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梅
【摘要】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和作答,是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面对学生“一根筋”式的追问,该如何应对?课堂上一位调皮的男生问:“从侧面看,××老师挺起的大肚子可以说是一条抛物线吗?”继而引发的哄堂大笑该如何收拾?学生越是搞怪的问题,越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应变能力。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设问与作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问答间,让更多生命的抛物线得到成长。
【关键词】巧设问;妙作答;师生共成长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问与答是“对话”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体现。巧妙的设问和作答,可以使师生的教与学在思维和感情上产生共鸣,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思维,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问与答的体会。
一、以提问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鼓励学生发问和作答,激发他们探究和思考的欲望
从心理上看,良好的感情氛围,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大脑皮层也处于愉悦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正确的提问观:问为学服务
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生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手段,并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扉,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问答的习惯,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切忌把设问作为拷问学生,甚至刁难报复学生的手段。
(二)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并把看似有点“歪”的问题往正面引导
初中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他们的自制力不强,甚至还有点调皮捣蛋。一些想法或问题一经产生,便想一吐为快。因此,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向别人提问的机会,不能老提问优生或让优生提问。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若他们有问题问,那更难能可贵,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耐心地给予解答和引导,使他们对问与被问不是惧怕而是喜欢。
在学习抛物线时,我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你见到的抛物线型物体,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举抛物线型的隧道、拱桥、弯道……一位调皮的男生A问:“从侧面看,××老师挺起的大肚子可以说是一条抛物线吗?”调皮的男生都哈哈大笑,而女生们都涨红了脸,对男生们怒目而视。我向那位同学走去。此时教室安静极了,都等着看我怎么“治”他。我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你是位用心观察生活的好同学,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抛物线,它与其他的抛物线不同,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同学们面面相觑,见我微笑着继续问“该叫什么抛物线呢?”同学们才放下悬着的心。最后一致同意将它命名为:生命的抛物线——它既是我们长成生命的痕迹,也是母亲孕育胎儿艰辛的见证。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孝敬母亲。“试想:如果你挺着条抛物线生活十个月,会怎样?”我虽没再追问那位同学的答案,但往后我发现那位同学上课认真了,学习也努力了,更不会恶作剧了。通过家访还了解到:他在家里会帮忙做家务了。看,换个角度加以引导,这条生命的抛物线就往正轨上长了。
(三)重视学生“一根筋”式的问题
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性质时,有位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B问:“为什么图像从左到右下降,就说是y隨x的增大而减少呢?”很多同学都不屑地笑着:这都不明白,真笨!(因对取二对(x,y)特值法大家是理解且公认的),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结论,谁也没去多想,而她却打了个“为什么?”,多难得的学生啊!我有点意外,但还是肯定了她的提问。“除了用特值法,哪位同学能从其它角度给予解释呢?”我把问题抛向全班同学,但他们笑容消失,个个脸上挂着茫然。那天,这问题一直缠绕着我。后来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我欣喜地领悟到:“左到右”x值不是在增大吗?“下降”y值在减少,而“上升”y值在增大。然后结合图像,用左手指着图像左端,右手指着图像右端,左手沿图像走向右手时是上升还是下降?若是下降那就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少,若是上升则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后来,我将这一发现在班上一讲,学生纷纷用手比划起来,且彼此交流,点头不断。再后来,我把这种“手动法”推广到所有函数增减性的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就连来听课的同行都觉得很有特色,解决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值得学习和推广。看,问答中,教师这条生命的抛物线不也在成长吗?
二、以提问优化课堂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思考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目标,依靠教材和学生实际,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要善于设疑发问,要问在“点”子上。
(一)问于难点,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从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得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时需要有的放矢,设计一些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相接的疏导性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问答步步深入,拾级而上,达到分散难点,逐个击破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畏难情绪自然消除,信心不断增强,思维也更积极。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一节中,当公式推导出来后,许多学生对着如此复杂的运算公式都不愿意去记去用,为此我设计以下问题:(1)从公式看,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2)你认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什么?(3)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用好公式?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总结用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步骤:(1)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ax2+bx+c=0(a≠0)确定a、b、c的值,特别注意符号;(2)计算b2-4ac的值;(3)若b2-4ac≧0时,则可代公式求根。将公式的应用化为三个步骤,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用起公式来思路清晰,正确率高,自然信心十足。
(二)问于关键点,以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握其关键处设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同类项概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3a2b与-ab2是同类项吗?为什么?(2)3a2b与-ba2是同类项吗?为什么?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加深概念中的“二个相同”的理解:一是所含字母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而不要求单项式的字母排序相同。这样,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准确到位,为正确合并同类项创下前提。
(三)问于盲点,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碰撞
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不易被注意或者是容易视而不见的地方。如科学记数法,就是把一个大于10或小于1的数写成a×10n的形式。许多学生都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下数:(1)1000=103(2)25007=2.5007×104。此时我问:103是科学记数法吗?很多同学都随口说是。我又问:那为什么不是a×10n的形式呢?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下讨论开了。最后有同学给出这样的解析:1000=1×1000=1×103=103。妙啊,真是高徒。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同时还联系了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思维严谨性的意识。
(四)问于学生最近的知识发展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挑不起激情,太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从下手,丧失兴趣和信心。教师只有在学生最近的知识发展点设问,处理好设问的层次,由浅入深,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好奇心,使學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并体会“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
三、掌握问答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问答的作用
(一)以问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利于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勇于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一个学生遭到教师轻视和鄙视,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从善意方面去解读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和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上面的男生A,若我当时否定并指责批评他,不难想象有点聪明调皮而数学成绩不好的他会有怎样的后果,我庆幸自己善解了他。我感谢同学B的“一根筋”,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若我也对她的问题不屑一顾,不但沉重地打击了她的学习积极性,更不会有我的“手动法”问世。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教师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这种环境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二)以笑谈式的问答,直击学生的不良倾向
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需要教师有机智灵活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智慧,效果也比正面说教更好。有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会到其他先测验的班的同学那里拿选择填空题答案。为根治这一风气,在某次测验前一天,我故意放话:“明天数学测验,请大家做好准备。”第二天上课我故意问:“这节课测验,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同学们都说准备好了(伴着怪笑)。“我也准备好了!”我也笑笑,转身将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的条件或数据稍作改动(改动部分写在黑板上),答案变了,但仍在原四个选项中。许多同学措手不及,纷纷落马。经过此事他们终于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搞歪门邪道,肯定不是老师的对手。从此,很多同学都静下心来,踏实用功学习。
总之,教学中的问与答是师生间双向的沟通,问答的主体也是可以互换的。问答中,不仅有对知识真谛的探讨,更有感情和心理的交流;问答间流动的是师生间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哪怕是“唇枪舌战”也暖意融融……这暖流,使问答双方都畅所欲言,感情更为融洽,思维更易领悟贯通,这暖流推动着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使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