该场景突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活和天荒地来的爱情的承诺。第二部分表达的是在战乱中杨玉环和李杨害怕的心情,和局势的紧张和危险,。第三部分是指左手有力的短摇和沉重的挥拍,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的死亡和唐玄宗的无助的描绘。旋律的第四部分再次出现,但这是一种让我们无限想象的悲伤。
结语
在《云裳诉》中,从开始的引子部分就需要演奏中带韵,并且要演奏者配上“声韵”“气韵”和“体韵”才能完成一部作品的演奏。《云裳诉》的演奏不仅如此,也需要其他歌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古筝演奏中的“韵”,使古筝的发展既符合传统又能与时俱进。笔者通过对《云裳诉》的演奏中的韵进行分析,在当前繁荣的作曲技术中,民族调式体系界限已被打破,因作品具有的地域特征出现的代表性特征音,大大的丰富了调式的音阶。
参考文献:
[1]周璇:当代古筝技法发展的“钢琴化”刍议——以移植版《黑键练习曲》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30(03):157。
[2]张维:云想衣裳花想容——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探析[J].黄河之声,2011。
[3]孙青:以《云裳诉》《望秦川》为例解读当代陕西筝曲的艺术感染力[D].西安音乐学院,2011。
[4]杨红:《对古筝发展的思考》[D].天津音乐学院,2012。
[5]蔡小璐:《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3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