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如何让乡村与城市一样,成为不同生活方式的平等选项?这是城市现代化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几年,镇海区以争创城乡融合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上同步发力,让城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繁荣,形成了“全域融合”的镇海模式。
一条发展大道铺到底 不断催化城乡“形”合
今年4月,一条崭新的柏油公路从杜夹岙一直铺到了秦山村,代替了汶秦线原来破损龟裂的水泥路。
汶秦线升级改造后,秦山村的民宿老板娘张莲萍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今年上半年到她的“秦家小院”的游客比往年都多,仅上半年,“秦家小院”的营收就跟去年全年持平了。
一条路带动一个村子的发展,这样的场景近几年持续在镇海乡村上演。为了让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通,镇海区对于列入计划的农村公路项目每公里给予40万元的补助,近两年陆续投入60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提升、修补养护和危桥整治。到今年,全区类似汶秦线的农村公路一共有281公里,如同毛细血管一般联通着城市的主动脉与村庄末梢。
不止“陆路”,还有“水路”和“空路”。2014年,镇海区在全市新三区中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全区6个镇(街道)全部纳入城市大网供水范围,16.9万户用水户全部使用优质水库水,实现了城乡“同网同质同价”的供水服务。
近几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也在同步进行中。镇海区共新建及改造电缆线路379公里,在全市最先完成了城乡一体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全覆盖,并实现了全域4G网络总体全覆盖。
一套服务标准用到底不斷催化城乡“心”合
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也紧随其后。在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方面,镇海区始终推行城乡一套标准,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已与城市居民无异。
去年9月,镇海区首轮义务段学校教师交流顺利结束。60多位名优教师分赴全区30所农村学校和师资薄弱学校,开展了为期3年的教学活动。这是镇海区缩小城乡教育区域差距的一个缩影。5年来,镇海区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投入教育基础建设,实现镇镇有中心学校,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6.8%,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明确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和扶持办法,获得了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等多项荣誉。
不止优质教育均衡化,在统筹城乡卫生养老事业、城乡居民就业增收上,镇海区也都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镇海区开展了“牵手工程”,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5家区级综合医院结对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区村卫生室基本型一体化管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制度,惠及8.8万余居民;构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障+民政救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大病医疗实际报销普遍提高6%—7%。
从2016年起,镇海区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实行职业技能培训同城同待遇标准,大力发展城郊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去年,全区农家乐、民宿、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直接营业收入达7200万元。2019年半年度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33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一把管理刻尺量到底不断催化城乡“神”合
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衡化背后是管理尺度的无差别化。
去年,镇海区把原本办理区级审批事项的“一个窗”延伸到镇、村一级,实现“全区无差别通办,办事不出镇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办事的便利。“全区通办”是镇海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不分城乡的产物。在改革进程中,镇海区坚持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平台一体化部署,通过服务集成真正实现不分区域、无差别受理。
除了“最多跑一次”的城乡同城化,管理上的无差别化还体现在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和推动移风易俗上。
围绕“品质镇海、美丽乡村”发展定位,镇海区相继完成了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分年制定示范镇、风景线、示范村等专项规划,形成了覆盖区、镇(街道)、村三级的规划体系。
在推动城乡文明发展上,镇海区目前已在各个乡村建成32座独具村落特色的文化礼堂,每年开展各类活动千余场,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共享。
到目前为止,镇海累计培育出2个全国文明村、20个省级文明村,市级以上文明村覆盖面位居全市第一。
基础设施一体化带来的城乡“形”合、公共服务均衡化强化的城乡“心”合、管理制度无差别化催生的城乡“神”合,让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目前,镇海的城市化率已达到8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14年呈缩小趋势,是全市唯一一个没有经济薄弱村的区县(市)。一个更幸福的镇海正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