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掌门
张艺谋拍摄《英雄》时充分运用亮色块,让电影看上去更像是一帧一帧的摄影作品拼接起来的,整个作品的画面魔力令人赞叹。
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张艺谋就是一个典型的摄影型导演,这一点在《英雄》中显露无遗,主人公的服装单独拿出来,都是绝佳的服装设计作品。沙漠和高浓度的红,融合进古装戏的故事情节里,再加上隽永值得玩味的表情理解空间,这部经典电影是值得时尚摄影师“拉片”体会的,尤其是其中的纯粹审美构图。
好的摄影师,是善于创造的摄影师。这种创造,来自于跨界。艺术创造,拼来拼去,拼的是综合实力。
用色彩讲故事,是张艺谋擅长的方式,同样,用故事改造摄影,也会让摄影的张力倍增。诺曼·帕金森(Norman Parkinson)是英国时尚摄影史上的弄潮儿之一,他的许多作品穿越时代,仍然有着不凡的魅力。对于善于调动读者好奇心、善于讲述的摄影师来说,选择静態照片还是选择动态影像,实质是一样的。
轻舟一叶,远山连绵,偌大的湖泊,如镜的湖面,近景则是散布的花朵和躺在水面的长裙女人,戴着头巾的男人与远处的小舟呼应,画面的理解空间广阔,让人联想到了一千零一夜,又联想到了漓江山水,凄美的风格带来别致的美感。
对诺曼来说,直白地表现服装、直白地纪实都不太符合他的定位,仿佛在一个不知所云的场景里,读者的好奇心被完全调动出来,这种美感款款而来,耐人寻味,恰恰是时尚摄影师可以重点研究的一种方式。
再仔细一看,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到了人生的种种处境,看到了画面表达的隐喻空间。这部电影同样是唯美摄影的经典表达,在主人公理性和感性的冲突中,在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同理念的对抗中,主人公求得了和解,走过了磨难,赶走了无序和混乱,李安使用的这艘在海上迷航的船只和蓝天白云的背景难道不是所有时尚摄影师在海边最习惯使用的道具吗?用道具和故事打造足够的画面张力,摄影的魔力才会被放大。
用道具来布景,给予画面故事性,这方面,马良是行家里手。他善于打造道具,比如在“移动照相馆”摄影系列里,通过一些怀旧物品和场景,营造出别有特色的视觉效果。在作品《西游记》里,他布置出了梦幻般成组的灯光,仙鹤、蟠桃等各类物件缀满画面。不得不说,从独特性这个角度来说,马良用道具完成点石成金的魔法,赋予摄影故事感,他不愧是当今中国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
也许,对于时尚摄影师来说,像马良一样塑造观念的艺术并不完全匹配他们想让自己作品被普遍接受的目的,但是,巧妙地借用其中的一些元素,必定会增添摄影作品的价值,进而被世人认可。我们在文章中经常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具有视觉识别度,而回答好这个问题,既简单也复杂,最核心的策略就是塑造个人的独特风格,并且使这种风格迭代衍生。
时尚摄影嬗变速度快,很容易陷入速食快餐的产品线陷阱,尽量让摄影作品隽永耐读,是在这个被高端单反和华服艳装统治的时代的唯一救赎。
人们通常喜欢照片呈现出来的温馨和愉快,事实上,善于呈现不同的画面语言是摄影师的必备修养。
壮阔的背景也许激荡人心,都市夜晚的绚丽也许使人陶醉,如果摄影师心中有一种感觉,有一种假想,那就试图表达出来。这种语言表达,是摄影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一种特征。我们都热爱齐白石线条明朗的虾,恬淡、质朴、对世界最温存的体悟都蕴含其间,殊不知,摄影也是,你选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自然会选择搭配一些深沉、具有洞察力的眼神,也许会添加一些人造风,画面主体人物自然就像沉浸在某种情绪中。
当我们欣赏擅长黑白片的时尚摄影师彼得·林德伯格的作品时,就可以看到这种典型的画面情绪和画面语言。画面中的道具极具机械感和工业感,带给人一种肃穆和深刻的感觉,这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表达方式。语言是表达思想、表达情绪、表述故事的工具,当你尝试用自己的镜头语言来表述故事,读者可以获知到相应的情绪的。
也许,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对比,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古典工笔画。浮世绘的色彩和线条带给人的感觉是生活色彩浓郁,工笔画通常用色淡雅,体现了士人阶层的恬淡、静雅和带有禅意的思维气质,不同的要素组合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视觉的奇妙之处。摄影同样如此,服装、动作、表情、背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思维获知故事性也获知了情绪,好的作品就这样被一直传颂,核心的方法其实也一直不远不近,对于创作者,尝试去用讲故事、设道具,必定会渐渐获得更好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