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江云
污染防治是我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环境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8月23日至25日,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西安召开,主题就是“环保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8月23日至25日,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西安举行。来自生态环境系统、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代表约3600人出席此次年会。在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主办方精心组织的院士专家特邀报告、高端论坛、“青年科学家专场”、学术交流、座谈会、高级研修班、生态环境保护CEO圆桌会议、科技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都紧密围绕“环保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个主题。
把年会打造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大舞台
在本次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在致辞时指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是广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共同肩负的重任和使命。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黄润秋副部长表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科技创新、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大学术、大传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会员服务和培育托举创新人才的能力,今后要继续发挥环保科技社團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助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他强调,要把一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年会打造成“产学研用”大平台,打造成引领学科发展、传播科学思想、促进科技创新的大舞台。
黄润秋副部长在本次年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70年进程与发展”专题分会场的报告中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包括4个方面:①要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②要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顺应、爱护、保护自然;④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大生态环保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来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
特邀报告聚焦环境科技创新
本次年会特别邀请了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和管理人员作了10场特邀报告,报告者围绕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年会主题,从不同角度向与会者解读当前环境科技政策,分享前沿学术成果。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用一段“2050年天气预报”的视频演示,北冰洋海冰融化殆尽,全球大部地区持续干旱、飓风等极端灾害气象频发。他说:“杜绝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本举措就是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急需科技手段来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在报告中指出,海洋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我国近海水质情况还不容乐观,应通过科技手段持续监测和综合处置,“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举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旗,因为碧海蓝天、洁净沙滩,也是绿水青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研究员认为,大数据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催生人们用全新的模式实现科学发现,地球大数据正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共享,对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约翰·克里特登教授主张,全球面临碳、氮的大量排放和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等问题,需要相应的工程技术来解决。他介绍通过热损失捕集、雨水收集、屋顶绿化等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益和与社会、经济、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闭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指出,近年来得益于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措并举,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但PM2.5与美欧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而臭氧污染更有加剧之势,研究表明,芳香烃是对臭氧和PM2.5贡献最大的污染物,应对其重点加以研究控制。持续提升大气复合污染的防治水平,科技攻关不可或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报告中指出,刚过去的7月是140年来“最热的7月”,全球变暖已被观测记录证实,按这种变暖趋势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上升4℃,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抵消全球经济增量。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创新,今后应加强碳市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可再生能源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协调。
谈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双明表示,西部地区储量丰富的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煤炭企业使用的绿色开采技术,在防止地表沉降、保护地下水层和地表植被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整体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明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COP15)将在我国昆明举行。本次年会期间举办的第三届环保科技创新发展高端论坛的主题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主题,专家学者积极发言,展开交流,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在论坛上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并深入研讨;二要就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顶层设计建言献策;三是希望与会专家做COP15的代言人引导媒体积极宣传,为大会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与会专家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一个整体的国家战略,从各方面来约束我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最核心的就是我们如何展示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怎样准确把握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托举青年人才勇挑环境科技创新重担
生态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攻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对人才梯队建设也就有更高的要求。在本次年会上,主办方为青年科学家以及高校学子们提供了多个展示平台和交流契机。
在开幕式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介绍,该学会从去年起设立“青年科学家奖”,在本次年会上,清华大学的兰华春副教授等10人获得“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學家”金奖,另有20人获得优秀奖。自2017年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组织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奖活动,今年共评选出54份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随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南琪院士和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为获奖的青年学子颁发证书。
8月23日下午,在本次年会的“青年科学家专场”中,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晓丽研究员介绍其团队研发的磁性纳米材料在污染物的分析、吸附去除和催化降解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效伟教授讲解的eDNA也让人耳目一新,eDNA能用来监测长江江豚种群的游动轨迹,显示鱼类和浮游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物多样性等信息,对全面评估区域生态系统贡献颇丰。
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透露,希望通过本届年会的一系列活动,激励广大青年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展现出更大的创新和科研活力,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在本届年会开幕式上还颁发了“2018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有37个项目获此殊荣。
推动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是重要内容
本届年会还组织了环保科技成果展,60多家单位以设备实物、现场讲解和图文资料等多种方式向与会代表介绍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成功运用。8月23日下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在参观环保科技成果展时,鼓励参展单位将科技成果尽快落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重大推动作用。
在年会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第三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交流年会,各工程技术中心的代表们表示,充分意识到环保工程技术中心的使命担当,将探索新的科学治理模式,努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发挥环保技术“国家队”的技术支撑作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论坛和研修班侧重服务基层和地方
本届年会期间还举办了两个论坛,分别是“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与“环保科技创新研究生论坛”。在“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中,与会嘉宾就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接地气”的议题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近年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的生态环境治理。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科技工作者为陕西省的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定制式服务,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在“无废城市与绿色矿山建设高级研修班”中,知名专家就胶结充填采矿协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浅埋煤层群开采地面塌陷规律及防治技术为西安市环保机构代表和企业高管讲课和答疑。
66个分会场关注环境科技创新各领域
本次年会上,主办方精心组织了66个分会场,比上届年会增加30个。分会场的议题涉及环境管理与科技创新等领域各方面,既有宏观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也有相对微观层面的“疏浚底泥回用”和“油气回收与在线监控”,还有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的“无废城市”与“垃圾分类”等。
其中有48个分会场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自主开设、自发组织,凸显了科学家在学术交流中的主体地位。这些分会场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交流前沿学术成果和环境整治的成功案例,为怎样通过环境科技创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真知灼见。
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共有816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交流,墙报交流45篇,收录论文656篇,涉及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与健康等各领域。年会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界的盛会,必将对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