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民
天下第一“文胆”---毛泽东
之所以说毛泽东是天下第一文胆,是因为综观古今中外,还没有那一位帝王、伟人及诗人在诗词文稿上的成就超越了毛泽东。在伟人毛泽东看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熟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各类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书籍,饱读诗书,加上别人无法企及的天赋,自然文章独具风流。早期很多的文章或者诗词就能显示出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伟人特质。在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的诗词也是随着红军和解放事业的壮大愈加显得饱满和自信。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这样气冲霄汉的写下激扬文字,即使古代帝王在写词写诗上也不能与毛泽东相媲美。这是毛泽东作为伟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早年毛泽东在1925年,就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早年的诗句,就开始显现了毛泽东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他在文中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的问天问地,比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天问》更具有冲击性,这样时代最强音的怒号,无比号召着新派的大家行动起来,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这些字里行间的渗透的情感,一方面诉说着他的胆,一方面诉说着他的文采。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那是因为他没有领略过毛泽东的文采,一旦领略毛泽东的诗词,不知道他会用怎样的词句来表达。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的唐宋雄风,青于蓝而胜于蓝,令千古词人竞折腰。
在革命的过程之中,毛泽东用他特有的文笔和开阔的思路,不仅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诗词。更有很多改变时代局势的千古力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白色恐怖最为猖獗的时代里,就像是启明星,闪耀在井冈山,就像是红旗,一直闪耀着那一抹不退色的红。而正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文章存在,才鼓舞了低谷中的共产党人,他们擦干眼泪,埋好同伴的遗体,重新扛起枪,走上新的战斗。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在突破敌人的防锁线过程中,红军丧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毛泽东同志也在最初的战略转移中失去了领导权。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再一次拯救了中国革命,拯救了中国红军。在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召开遵义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而《长征》这首诗就是经典的写照。其中对于红军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描述。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这些天险都在红军的脚步之下变成了通途,两万五千里之艰险,不是短短几句诗词能够明晰,但是毛泽东却用这样极致浪漫的方式,将这些天堑轻描淡写,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深入浅出的写出了长征之艰险,革命之艰苦,正因为如此,长征的史诗般的壮阔也在人们心中传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的文胆是出了名的。虽然他不曾上阵杀敌,但是他胆量过人,军事指挥才能更是天赋异禀。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方面节节败退,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好像不是空穴来风。全国人民随着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的不断沦陷,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各种势力也还是暗中汹涌。毛泽东在延安,审时度势,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指明了抗战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全国人民的信心,而其中对于抗战形势的正确判断,也是他杰出大局观的具体反映。
解放战争之初,解放军在全国各地都是处于防御阶段。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之下,将大量的兵力运往东北,西南,华南,解放区的外线都是国民党的部队,中原解放区,山东解放区,包括陕甘宁边区到处都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困当中,所以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一句话也成为了当时解放战争初期最有力的号角,而历史也恰恰证明了毛泽东的正确性,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再到三大战役的顺利结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在中华大地响彻半个世纪。直到今天,世人在回想起毛泽东同志的卓越,这些点滴都是不能忘却的往事。
随着三大战役的顺利结束,渡江战役很快也就全面展开。很快人民解放军顺利突破长江天堑,毛泽东同志这时候在此发表了著名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号召全军都一股作气将老将打败,将红旗顺利的插上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中國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时候。
胸怀五湖四海,手写天下文章。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彰显湖南人性格与情怀的一生。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理论家、思想家、诗词家、书法家,这八大家集于一身,该有何等的能量和霸气?
天下第一“忠胆”---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章太炎语)一说起曾国藩,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的确在教子方面非常有一套,学问也非常深刻。他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和统率者。晚清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理论家,书法家,政治家,更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奠基人。与左宗棠等人齐名,合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从这些方面看,的确,曾国藩在做人,学问,做官,统帅各个方面一举出击,并且每个方面都取得很显著的成就。
很多人都极其喜欢曾国藩,很多人都说如果通过人物来对中国历史进行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人。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转折性,他的复杂性也就值得众多人去细细品评和讨论。
曾国藩来自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笨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很勤奋学习。六岁进入私塾读书,八岁习八股文,背诵四书五经。读《周礼》《史记》之类的一直到14岁,这一年他还参加了长沙的童试,成绩优异。曾国藩的父亲虽然是地主阶级,有房有田,但是却痴心于功名,童试更是参加了17次不能及第,于是他的父亲开始设馆收徒。曾国藩也就在父亲的馆中进行学习,到了道光十三年,曾国藩成为秀才,第二年进入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曾国藩的功名之路要比他父亲顺畅很多,到了咸丰帝时期,曾国藩就已经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之所以说曾国藩是天下第一忠胆,在于他积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曾国藩的剿发捻和勤远略,这对内对外的两手策略就是体现他忠胆最好的地方。前者指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者指的是打击外来侵略者,保住清王朝的风雨统治。
太平天国一路从广西打到了南京,定都天京,并且达到了军事鼎盛。东王,西王,北王还有翼王都是如日中天,一个个战斗力极强。太平天国与以往的起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出台了一个《天朝田亩制度》,这样的文件对于农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要不是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杨秀清叛变,很可能曾国藩的下场还要悲惨。正因为1856年,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面临极其尴尬的境地,朝中武将,洪秀全被迫提携了刘秀成,陈自成等一批年轻将领。
曾国藩之所以会声名鹊起,就在于他是清朝末期最为著名的地方地主阶级势力的代表。因为满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极度不堪,这时候左宗棠,李鸿章,包括曾国藩之类的地方地主阶级代表开始掌握地方军队,帮助八旗军队进行封建统治。曾国藩就在湖南,组建队伍,他从平民中招募士兵,不引进官僚子弟,另外,他注意了军队内部的宗族关系,军队成为了有血缘关系的组织,增强了战斗力,这个军队就是湘军。湘军就是后来抵抗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1854年,曾國藩率领湘军在岳州与太平军第一次接触,可谓是一败涂地。曾国藩的湘军有一万五千多人,岳州一战之后,水师基本全军覆没,曾国藩在以往的作战当中并没有这样的挫败,一时非常恼怒,投水自尽,幸亏士兵相救,才保住性命。曾国藩卷土重来,在三个月之后,再战岳州,六月份顺利攻陷岳州。同年十月,曾国藩再战,经过激烈的争夺,总算拿下武汉,岳州的一箭之仇,才算完事。曾国藩也情绪高涨,直呼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但是好景不长,1855年,石达开开始认真对付曾国藩。这两人可真是棋逢对手,石达开大举向西增援之后,他诱敌深入,将曾国藩的水军骗入鄱阳湖,然后堵住湖口,来了瓮中捉鳖,曾国藩的战船全部被烧。
此次的曾国藩再一次被失败所恼怒,连自己的坐船都被烧掉,他狼狈不堪,再一次想要投水自尽。这时候的太平天国可谓是如日中天,他们顺利的打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顺利的解除了天京之围,并且派兵北伐。但是如前文所述,就是这时候的天京之变,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由盛而衰,而这盛衰之变,成就了一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乘机再次多去武汉,并且与太平天国的将领陈秀成激战,想要夺取安庆。安庆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史诗巨著一般的战役。安庆之围也是历时很久,曾国藩用计围捕了陈秀成,随后,他受命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权更大,这时候,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军队,加上曾国藩的湘军,三路大军开始进行天京之围。太平天国的将领士气大挫,连败连战,加上洋枪队的帮助,很快,洪秀全在绝望中死去。
之所以说曾国藩是第一忠胆,是因为他不气馁、不放弃,屡败屡战。一个白面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在于太平天国作战过程之中几次失败,几次走投无路,逼得投水自尽;他也曾经害怕李秀成的大军一举突破防线,深怕自己落入敌人手中,他枕着大刀睡觉,也曾用自杀来证明自己对于朝廷的清白和衷心。这样的忠诚忠义应该算是天下第一。
之所以说曾国藩是第一忠胆,是因为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手握军政大权,完全可以自立为王,甚至取而代之的前提下,乃然忠心不二,精诚敬业地为主子卖命,并及时裁撤湘军,表现出绝对地忠君。为此,同为湘军大佬的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时,摈弃前嫌,在挽联中写道:“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