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珠海市香洲区1000多名家长的数据调查,陈冰老师向我们呈现了当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关注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因素。她认为,在过往的家庭教育中,我们一度片面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这份调查报告为我们以后的家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按照教育学的理论,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本文中,我们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非智力教育主要就是情感教育。同时,我们根据对香洲区1000名父母的调查,了解到了目前香洲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智力教育
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教育程度,将来有个好工作、好职业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然而,儿童的智力发展差异除了先天遗传因素以外,主要还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子女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我们考虑到的指标是家长对子女的文化教育程度期望值。我们认为在子女面临的家庭的教育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值是十分重要的。在数据统计时考虑到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差别,以及学区生和计分入读外地户籍(其他城市、农村、集镇)学生的家长在期望值上可能存在的差别,我们分别统计了这些不同类型家庭的情况。
调查表明,总的来说农村的家长与城市家长在对子女教育程度的期望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城市和集镇的父母大多要求子女的文化水平至少是本科,而在农村,一半左右的父母要求子女能够读大专文化程度,只有一成多的父母要求子女的文化程度在本科以上。而是否是独生子对城镇家长的教育期望值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对农村家长而言,似乎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更高一点。总体看来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主要是大专以上,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家长要求孩子能够读研究生。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每个孩子都上大学还不太可能,所以当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时,就出现了许多家长既溺爱又严厉对待孩子的矛盾现象。
对孩子教育水平的期望只是家长对孩子智力教育的主观态度,那么在行动以及物质上他们的投入是怎样的呢?对于物质投入我们设计了两个指标:专门给孩子订了几种杂志;上学期给孩子买过几本课外读物。同样我们将数据进行了分别的统计(见表2)。统计显示在城市和集镇家长一般给子女订阅1-3本杂志,上学期平均给孩子买了5-6本课外读物。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调查显示,农村家庭月平均收入为679元,集镇为977元,而城市则为1039元),家长没有宽裕的经济条件为孩子进行智力投资。
家长对子女的智力教育更多的体现为他们与子女之间的日常交流上,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投入。比如辅导孩子做课外作业的时间和频率这种非物质方面,就可以反映动态的、更为直接的父母对子女的智力教育的投入程度。
总体上看,有一半左右的家长很少辅导孩子学习。但从我们前面的统计来看,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看重,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给孩子辅导。统计数据显示,即使那些经常辅导孩子的家长,平均每天用于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长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经验,又没有其他渠道可以学习这种经验,因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情感教育
非智力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孩子需要得到父母亲的保护、抚养、交流,这些都是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必要条件。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形成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进而塑造儿童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亲子之间的互动状况。家长愿意并且经常与子女在一起玩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亲子的沟通,联络亲子之間的感情,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那么在我们的调查中父母亲是否经常陪孩子玩呢?调查表明母亲比父亲更热心于陪子女玩。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很少陪孩子玩的比例也不小,占了近四分之一。而更为经常的情况是,父母亲都只是有时陪孩子玩。这表明,作为引导儿童社会化主体的父母亲与孩子的感情沟通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在我们调查所得到的另一项数据中也得到了证实。当我们询问家长,孩子在碰到苦恼或有心事时是否经常对家长倾诉时,有72.1%的家长做了否定的回答。另外,只有不到30%的家长表示他们很理解孩子。
总而言之,在珠海市香洲区,大部分家长都深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以智力教育为主的,现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希望在未来,家长们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因为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保证孩子们在未来能用智力创造出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