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江云
许多贫困村环境优美,可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面临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就需要把生态环保科技作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随生态环境部第八、第十二扶贫小组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八顷、八号地和隆化县的泉眼沟、老窝铺等6个贫困村调研,了解当地扶贫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目前面临的瓶颈。
9月5日至7日,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简称“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生态环境部机关服务中心(简称“机关服务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简称“学会”)三家单位(在生态环境部系统中分属于第八和第十二扶贫小组)联合组成的调研组,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的八顷、八号地和围场县的泉眼沟、老窝铺等深度贫困村调研慰问。此行主要通过调研扶贫产业项目进展、与贫困村举行党支部共建、走访慰问贫困户等多种形式进行。
推动环保科技项目落地是重点
本次调研出发当天(9月5日),学会同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专门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生态环保科技扶贫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双方致力于推进优秀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
据了解,学会今年从十多家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共引进20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其中川宁生物资助的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等项目已初见成效,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中钢天澄资助的围场县下伙房乡八号地村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已成功产出蘑菇、豆角等干产品和手工制品。
此次调研期间,学会秘书长王志华、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书记周国梅与八号地村孙印书记共同为“生态环境部产业扶贫项目”揭牌。机关服务中心从江苏一夫科技公司引进的帮扶资金已全部到位,用于隆化县旧屯乡石虎沟村采购蘑菇烘干机。三家单位负责人嘱咐各贫困村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这些社会帮扶资金,发挥最大的帮扶作用。
为贫困村扶贫项目发展排忧解难
调研组此行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了解各贫困村已落地的生态环保扶贫产业项目所遇到的难题,并发挥自身平台优势为其排忧解难。
9月6日上午,调研组来到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该村在去年引进了菊芋、玫珑瓜和有机金莲花三个种植项目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种植玫珑瓜的大棚里,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兼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与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书记周国梅关切地询问种植技术、销售以及对贫困户的带动情况等。城子鎮党委书记赵忠军介绍说,八顷村发展了300个大棚,专门种植玫珑瓜,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所产玫珑瓜清香可口且物美价廉,年产量近20万公斤,通过种植玫珑瓜吸引贫困人口就业来带动脱贫,每人每天可拿80至100元的工钱,这是务工扶贫的好方式,“可是,今年玫珑瓜在开花期遭遇霜冻,导致挂果稍小,原来签购销协议的企业大肆压价,远低于我们的成本价,目前约5万公斤玫珑瓜面临销售难题。虽然瓜个头稍小,但口味并没受到影响。”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回北京后会充分动员各单位帮助拓展玫珑瓜销售渠道。
当天下午,调研组还来到隆化县白虎沟乡泉眼沟村,据该村的支部书记介绍,正在建设一个存量达5000头的养猪场,能通过土地流转费、务工等多种方式有效带动该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但目前所遇到的瓶颈就是猪粪处理难题,怎样让产量巨大的猪粪既不污染环境,还能变废为宝,成为优质农家肥来发展种植业?王志华秘书长表示,学会有几个会员单位专门处理粪肥问题,可安排对接来解决从粪变肥的难题。
环保厕所和垃圾清运改善村容村貌
《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在随调研组走访八顷、八号地、老窝铺等贫困村时发现,村容村貌都整体良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厕所,其次是垃圾清运。
在传统印象里,农村厕所大多是旱厕,粪水四溢、苍蝇满天飞,蛆爬来爬去,人在如厕时要屏住呼吸。然而,在泉眼沟村,记者看到一个新型的生态环保厕所,这是河北隆化水肥一体化厕所改造的试点工程,由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公司联合捐建。走进该厕所,没有恶臭扑鼻,也看不到粪和蛆。虽然比不上城里的公厕,但比传统旱厕要强百倍,因为其粪水直接进入厕所后面密闭的化粪池,经过发酵成为肥料后还田。
记者在这几个贫困村发现,村中摆放着蓝色或绿色的铁皮垃圾桶,高约1米,里面堆放着纸箱、玻璃瓶和废旧塑料等。围场县下伙房乡八号地村的驻村干部安树成同志对记者介绍,农村的垃圾问题相对城市里要简单得多,因为基本不会有厨余垃圾,剩菜剩饭鱼骨肉皮都会喂猪喂狗,所谓垃圾就是一些纸壳箱、酒瓶等,平均每10户有个垃圾桶,村民把这些可回收的废品放到垃圾桶里,乡镇上的垃圾车每周来清运一到两次。
贫困户人均3000元就能住新房
按照有关脱贫攻坚的政策规定,要让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调研组3天共走访6个贫困村,王志华秘书长和周国梅书记在贫困户家中都问粮食够不够吃、孩子是否能上学、看病报销比例等问题。
在隆化县韩家店乡老窝铺村,调研组看到一排排刚建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砖瓦房。驻村干部葛库介绍,这是易地搬迁的安置房,这个自然村正从十几里外的山沟里搬迁出来,每户住房的使用面积大约80至100平方米,政府配齐基本电器和家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均3000元就可以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非贫困户是人均1万元。在这些新建安置房外面,是由机关服务中心捐资建设的文化墙,画面是青山绿水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仁义礼智信”大字,彰显优美生态环境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谐共存。
《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看到房间内部已经砌好了火炕,还有燃煤的暖气片。驻村干部介绍,当地冬天最冷达到零下30多度,原来在山沟里散居的村民用火炕烧柴禾或者蜂窝煤取暖,效果不好还容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而新建住房密封性好,且火炉与卧室分开,使用水管与各房间内的暖气片相连,既保证取暖,又确保安全。
支部共建是脱贫攻坚着力点
在脱贫攻坚战中有句话“致富不致富,关键看支部”,调研组此行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抓好支部共建示范点。
9月6日上午,调研组来到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由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周国梅书记与城子镇驻八顷村的赵忠军书记共同为“生态环保扶贫基层支部共建点”揭牌,周国梅书记指出,结成支部共建后,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堡垒作用,通过支部共建来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调研组走访其他贫困村时,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兼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也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作用,让党员和致富能人做好榜样,带动贫困户脱贫。
想方设法为贫困户增收
在隆化县白虎沟乡泉眼沟村,河北省林业草原局驻村干部任军同志介绍,该村附近山上有大片林场,作为公益性岗位的护林员优先从建档立卡戶的贫困户中录用,每个月可收入1400元左右,稳定的收入可以有效帮助贫困户脱贫。
针对有的贫困户缺少劳力,当地也有相应办法。在泉眼沟村,驻村干部介绍,该村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蔬菜,采用“政银企户保”的模式,每年可为村里的每个贫困户带来3600元的收入。“政银企户保”就是由政府、银行、贷款企业、贫困户以及保险公司结成的金融扶贫模式。比如种植大户需要从银行贷款50万元,他就必须带动当地10个贫困户,贷款由县财政部门担保,贷款利息由银行通过扶贫办转交贫困户,而一旦发生风险,保险公司兜底代偿本息,减少银行损失。
王志华主任对多个贫困村的负责人表示,贫困户中如有大学毕业生或护士、理发师等人才,可帮助联系到机关服务中心就业,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来带动家庭脱贫。
在同承德市有关领导座谈时,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和学会的领导均表达了为生态环保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的意愿,机关服务中心主任王志华还表示,可向贫困村进行农产品集中采购,并优先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子女提供就业岗位。
因病致贫问题得到重视
调研组在走访中了解到,多个贫困户是因病或者因重大事故致贫。比如在隆化县韩家店乡老窝铺村,一户居民家中六口人,户主和他父亲身患癌症,母亲因脑梗成植物人,一儿一女在外打工,家庭的重担落到妻子身上,她一边种着十亩地一边照顾家里的3个大病号。该村另一贫困户是对80岁的老夫妻,老汉在3年前赶驴车拉货时被车撞残,现在不能走路,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介绍说,“没出车祸的时候,老人是村里干农活的好手,可一场车祸让他生活都不能自理了,还花光了积蓄成了帮扶对象。”王志华主任与周国梅书记给贫困户送上慰问金,希望他们保重身体,有困难及时通过驻村干部反映,组织上会尽力解决。
在围场县下伙房乡八号地村,驻村干部安树成向记者介绍,“我们村现有贫困户57户,110人,多数家里有长期重病号,目前国家政策对他们支持力度很大,在基本的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还有大病统筹保底,比如看病花一万块钱,最多可报销九千多。”
对年底脱贫都信心满满
按照党中央部署,在2020年我国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是关键一年,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的驻村干部赵忠军说:“作为河北省的脱贫攻坚示范村,我们村现有贫困户59户贫困人口110人,现在发展了玫珑瓜、菊芋和有机金莲花等扶贫产业,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年底摘帽脱贫,应该没有问题。”
隆化县白虎沟乡泉眼沟村的支书也表态:“在党员干部和返乡能人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的带动下,全村66个贫困户完全能在年底如期脱贫。”
调研组此行还为贫困村的学校捐赠了图书,并给乡村教师送上节日的慰问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