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萌
摘 要:以前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就体现了道路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线路里程越来越长,铁路越来越多,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但是铁路的使用寿命并不是永久的,道岔和曲线是铁路当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本文就对发生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铁路;道岔;曲线;防治;维修保养
道岔和曲线是列车从中这一轨道,走向另一轨道的交接点,列车在经过该路段时都会出现上下跳动和颠簸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体验,更影响列车行驶的安全。控制线路晃车现象是当前铁路部门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当中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道岔和曲线处进行观察是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一、混凝土枕道岔病害及防治
道岔主要病害现象和成因
道岔与前后线路衔接不密切,线路方向和高低超限
原因:设计道岔线路间距和实际的道岔线路间距有误差,这就容易造成道岔在铺设的时候造成纵向移动,产生线路方向不良;道岔在修建之时或者之后的大型施工当中,岔区前后及周边换填的土壤的深度、宽度、长度等没有达到实际的要求,路面不实在,再加上火车的长期经过碾压,容易造成道岔不均匀沉降,岔区出现高低偏差;铁路当中更换路砟时,弯曲的线路地面不结实,由于惯性列车容易对侧向造成更大的冲击,久而久之侧向会更低,道岔处的颠簸会更严重。
防止措施:在铁路的修建或者之后的大修当中采用全站仪对道岔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对线间距进行精准的测量,线间距不符合线路要求的要进行全面的整改,确保道岔平纵断面位置精确;换砟一定要按照标准进行,不能自动拔道,要利用大机采用冲击式对道岔弯曲处进行捣固,将岔区的暗坑消除,避免出现高低不平;在道岔前后划分单元,120米左右为一单元,道岔大机作业前精准计算道岔起拔道量,间隔五米将直拔道量与线路上,方便大机精准的计算拔道
线路轨距超限
原因:道岔轨距调整块号码安设不对;岔枕横纵向发生位移,影响了轨距挡板的设置;轨距挡板、大垫板螺丝出现了生锈严重的现象,加大了挡板以及螺孔之间的缝隙;扣件松动,在列车的长期高速冲击下轨距发生变化。
预防措施:加大检查力度,严格检查道岔轨距,在施工当中进行监督,严格落实道岔设计铺设图和安装连接零件;在平时的养护当中仔细观察轨枕间距,同时检查横向位移情况,并且及时进行校正;对于时间较为久远的挡板及时进行更远,防止因为出现生锈而影响轨距。
轨向不良以及钢轨侧面磨损的不均匀
原因:轨道之间距离变化不均匀;轨温差超过了预期,铁路轨道发生纵向位移,造成限位器发生了扭曲甚至定死;铝热焊头支嘴产生了弯曲;暗坑吊板造成两股钢轨受力不平衡,形成铁路轨道的磨损不均匀。
防治措施:铁路轨道的方向和距离要以岔区直股钢轨为基准;无缝的道岔调整应力结构,分散受力点,消除道岔应力的过分集中;整治铝热焊头,对容易发生弯曲的地方安装锚拉杆;受力和摩擦不均匀的一边及时进行调整或更换
二、铁路曲线部分主要病害现象和防治措施
1.曲线正矢不良,出现连续方向偏差
整治措施:查看零部件,出面磨损、生锈、腐蚀比较严重的及时进行更换;加强铁路轨道距离的整改,铁路轨道变化率必须达标;在改道的同时还要进行曲线正矢的整治,曲线正矢的误差和计划当中的误差不能高于2毫米;打磨曲线内焊缝,改正轨道距离,对发生弯曲的轨道进行全面直轨;加强曲线扣件复紧,让扣压力符合标准
2.曲线高低偏差
整治措施:利用冲压式捣固的方法,将捣和垫结合起来,让路面更加实在;打磨焊缝,减少焊缝的高低不平,分散列车对铁路轨面的冲击力,减少铁轨压力;及时接受列车反馈,对颠簸路段进行重点检查,处理发现的吊板和暗坑
3.曲线钢轨接头“支嘴”
原因:铁路轨道发生硬弯、道砟太薄,厚度不够、道床太松散,不够结实、轨枕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螺丝出现了生锈松动、夹板强度不够出现弯曲变形、铁轨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缝隙
整治措施:提升道砟的厚度,让其达到标准,加宽和堆高道砟的外侧,合理的安装锚拉杆;更改支嘴处的接头夹板,将发生弯曲的轨道进行校正;在拔道施工当中不能采取上挑,容易造成地基不牢靠,路面不结实,如果无法避免必须要控制上挑的幅度,也可以利用拨动小腰带动接头的方式拔道。
综上所述:铁路是大众远行以及拉运货物的首选,铁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出行有着很大的影响,维护铁路的顺畅和安全事关重大。道岔和曲线部分在铁路当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能够提升铁路的运行平稳度。总的来说道岔和曲线部位出现問题的原因就是铁轨下面的路面不实在,在长期的列车碾压当中出现了暗坑,再加上曲线处列车的惯性,容易对铁轨的一侧造成更大的压力和磨损。铁路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的发现问题,按照标准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一鸣,周新年,贺冠芳.大秦铁路道岔疲劳伤损病害整治及打磨周期的探讨[J].太原铁道科技,2019(03):18-20.
[2]张飞飞.重载铁路道岔病害产生原因与整治措施[J].科技与创新,2017(1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