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环境下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

2019-09-10 14:55马丽
理论与创新 2019年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马丽

【摘要】文化志愿服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文件倡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志了国家的文明程度。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文化志愿服务的概念出发,阐述文化志愿服务必要性,浅析扬州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为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提供保障。

【关键词】文化志愿服务  常态化机制

引言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则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主要是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社区服务中心、城乡文化广场等公益性文化场馆提供公益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志愿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初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肩负着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神圣使命。

1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1)缓解人力资源不足。文化部门人员配置受到编制、财政的影响,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广泛动员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参与“春雨工程” 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推动和《志愿服务条例》的落实。

(2)拓展服务范围。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 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依托阵地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围绕“阳光工程” “圆梦工程”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提高服务针对性。适应文化供给从‘有没有’到了‘精不精’的的变化,让公共文化服务根植于群众需求,招募文化志愿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结合节日纪念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2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瓶颈

(1)文化志愿者队伍组成单一、结构不合理。文化部门通过品牌特色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志愿团队,但多为退休的“灰发一族”,拥有文化艺术特长,又有从事文化服务的热情,但是由于年龄偏大,体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不能满足和适应志愿服务的需求。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精力旺盛而文化技能有待完善,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忙于本职工作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把社会各界文艺人才招募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2)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松散,制度不完善。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志愿者队伍是发展文化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条件。扬州成立了专门部门负责志愿者的管理和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但无论是招募管理制度、培训考核制度还是激励表彰制度均未完善,不能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3)文化志愿服务经费缺乏,保障不到位。文化志愿组织一般由文化部门发起设立,依托文化部门建立文化建立服务组织网络,但由于文化部门自身的经费有限,文化志愿者在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无米之炊”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志愿者往往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影响文化志愿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固定经费是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3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

《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的出台,要求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结合文旅融合新形势的机遇,提出新环境下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建议:

3.1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保障经费

(1)政府部门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机构,负责文化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和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工作;对文化志愿者组织的登记管理、活动开展进行规范化,确定文化志愿者组织文化志愿服务的合法地位。

(2)按照《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就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服务记录、绩效考核等制定制度;依法筹集、管理和使用文化志愿服务经费、物资;设计团队服务标识,使用注册服务证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和有效的组织引导,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3.2科学设计文化志愿者岗位,优化志愿队伍

(1)科學有序地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坚持需求导向,有计划地壮大队伍规模,兼顾长期短期两种体制,招募固定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主体,承担常态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根据项目需求招募个别项目志愿者,在动态基础上保持合理稳定的规模;优化招募结构,普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专家学者型进行分类派遣,使其在各自擅长领域发光发热,从而有效地对文化志愿者供给资源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有效配置。

(2)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培训作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给志愿者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对新加入组织的文化志愿者进行上岗引导,做好对文化志愿者培训需求分析,对组织原有的文化志愿者进行知识扩展培训,根据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变动要求,不断更新组织的培训计划,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多元化培训。

3.3建立对文化志愿者有效的激励机制

文化志愿者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去热爱这份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对组织是否满意,对组织是否有归属感,很大程度上受组织环境影响。 文化志愿者组织若要想留住文化志愿者,吸引住他们,并能让文化志愿者乐于从事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需要重视对文化志愿者的激励。(1)做好志愿者星级认定工作,颁发“星级志愿者证书”;建立志愿服务嘉许制度,每年度组织优秀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志愿者服务典型并推广。鼓励志愿者组织依托志愿服务记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志愿者可以在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数内得到他人的无偿服务。(2)政府制定《志愿服务条例》,鼓励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招生、就业考查内容,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和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同时鼓励公共服务机构对有良好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3.4建立健全对文化志愿者及文化志愿服务的保障

志愿者组织志愿项目活动的开展往往都存在着风险。所谓风险是指,在志愿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对志愿项目、活动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的不确定。在意外发生时,保护文化者志愿者的利益是文化志愿活动组织者应该考虑的。为此,文化管理相关部门要协同其他部门、单位,对文化志愿服务防范风险可考虑的以下内容:(1)安全保障。志愿服务组织要向文化志愿者说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开展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对文化志愿者的健康、安全操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预测安全隐患,采取相应预案,确保文化志愿者及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2)权益保障。文化部门经费有限,志愿者往往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影响文化志愿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时段给予适当生活补贴,是对文化志愿者权益和工作积极性的合理保护。主要包括交通补助、通讯补助等,对于跨地区服务的文化志愿者应按照有关标准报销区间交通费和住宿费,同时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是一项充满朝气、蓬勃向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公益文化惠民事业,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方向指引、政策保障,更需要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示范引领、规范管理、有序推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