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可为杀虫剂增效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创新性地将氧化石墨烯作为农药的增效剂,显著地提高了农药的生物活性。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纳米》(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上。
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碳基纳米材料,已应用在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鲜有报道。该研究选取对农业生产上为害较为严重的鳞翅目昆虫亚洲玉米螟为模式昆虫,以生产上常用的农药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和杀虫单为代表性农药,详细探究了GO对农药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该研究通过静电作用将三种农药负载到GO上形成GO-农药的复合物,可有效提高农药对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
国内首台水稻长秧龄大苗同步开沟插秧机试验成功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称“南京农机化所”)种植机械创新团队研发的水稻长秧龄大苗同步开沟插秧机,在江苏兴化、睢宁进行了试验示范。其技术研发思路和机具性能将为破解我国双季稻区及南方多熟制地区季节茬口矛盾、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熟化,在已研制的2ZDM-6型大苗插秧机基础上,对栽植轨迹和非圆齿轮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有效解决了前期试验中秧爪抖动、夹秧堵塞等问题。同时,本轮样机配备了新研制的稻田同步开沟器,采用电动控制方式,在转弯及不需要开沟时,通过控制开关进行工作姿态和抬起姿态的切换。
华南理工成功研制低升糖指数蔗糖
近日,在珠海举办的低升糖创新成果发布会暨广东省低升糖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对外宣布,由该团队成功研制的低升糖指数蔗糖在珠海富山工业园实现量产。今后,各类食品、饮料、医药等企业在研发生产中,可以选择和应用低升糖指数蔗糖,生产出更多适合消费者特别是糖尿病人的低升糖健康食品。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特色健康食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扶雄表示,低升糖指数蔗糖富含甘蔗活性物质,能延缓小肠对糖的消化吸收,从而起到稳定血糖的功效;同时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修复受损胰腺组织,提高人体糖耐量。
我国芽胞杆菌农用研究获新突破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芽胞杆菌新资源挖掘与生防菌剂创制应用”研究通过院士专家组成果评审,该项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表明我国芽胞杆菌农用研究获得新突破,将为减少化学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增进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提供科技保障。
该研究历时20年,目前,项目研究获得国家专利19项,软件著作權1项,微生物菌登记证15个,企业标准4个。据介绍,芽胞杆菌是杆菌科的一种细菌,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在农业、医学、工业、食品、环保等领域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农业微生物活菌制剂来自于芽胞杆菌。
“烟农1212”刷新2项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日前,由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分别在莱州和莱阳突破全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和全国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由农业农村部组成的小麦实收测产专家组先后在招远、莱州、莱阳对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实施的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小麦田进行实收测产。
该品种具有高产、抗寒、抗病、抗倒伏、抗干热风、抗衰老等“一高五抗”特点,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灌浆持续期长,灌浆强度大,落黄好,活棵成熟,“源足、库大”粒重高,具有良好的产量潜力。此前,该品种已在山东多个地区、多个年份证明了有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潜力。
“中天1号”紫花苜蓿凭“空”而生
近日,由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自主创新,联合攻关,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培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通过新品种审定,登记为育成品种(登记号:535)。
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具有质优、丰产,多叶率、产草量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适宜在西北内陆绿洲灌区、黄土高原以及华北等相同气候地区种植,对提高草畜业生产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品种以5叶为主,多叶率达35.9%,粗蛋白含量达20.08%,氨基酸总量为12.32%,含有丰富锌、锰、铁、镁等微量元素,干草产量达每公顷15529.9公斤。
西农大3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首获国家认证
日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陈勤及其团队培育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紫玫瑰2号”“红玫瑰3号”“黑玫瑰4号”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并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
经多年田间筛选鉴定,陈勤教授团队选育出系列适合主食加工型高营养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这些品种由常规杂交育种途径培育成,属于非转基因品种,其产量和品质均优于现有的彩色马铃薯品种。此次获得新品种权并完成新品种登记的三个玫瑰系列彩色马铃薯具有三高特点。一是营养价值高;二是产量高; 三是附加值高。
法罗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法罗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课题组科研人员历经4年的攻关,在掌握法罗鱼性成熟关键时点、催产剂使用剂量、产卵条件和孵化方式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于2019年5月在宽甸基地,首次实现了池塘驯养条件下黑龙江土著野生法罗鱼的人工繁殖。
法罗鱼,特指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三角鲂,也是黄河以北唯一自然分布的鲂属鱼类,为黑龙江著名的“三花五罗”之一,自然条件下,需5年方能达到性成熟。法罗鱼个体大、肌肉脂肪含量高、肉质鲜嫩,市场价格为140~200元/公斤,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作为我国分布纬度最高的鲂属鱼类,法罗鱼兼具了极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其栖息范围伴随着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逐年缩小,面临着完全灭绝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