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教育现代化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战略落脚点,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新时代人的现代化不仅是指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包括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意识的极大提高。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社会发展进程、关爱自我正当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懂得关怀的人。关怀道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有利于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满足人的需要,对推动新时代我国道德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人的现代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115-04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矛盾逐渐加剧,道德规范面临困境和挑战,女性主义运动重新兴起。内尔·诺丁斯作为从事大学教育的研究者,针对当时美国教育的情况,结合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学校道德教育收效甚微的现实,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提出道德教育应当以关怀为核心,强调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文主义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关怀道德教育也发展成为西方德育思想中举足轻重的教育模式。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字眼进入大众视野,国家对人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吸收借鉴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中的积极成分,完善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推动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对教育理論的全新解读。她从女性道德经验出发,结合自身多年教育实践,主张把培养学会关心的人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归宿,以关怀为桥梁建构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关系。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赋予关怀独特的蕴意
“关怀”是诺丁斯教育理论的核心,“关怀”可理解为关心,含有照顾、体贴、帮忙的意思。关怀不是纯粹的口号,而是一种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理想的关系属性,更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关怀关系的出发点必须要了解被关怀者的需要,关怀的最终目标指向被关怀者且被关怀者切实感受到关怀的温暖,最终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关怀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只有构建平等互惠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避免只顾自己、淡漠他人的现象发生。关怀关系的构建应成为道德教育的最终追求。
(二)凸显关怀的重要意义
诺丁斯所倡导的“关怀”十分普遍,关怀是整个人类的正常情感需要。诺丁斯认为,人的关怀行为就像“对某人负责”“对某事负责”这么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有关怀的需要,却不一定有关心人的能力。关怀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朋友之间的问候、邻里之间的帮衬等。除了以上发生在熟人范围内的关怀之外,普遍存在的公交车上给陌生人的让座、给过路人提供的指引等现象,这些都表明关怀行为随处可见。因此,诺丁斯所倡导的关怀理论并不是深奥枯燥的学术理论,并不需要人们花费多大力气才能学会,更不需要绞尽脑汁才能理解。关怀理论虽然最初是应用于教育领域,但是关怀的本质意蕴适用于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如果个体感受不到来自外界的关怀,便难以实现自身价值,整个社会也将失去人际关系的基础。关怀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思维过程,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实践活动。
(三)明确关怀导向的教育目标
诺丁斯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人,这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不单是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成熟。诺丁斯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被关怀经历,他是不可能会主动去关怀他人的。以“关怀”为导向的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培养有道德的人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在教育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结果等多方面均合乎道德的教育。她强调学校必须以—种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培养健康的、有关怀能力的幸福之人,这才是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应有之义。
(四)提出关怀教育的四种方法
诺丁斯长期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她从自身经历出发,对社会现实及学生道德现状进行了深刻批判及自我反思,提出了四种有效可行的关怀教育方法,分别是榜样、对话、实践、认可。首先,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关怀关系的建立是榜样得到认可并追随的关键因素。其次,对话是关怀的基础,是一种发生在“我—你”之间的语言活动。对话允许我们表达各自心声,使彼此得以相互理解。对话是交换彼此想法的过程,也是双方表达同理心,相互欣赏的过程。再次,关怀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熟练。被关怀者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习得了关怀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去关怀他人,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表明被关怀者真正践行了关怀道德教育的理念。最后,认可是关怀的一种最好状态下的自我实现。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中的认可,它不是将遥不可及的幻想强加于学生的主观期望,而是接纳,是欣赏,是对他人理想的尊重。
二、关怀道德教育的人文主义价值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对话与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被关怀者的思想动态及心理变化,让彼此成为相互认可的力量,这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理解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无法绝对地脱离于社会,而是高度依赖着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的极大丰富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存在形式。人们越来越重视金钱与物质满足,马克思称之为“人的物化”。人们习惯用物质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进而造成关系的物化与利益化,物质利益成为人与人建立联系的核心因素。诺丁斯严厉抨击了人们物化的存在方式,并对这一观念下的关系变化表示惋惜。她认为真正的人应该存在于关怀关系中,关怀是面向他人的,是一种从他人利益角度出发的行动,这意味着以关怀为基点形成的关系是温暖的,是充满爱与责任的。关怀教育的价值观念是使人们互相连接,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爱关系。关怀的背后是温馨温暖的人际氛围,而不应该是物质利益的固化。
(二)满足人的需求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后到达自我实现的需求。这表明了人们普遍具有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所在,而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就是一种基于人的发展需要的理论。诺丁斯认为,关怀教育以需要和回应为基础,体现于社会关系之中,贴近并融于社会生活。一种理论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并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才可获得支持与发展。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所强调的“满足需求”,不仅对自我,也对处在关系中的他人有重要意义。诺丁斯指出,我们应关怀自我与他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识别自我与他人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关怀是否真正成立的评价标准在于他人是否对你的关怀做出及时的回应。我关怀你的需求,你获得关怀的满足并回应我,我为自我发出的关怀行为被认可感到欣喜。单方面的关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实践,关怀应体现在相互关系中,相互关注与彼此回应可以维持并升级人际关系。
(三)促进人的发展
世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处于社会中的人也同样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在其他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渴望自我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关怀的背后是人们对自我的憧憬与认可,是自我需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单向度孤立的世界无法展现关怀,群体也无法生存与发展,关怀只能存在于相互关系中。关怀教育是一种关系伦理,其价值不仅在于重视人的存在,而且强调人的存在状态,即人是否有所发展。在关怀道德教育中,关怀者关注他人的需求,却不止步于他人需求的满足,而是在需求被满足之后的发展与进步。关怀教育提倡在连续的关系中提升自我,去关怀他人。如在师生关系中,老师给予学生知识的收获和面对生活的能力,使得学生受教育的需求获得满足。此种需求的满足,会促进学生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程度也会因此得到提高。个体需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发展的见证。而学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反过来也使教师的教育需求获得满足并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是相互的且恒久的。教育尚且如此,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亦是如此。在相互关系中增长关怀经验,增进彼此关系,在这样的循环体系中逐渐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新时代人的现代化的启示
“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理念、精神境界、知识素质、能力思维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不同步,一度走进“重物轻人”的误区,“人”的现代化远远滞后于“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水平的落后,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世界的充盈,希望自我价值能得到最高体现。然而市场化的社会带来了人的物质化,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放在了极高的位置,把他人看作自我价值体现的手段,权衡利弊成为了社会交往中考虑的关键性因素。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背后,催生出急躁冒进的情绪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出现了淡漠政治、追求享乐、极端功利的利己思想。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思想旨在培养懂得关怀,温暖纯良的人,主张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培育关怀温暖之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生活,这些不仅需要整个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各级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个体也需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主体朝着同一个方向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发展。
(一)社会媒体营造良好的关怀氛围
加快“人”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然而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人过于关注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人类精神家园正在逐渐失落,社会亟需召唤关怀的回归。随着智能时代突飞猛进,网絡空间已经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尽管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但时代呼唤主旋律、正能量的需求没有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群体承受的压力加剧。他们自尊感很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对理解、信赖和赞许的情感需要十分强烈,关怀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要善用新媒体,弘扬正能量。讲好新时代青年榜样故事,让青春的力量激励更多人。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为培养人的关怀品质,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只有培养懂得关怀社会与集体,关爱他人,关心自我的人,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关怀。只有这样,身处社会的个人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并在致力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现代化。
(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体现最为明显的应该是对人的关怀,即教育满足了人成长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做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做到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成为懂得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国家的现代化的人。关怀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感,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而培养具有高尚美德的人,是贯穿古今中外教育的核心与本质。诺丁斯指出,学校教育应建立并维系一种富于连续性和关怀性的校园文化,使得在关怀性的文化中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一个懂得关怀的现代化的人。人民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牢记教育使命,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此外,师生应保持关怀关系的连续性,培养关怀能力的持久性,这种连续性和持久性也是前进与发展的体现。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就是要把培养有能力关怀他人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相互关怀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首要价值,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推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样意义深远。
(三)個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从“小悦悦”事件到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抢夺公交车司机方向盘”事件等,社会关怀缺失,社会群体自私冷漠等现象发人深思。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逐步推进,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却没有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想实现人的现代化,首先必须重视个体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共同精神追求,体现着当今社会评判是非曲直、公序良俗的基本价值标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教育事业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关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也是个人修行道德品性的关键环节。个人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去。加强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群体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实锤炼个人品德,努力成为有道德、懂关怀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上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准则,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导向航标,引导社会群体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社会发展进程、做合格社会公民。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个人精神面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
[2](美)内尔·诺丁斯,著.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2.
[3](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习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0.
[4]陈思坤.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J].教育学术月刊,2010(04).
[5]张智.人的现代化:内涵、动因、规律及经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J].理论探讨,2016(02).
[6]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探析——从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出发[J].法制与社会,2018(9).
责任编辑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