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兴
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学生主体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品德,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时,教师只是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面积=底×高”。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識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像照相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重视教与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多隐含在书本知识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落实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方向。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体学习。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