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
他掌握国内外10余种数控操作系统,成为人人称道的“数控达人”。他拥有3个工种高级技师操作证,是全国知名的多轴数控加工专家。他把握新时代数控加工行业发展方向,在智能制造领域领导前行,不懈追求最尖端技术。他就是“大国工匠”曹彦生。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曹彦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工作14年,从一名技校毕业的大专生,一路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在普通一线工人岗位上,不仅自己完成了从数控机床达人到大师的飞跃,成为响当当的“大国工匠”,由他培养的徒弟、徒弟的徒弟以及自己的亲弟弟,都陆续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摘得冠军头衔。
这段亮点频出的传奇经历,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天的新闻联播中,以3分多钟的超规格报道后,立刻让人们记住了这位“分毫不差的导弹部件精雕师”。
“数控达人”诞生
曹彦生的老家在山西,2005年他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航天系统工作,来到北京。这样的幸运,被同学好一番羡慕。
从山西人变成北京人,说实话,曹彦生自己也有些小.骄傲。在他的想象里,日后,他必定会在明亮的大厂房里操作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然而,一上班,他就傻眼了。
师傅安排“小曹”负责搬抬加工件毛坯,重复简单的铣平面加工。为了赶任务,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简单枯燥。没过多久,巨大的心理落差就让他变得心浮气躁起来。
在一次加工过程中,曹彦生因为在程序中输错了一个符号,导致操作方向完全反了,高速旋转的刀具直接扎进了工作台面,吓得他出了一身的冷汗。
看到这情景,平时性格温和的师傅一下子板起脸来,口气严厉地批评道:“工作没有捷径,要么你就踏踏实实地学,要么就甭干了!”
这件事以后,曹彦生浮躁的心一下就沉静了下来。他开始明白,师傅为什么说自己距离一个“严慎、细、实”的航天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从那以后,曹彦生下决心踏踏实实地学习数控加工技术。
为了掌握更多的技术,曹彦胜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所有数控加工技术的书籍都翻了个遍,成了网上各种有关数控技术论坛里的活跃分子,每天和网友们讨论如何解决数控加工难题,这个习惯“雷打不动”地坚持了多年。
一个人痴迷一件事时,浑身上下都自带“疯狂”气质。曹彦生把微信昵称改成了“数控发烧友”,在单位和同事们一聊起数控加工就停不下来,每每讲到激动时就会马上跑到机床上去实际验证。就这样,通过师傅们的教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曹彦生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从年轻技工中脱颖而出,成了单位里年轻一代中的技术大咖,被同事们誉为“数控达人”。
勇挑科研重担
曹彦生年纪轻轻就拥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别人眼中是了不起的奇迹,但在他自己看来,这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和沉淀。
有一年夏天,单位首次将五轴加工技术应用于产品零部件生产加工,当时精通五轴數控加工的人并不多。凭借早期研读的相关知识,曹彦生接下了这项任务。
他采用参数化建模,进行五轴加工程序编制,但由于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可借鉴的经验少,一道道关键程序的编制让工作进展一度卡壳。
有同事发现,曹彦生走路、吃饭时,都有点心不在焉。他哈哈一笑说,“这不是在想问题嘛”。熟悉曹生的人都知道,每当遇到难题时,他很快就切换进痴迷状态。一天凌晨3点,躺在床上琢磨问题的曹彦生突然灵光一闪,瞬间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兴奋得抓起电话就打给同事。恰巧,这位同事正在厂房进行倒班作业,曹彦胜马上穿上衣服兴冲冲地跑到厂房里去加工验证。经过实际验证,这一加工方案完全可行,并且最终彻底解决了零件加工难题,取得了技术新突破。
还有一年春节临近时,单位某航天产品零件生产万分紧急。同事们大多已经收拾行囊回家过年了,曹彦生毅然接受了任务,快速开始了争分夺秒的研制工作。
时值年末,车间厂房里几乎没有什么人了,曹彦生一个人在安静的车间里忘我地推敲着加工方案,反复试验,确保加工过程万无一失。一箱方便面,一张折叠床,陪伴他刻苦攻关三天三夜。
时间悄悄地流逝,当他倾尽全力把这项难关最终全部攻克的时候,已经到了除夕夜。走出厂房已是万家灯火,他掏出了已经过期的火车票,才想起来还没有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寒夜里,当曹彦生拨通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的热闹一下子涌来——
“只要是给公家干,给国家干,过年不回来就不回来吧,我身子骨还行,总能见得到你。”当过兵上过战场的爷爷大声说。
“在单位好好干,注意身体啊!”老党员的爸爸说。善良的母亲轻声安慰他说:“单位重视你才把任务交给你,我们高兴!你别担心。”
听着电话那头家人的反复宽慰,泪水不知不觉间已经布满曹彦生的脸。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在北京过春节,但是圆满完成任务后的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大家事后才知道,接到任务时,曹彦生回家过年的火车票就在衣兜里,但他硬是一句话没说。
从“达人”到大师的飞跃
制造航天产品讲究的是“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句话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质量过硬,二是技术顶尖。
从痴迷数控技术开始,曹彦生的技术水平不断在进步。他可以将长度4米的细长结构件加工做到平面度不超过0.05mm,相当于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的厚度。然而,从“数控达人”到技术大师,曹彦生还需要一次重大考验。
有一次,一批航天产品的对称度极高,这就对加工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师傅试了一次又一次,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超差,而航天产品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眼看着整批次产品存在报废风险,产品研制进度就要延误,曹彦生凭借多年的技术存量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项任务。他从分析超差产生的原因、材料的特点、多轴编程技术等方面入手全力攻关。为了确保加工过程万无一失,他自学仿真软件,将先进的五轴加工技术和仿真技术结合起来。
经过曹彦生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最终加工出来的产品对称度达到了0.02mm,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使机械加工中的“分毫不差”变成了现实。至此,从“达人”到“大师”,年轻的曹彦生完成了一次技术路上的漂亮飞跃。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技术的进步突飞猛进,对工人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出挑战。曹彦生坦率地告诉《中国工人》记者,自己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当然有对数控的痴迷,但实事求是地讲,也是来源于型号迭代研制技术发展的需要。
型号迭代见证了我国航天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程,加工技术也由单一数控加工向多学科技术的智能制造方向转变。
曹彦生说,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背景下,哪怕当一名工人,都要时刻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姿态,没人能躺在荣誉簿上睡觉。
正是基于内心的清醒认识,曹彦胜孜孜不倦地汲取技术养料,几乎把能找到的关于数控加工的书籍全都读了个遍;因为他自学过多种外语,进口数控机床上的操作说明、按钮提示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他能够听声音判断切削用量是否合理,能够看切屑(如切屑飞行弧线)判断刀具寿命。在学习与实践中,他逐渐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
随着曹彦胜不断地成长进步,他越发感受到自己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的不足与差距。因此,他更加强烈地渴望学习和汲取最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2017年,曹彦生进入了国家某高科技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自己全方位的科研能力,尤其在智能制造领域获得了极大地突破。同时,他在繁忙的科研生产工作之余,也开始攻读北航的博士学位,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师徒传承的航天传奇
在不断追踪数控加工前沿技术的同时,曹彦生除了亲身授教,把学习到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同事外,还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稿、写成国家标准出版后供同行们学习应用。他利用参加全國各类大赛担任专家的机会,提炼考点指导国内数控加工技术学习方向,引导和激发了一大批人钻研数控加工技术。
在曹彦生的指导和影响下,单位很多年轻职工都在努力地学习数控加工本领,不断提升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曹彦生的徒弟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常晓飞可能是曹彦生最骄傲的徒弟了。在他的精心教导下练,常晓飞练就了一身本领,一举获得了全国数控技能竞赛的冠军。出师后,常晓飞继续钻研学习方法,带出的两名徒弟再次获得全国数控大赛的冠军。
师门三代,4人全部是全国技术能手,3人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铸就了师徒传承的航天佳话。
2016年,曹彦生师徒4人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向全国电视观众讲述了航天技术传承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多年来,曹彦生将自己的数控加工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徒弟们、周围的同事们以及广大的数控加工技术爱好者,累计培养出8名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2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大赛前五名),技师及以上人才近百人,为行业内外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高级技能人才。
在曹彦生的影响下,他的90后弟弟曹彦文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投身航天事业,同样从事数控加工工作,并在2015年一举夺得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冠军,创造了获奖冠军年龄最小的纪录,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技能大赛冠军。
从一名普通机床操作工人做起,逐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数控多轴加工专家,又到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领域专家、“大国工匠”,曹彦生的荣誉不胜枚举。诸多的成绩、荣誉和称谓对于曹彦生而言是如此的厚重,因为这些不仅仅是殊荣,更多的是使命、是责任,更是他不懈追求、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曹彦生看来,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数控加工技术,并且在航天产品加工中得到快速广泛地应用,这才能;使他真真切切地感到快乐和满足。他说:“我会一直和数控走下去,为国之重器制造多出力,为中国制造多出力,就算吃不香、睡不着,我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