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类 践行绿色发展

2019-09-10 07:22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收运厨余宁波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宁波总人口接近1100万,日均垃圾清运量1.2万吨,而目前日垃圾设计处理能力仅1万吨,“垃圾围城”是我市面临的长期压力。破解“垃圾围城”的窘境,走出“垃圾围村”的困境,核心环节就是垃圾分类,这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推进绿色发展,宁波责任在肩。早在2013年7月,宁波就揭开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序幕。6年多来,宁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回收处置、动员群众参与、制定政策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市民知晓率达93%,回收利用率达35%,资源化利用率达85%,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去年在全省考核中位居第一,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在住建部对46个重点城市考核中均位居第三。

强化以上率下压实工作责任

宁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世界银行在亚洲地区唯一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的项目。2013年7月,经过两年的沟通与谈判,我市与世界银行合作启动了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15.26亿元。

6年多来,宁波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尤其是2019年国家要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后,我市主要领导更是强力推进这项工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实地明察暗访,指导生活垃圾分类具体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主持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明确生活垃圾分类“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的目标任务。

在此基础上,市四套班子齐心合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市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六争攻坚”专项行动;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并组建专班专司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人大全面推进立法工作,《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今年市两会期间获高票通过;市政协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加强民主监督。

与此同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分类”的原则,压实各行业主管部门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任务,着力推进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场(市场)、进宾馆(酒店)、进窗口、进军营”等“十进”活动。

在各区县(市),宁波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街道、社区社会综合治理和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县(市)—街道—社区主要领导“1对1”联系机制,即一个领导结对一个小区,并明确其主要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通过以上率下、齐抓共管、城乡一体等方式,我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8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7%。

强化系统谋划注重统筹推进

宁波以世行项目为契机,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将生活垃圾分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并基本建立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工作体系。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首先要抓牢精准投放。宁波积极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全面落实“一栏、二图、三点、四桶、五导”分类投放标准。同时,发动社区楼道长、党员干部、志愿者、义工等进行入户指导、桶边督导,促进市民养成源头分类、精准投放的良好习惯。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入户指导率达93.44%。

在抓好生活垃圾前端分类的同时,宁波十分注重抓实中端收运环节。我市采用“一种垃圾一种车辆收运”的模式,建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分类清晰的收运体系。餐厨(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由属地城管部门自行或委托第三方企业收运,2018年累计收运处置餐厨(厨余)垃圾21万吨、其他垃圾207万吨。镇海区、宁波国家高新区试点餐厨(厨余)垃圾生化处理模式,利用青虻养殖“吃光”餐厨(厨余)垃圾。居住小区、单位等产生的有害垃圾由属地城管部门进行统一收集,并集中存放至暂存点,再由宁波市北仑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运输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的实施意见》,全面调整中心城区分类收运体系,落实小区内物业收运的主体责任、小区外环卫部门收运的主体责任,实现“物业归集不出小区,环卫部门上门收集”的一体化分类收运模式。

对于后端的处置环节,宁波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四分法”,全力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共有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12座,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厂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4座。为坚决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底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零增长”的目标,目前正抓紧建设奉化、宁海、象山三地生活垃圾焚烧厂以及筹备启动宁波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宁波市厨余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预期2020年底前基本建成。届时,我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与实际产生量基本匹配,并富有余量。

与此同时,宁波抓好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逐步形成“组织到位—宣传发动—源头分类—收运处置—回收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呈多样化态势,我市采取焚烧、填埋、机器成肥、太阳能堆肥、厌氧产沼、虻虫消化、微生物降解等多种模式分类处理垃圾。比如,象山借智借力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全县原有太阳能阳光房处理工艺进行提标改造,改造后的堆肥周期可从原有的6个月缩短至40天;宁海县因地制宜,探索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构建形成了“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循利用”的宁海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按图收集、按序流转,即刻清运、即时监督,就地减量、就近转化,常抓不懈、常态长效”,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回收率达85%。

强化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生活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宁波强化社会参与,多措并举引导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培养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突出机关先行,深化“党建+垃圾分类”。宁波全面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强制分类工作,建立健全“四分类、四强制、四提倡”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宁波市直机关工委先后下发3个文件,要求机关党员干部做到三个100%:单位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100%、家庭垃圾分类参与率100%。城管系统率先推出微信“每日打卡”小程序,30个党支部近400名党员积极参与“晒桶行动”,党员同志每日一晒,支部书记每日一评、每周通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我市要求党员干部在社区亮明身份,积极投身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帮助社区解决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突出学校教育,深化“教育+垃圾分类”。推行学校垃圾分类“五个一”制度(一个体系、一套设施、一支队伍、一本读物、一堂课),持续开展高校+中小学、高校+幼儿园“1+1”结对服务活动,打造垃圾分类“学区化”“家校社”互动模式,实现“小手拉大手”,推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

宁波垃圾分类校园教育不仅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硬性教学要求纳入日常教学中,还接连出版幼儿、小学、初高中读本,幼儿阶段教学用书及教学视频等。鄞州区德培幼儿园致力于垃圾分类专业化教育,编辑出版《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创新设计》,填补了国内幼儿段垃圾分类教材的空白。今年宁波市中考试题中,垃圾分类相关题目分值占79分之多,在宁波教育史上尚属首例。

突出宣傳引导,深化“宣传+垃圾分类”。编制垃圾分类幼儿读本,推进环保教育展厅建设,发布《我就是影响力》系列垃圾分类宣传视频10多部,提升全民分类意识。“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项目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垃圾分类教育短片《小宝贝大行动》获2018年度亚洲区固体废弃物处理沟通宣传奖。招募市、区、街道、社区四个层级的垃圾分类讲师走上讲堂,开展座谈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样化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培训6000多场,培训人次近40万。

宁波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鼓励以各种模式探索,不搞一刀切。通过撤桶并点、桶边督导、上门指导等形式,手把手教会居民垃圾分类;楼道长每月挨家挨户发放厨余垃圾袋,垃圾袋上有可追溯的二维码,每天都有督导员扫码开袋检查并打分,社区根据分类质量进行上门指导。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宁波积极探索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资源回收利用激发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宁波市供销社于2018年底控股成立“搭把手”智能回收公司,对废纸张、废塑料、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废弃电子电器及大件垃圾七大类可回收物提供“全品类、全天候”的兜底回收服务,且每一种类均明码标价,逐步改变传统废品回收小、散、差等状况,既有效减少垃圾末端处置量,又进一步提升居民源头分类意识。同时,通过提供“人工+智能”“固定+流动”“定时+预约”等回收服务,方便市民随时随地分类投放,有效破解了传统模式中居民不愿囤、“破烂王”不愿收、低价值可回收物无处去等困境。目前,“搭把手”已在全市800多个小区推广应用。此外,投放120台“小黄狗”“小飞侠”等智能回收箱,鼓励第三方企业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强化依法治理建立长效机制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为做好这项工作,宁波从依法治理入手,建立起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落实开门立法。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副市长共同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立法起草小组,几经协调、几易其稿,2018年8月3日,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之后,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相关领导先后赴基层调研,进代表联络站,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和建议,共计收到意见和建议1042条。2019年2月16日,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以461票赞成、96.85%的赞成率通过了《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今年10月1日起,《条例》将正式实施。这为宁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法治基础,也形成了现实倒逼。

落实配套政策。以贯彻实施《条例》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细化监管、精准发力,着力打造垃圾分类“1+X”政策标准体系,扎实推进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关于宁波市酒店(宾馆)行业限制一次性消费品使用的实施意见》《关于宁波市餐饮行业限制一次性餐具使用的实施意见》等已正式发文,这意味着宾馆(酒店)、餐饮业将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落实执法保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做好《条例》宣传和培训。同时,加大行业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今年以来,中心城区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200多起,处罚金额约30万元,主要处罚对象为分类不规范的个人及混收混运的物业企业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重要指示,宁波将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持续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宁波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

猜你喜欢
收运厨余宁波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姑苏区最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营 日处理能力达100吨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作业 跟踪调查分析
食物废料处理器
浙江:温州市全力推进餐厨垃圾收运规范化
合肥:首试餐厨垃圾统一收运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