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霞
十九岁那年,我忐忑不安地走上了讲台。台下,坐着一排排充满稚气的学生,那一双双明亮期待的眼睛,让我瞬间深深地爱上了他们。从教二十多年来,为了教好渴求知识的学生,我阅读了许多教育著作,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有一次,我听一场教育报告,主讲者郑英是一位资深教师,他说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令我心头一动。我做班主任工作好几年了,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和那些软硬不吃的“个性学生”“斗智斗勇”时,常常身心俱疲。当时,我就想到底是学生调皮捣蛋,还是我的方法不对?听完报告后,我特意搜索“郑英”,发现郑老师专门撰写出版了一本书。就这样,我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邂逅了,书中的教育理念让我耳目一新。我如饥似渴,仅用四个小时就读完了,心中连连感叹:原来,是我没有找对方法呀;原来,班主任可以从心出发让工作焕发生机呀……
此后,我开始尝试把《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中的方式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以“收交作业”为例:原先,一会儿语文课代表吆喝“交语文作业了”,一会儿英语课代表高喊“交英语作业了”,一会儿数学课代表催促“交数学作业了”,全班学生听到号令翻找书包,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令晨读无法继续。后来,我实践了郑老师的有技术含量的收交作业法,吩咐小组长分时间段收交作业,教室里由混乱变得有秩序,朗朗书声重新响彻晨读课堂。
又如,在实践“狄德罗效应”时,我和班干部利用课余时间在班内创设了“小小读書角”“作业我最棒展示角”“劳动工具之家”。优雅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了学生,课间打闹、乱扔废纸等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默默读书的小小身影,以及一个个凑在一起讨论书中情节的兴趣小组。那一刻,我暗自为郑老师的方法喝彩。我也重新发现,当班主任还是挺快乐的!
再如,看到不少学生佩戴着笨重的眼镜,想起郑老师在书中讲到的“想让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老师要会因势利导”,我开始利用班会活动给学生明确规定了一系列细节问题:读书时,要双手拿书的左右两侧,胳膊伸直放在课桌上;写字时,要把腰直起来,严格做到眼离本子一尺;回答问题时,要立正站直,双腿不能抖动;上课时,要两胳膊抱臂,挺直腰板挺起胸膛不塌肩……我就要让学生明白: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一个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就像一面旗帜,时刻指引着我的工作方向。
在班级管理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尝试着制订了班级管理考核办法,从作业、卫生、守纪、两操、路队、文明礼貌等方面考核,底分为一百分,好的奖励得分,违反的惩罚减分,每一项监督和记录均由各小组长完成,一周一总结。实施起来后发现:小组长们的要求比我还高,他们火眼金睛地查各种问题,致使扣分过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生出了“反正分也扣完了,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了,就这样算了吧”的想法。针对这种状况,我认真研读了书中那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文章,对“每个学生都想上光荣榜”的讲述有了全新认识和感悟。于是,我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修改已制订好的考核方案,变奖罚分明为以奖为主、多奖少罚,召集小组长开会,最后商定该罚的先警告提醒,留出改正错误的机会。果然,随着被奖励得分的学生日渐增多,班内学习风气越来越浓,主动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读《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的基础上,我还研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和班华、高谦民老师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以及罗恩·克拉克的《55条班规》。每研读一本书,我的心灵就会受到一次洗礼:有时,我像一名小学生一样接受着专家的指导;有时,我像在和名师对话,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这些书籍使我远离各种功利,潜心致力于教育教研,幸福快乐地做一名纯粹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