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管理与实践

2019-09-10 07:22刘明亮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堂管理实践创新

刘明亮

摘 要: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大学教师一直与学生“斗智斗勇”,力求将学生从虚拟环境拉回现实课堂。95后以及即将进入校园的00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大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目的不明。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到课率”“听課率”双双下降。笔者任教以来一直致力于寻求新的课堂管理方式,本文将从课堂管理与课程考核两个方面总结近十年来的课堂创新管理与实践

关键词:课堂管理;创新;实践

全日制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学生能亲身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互通互学。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在于当下的大学课堂面临众多挑战,讲台上教师激情满满台下低头一片,睡觉玩手机的大有人在。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好玩有趣”,理论课程有个知识积累和消化的过程。如此课堂状态在打击教师的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传播,信息的多样化,交际的多面化的同时也在诱惑着年轻的学生,目标感差,自制力差成为阻碍学生听课思考的最主要因素。

改变传统课堂管理方式与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是创新实践的最终目的,任教以来通过改进课堂管理方式与考核方式,提炼了一些新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堂管理

上课迟到、课间睡觉、玩手机讲话等开小差的行为是课堂秩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拖沓散漫的生活习惯;二是晚上睡觉太晚;三是管不住自己;四是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五是教师上课不够生动等。从技术上看没有办法去针对每一种现象逐解,只能从行为上约束,从思想引导并注重提升课堂的兴奋点。

课堂组织模式分成两种,小组式和非小组式。小组式指的是每学期第一节课时,将学生随机(或者可以自选)分成不多于10人的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小组考核采用“连坐”的方式进行,一人犯错全体受罚,一人获奖全体获奖。每节课的基本平时成绩为10分。非小组式则是采用传统模式。

在非小组式模式中,针对迟到的学生,笔者在课堂管理中采用“虚荣指引”的方式调节,正式上课后后门关闭,即迟到的同学不罚不骂,只能从前门报告进入,在座的同学全部起立鼓掌欢迎,迟到的同学必须致歉,在小组式模式中,迟到一次小组扣5分,一人迟到全组扣,小组成员上课之前提醒督促。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上课到第三周左右,基本可以杜绝学生迟到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和讲小话的同学发现一次扣2分,不限人次,没有上限;小组成员请假1次扣3分(因病或家庭重大事件出具假条不扣),扣完后下一周可以通过表演才艺为小组挣回;无故缺到1次扣10分,不能回挣;早退1次扣5分,不能挣回。多年来的情况表明,只要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加上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在学期教学中到出勤全到的比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请假率和违纪率直线下降,课堂秩序明显改善。

二、课程考核

课堂管理是为了更好的上好课,促进教学相长,课程考核一是为了检验教学质量,也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考试与考核。两种方式都分成两个部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不论是哪种考核方式其原始做法是做减法。

所谓做减法是指,设定学生的总成绩为100分,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30%与70%计划(学校间略有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则扣分,直至扣完;期末考核中也是如此,学生做错则扣分,正确则加分,这样的方式有一定弊端,比如学生到课具有投机行为,还有机会成本的计算问题,也形成部分学生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心态,也容易形成考前突击复习得分的情况。

改变传统的做减法模式,形成以做加法为主,做减法为辅的考核模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考核分成几个模块,除去卷面考试,其它部分采用做加法的模式。加法模式从理念上解决的是给学生传递一种信念,即若想获得高分只有通过自己的持续性努力,而不是靠投机取巧或考考有突击。

在非小组模式中,不论上课到第几周只点一次到,点到时到的学生获得基准平时分59分,未到的学生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同时对当天的课程,结合教学督导抽查时的结果,未到的学生同等对待,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必须积极发言,有效发言和有效提问每次视情况加1-3分,组成平时成绩分,在考核式结课的课中,未发言的学生平时成绩则可能是不及格的分,则期末成绩也是不及格。

期末考核的非卷面考试灵活多变。可采用调查报告,项目书,科研报告等成果,在选修课程中还可以采用给老师的一封信的模式总结学习成果。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考试分成几种模式,淘汰式考试,选拔式考试,考核式考试,大学的考试则为最后一种,所以以往经验表明,如果是单一的卷面考试会让学生有突击行为也有突击效果,这样的学习纯粹是应付式的。对大学生而言,过程远重于结果

整个课程考核体系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能够有所学,有所想,有所悟,有所表达。在课堂环境,所有的程序设计和方法使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将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当中,让学生“抬头”;在期末考核,加减法的应用一是为了弥补传统单一考核方式的弊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理解深入,如果运用到实践,如何让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甚至常识。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学生与课堂、教师与教学的良性循环

在当下环境中,采用课堂教学手段有些无奈之举。但从学生习惯养成和形成主动学习习惯的角度出发,又有其存在的意义。笔者多年来探索课堂管理实践的新办法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来.微信公众平台的课堂教学管理系统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8(6):146-148

[2] 李雪.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科创教育,2018:51

[3] 王晓璐 管中庆.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6):164

[4] 华荣.学校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具体策略[J].教育管理,2018(13):150-151

[5] 安富海 徐艳霞.“我”为什么不原意上课——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审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6):35-40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课堂管理实践创新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