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探微
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电视机前追着看“直播”“LIVE”的经历:你可能在某个大型阅兵式上,看着军容整肃的解放军方阵经过天安门,仿佛自己也到了现场,自豪挺起了胸膛。你可能为了某一场球赛凌晨三四点起床,眼睛牢牢盯住画面里奔跑的球员们,随着他们的每一次进球或助攻心跳加速。你可能守着某次颁奖典礼,上厕所都是“快去快回”,生怕错过了某个宣布奖项的重要时刻……
这就是直播的魅力。直播当下实时发生的事情,能拉近观众与事件的距离,增加事件本身的真实感,同时让观众拥有临场感和参与感。从前,直播是广播、电视台的“专利”,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心理的变化,直播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值得被记录、被直播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每个人变得更自信、开放、多元,所以也更加乐于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每个人都可以用直播记录美好生活,都能成为直播中的“主角”。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沉迷养睡莲不可自拔。我问他:“养睡莲那么好玩?”他点点头又摇摇头:“只是一方面,我每次把睡莲开花的视频发到某短视频APP上,再配上一小段音乐,好多人点赞,还顺带认识了一些同道中人,我觉得这个也是挺大的乐趣。”
大约很多人都和我朋友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忍不住秀一把,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期待更多人看到自己的闪光處。直播,正是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己、记录点滴生活的平台。
我们现在所言的直播,早就超出了电视台、电台直接播送节目的狭义概念,总结一下,它主要分为社会生活方式和新兴产业模式两种:
个人可以登录各式直播平台、社交网络,用视频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美好生活、展示个人才艺;有一技之长的人,还可以成为“网络主播”,把直播当做一份事业去打拼。
与此同时,传统企业、零售业也搭上了“直播”快车,展现产品形式的升级带动了商业业态的升级。
本文关注的,更多是作为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存在的网络直播。
在直播APP、短视频平台上,你能找到想象或者想象不到的一切:喜欢田园生活的人,可以去“围观”乡村小伙儿攀爬悬崖采野蜂蜜、随手砍下半截竹子做竹杯、养殖“萌萌哒”小竹鼠……被钢筋水泥包围的你,可以看到自然生活的野趣,不用逃离,打开手机,便有诗和远方。
喜欢旅行的人,可以关注几个旅游达人的订阅号,和他们一起,上天入地,深海潜水,勇攀雪山,去沙漠骑骆驼,去草原撒欢儿。镜头前,你仿佛也成为了自由的一分子,跟着他们去体验最古老的酒店、最新鲜的美食、最奇特的风景;埋首工作的你,给自己打开了一条放飞心灵的通道。
喜欢追星的人,可以在直播平台上和喜欢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互动,你提的问题,随时可以被看见甚至被点名回复,那一刻,你觉得和偶像的距离好近。
缺乏幽默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乐趣的人,可以进入“段子手”们的直播间,听那些妙语连珠的人,如何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应对“生活的暴击”。当你学会了自嘲、自黑、换个角度看待生活,可能会发现,眼前的生活也变得欢乐多多。
如果你不满足“围观”,喜欢自己记录生活、展现个性,也可以去直播间唱歌,收获人生中最多的听众;在微博、朋友圈秀出生活的难忘瞬间;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下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你的生活中,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来自陌生人的帮助和善意。
直播不仅能记录个人的美好生活,也在其他很多领域大有作为:因为受众面广、参与门槛低,一个事件往往可以通过直播,产生放大效应。通过直播引起大众关注、进行微公益、传播正能量的事情层出不穷。
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红”教师肖海鹰为例,她利用直播平台做了很多公益活动。肖海鹰曾经是一名媒体人,回学校任教后,她敏锐关注到直播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在她看来,直播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内容,巧妙利用直播,可以助力公益事业。她和学生们一起,深入脑瘫患儿的医院,向大家直播脑瘫患儿的生活日常,一次直播活动,最多吸引了3万多名用户在线观看,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为他们加油打气,奉献爱心,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人们爱直播、企业也爱直播。如今,哪个公司举办活动、年会,没有一场直播,似乎就不够“高大上”。为什么直播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人人都喜欢观看直播、做直播?综合来看,与这些因素分不开:
美好的生活给直播提供了丰富的展现素材。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直播不会像现在这么火。那时的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为过年能吃上一口肉、能穿上一件新衣而费尽心思,物质条件不富足,精神生活也跟不上,能够在广场上看一场露天电影,已经算是最好的娱乐项目了。
穿着款式单一的服装、吃着并不丰足的食物、住着平房或者小瓦房、靠骑自行车和“11路”出行……这样的衣食住行条件、单调的生活方式,很难让直播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对比现在,从高级餐厅到街边小馆,从国际前沿到乡土原创,从家中摆件的微小景观到大千世界的壮美风景,从共享单车到高铁出行,更新鲜、更多元、更美好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太多太多的直播素材。
技术的进步给直播创造了良好的传播土壤。
最初,直播因为价格高昂、对设备器材要求高,只能由电视台、广播台等专业机构操作完成。要进行一场直播,需要录像机、直播车、演播室、卫星信号、专业直播团队、主持人等一系列硬件软件条件的配合,普通人很难迈过这么高的“门槛”。如今,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4G/wifi信号全面覆盖、内容分发网络技术的成熟,让人哪怕是身处最偏远的乡村,只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打开网络,就能面对镜头,开始自己的表演。
在短视频APP“快手”上,拥有600万粉丝的青年主播“三炮”,是靠直播不一样的乡村生活而走红的。在乡村做直播之前,“三炮”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广东操作冲压机、做模具、打包装、炸鸡块、修车……这帮农村青年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视频拍摄、剪辑训练。如今,他们靠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简单的直播,吸引很多粉丝的目光。
文化的自信为直播营造了积极的社会氛围。
中华民族是一个低调而内敛的民族,记忆中,我们的父母一辈很少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但现在回到家,我们会惊奇发现,父母们也“与时俱进”,变得更爱“秀”出自己:微信朋友圈动态中,经常可以刷到老妈的自拍美图,而热爱摄影的老爸,早就把他的作品做成动图,上传到了短视频网站。
更何况在80后、90后、00后的身上,互联网开放、共享、自由、包容的思维早已深入人心,年轻一代早就习惯在镜头前展现自信、从容、落落大方的一面。
进入新时代,在充分弘扬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谦逊的一面,更与国际接轨,变得更加乐于积极表现自我。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社会心理也更为开放。当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找到精彩时刻,从自己身上发现闪光点时,就更加愿意选择用“直播”这种方式来记录当下的美好。
直播本身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美国作家约书亚·梅罗维茨写过一本书,叫做《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他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每个社会角色都存在“前区”空间和“后区”空间两种,“前区”空间是角色暴露于观众眼前的表演空间,“后区”空间则是角色在后台休息、准备的空间,是不愿意被观众查看的空间。就如在舞台上进行的角色扮演一般,演员们在舞台上精彩的演出,是“前区”的部分,在舞台后的排练过程是“后区”部分。
我们爱看台上的表演,但对于下了台之后这些演员们的真实生活也充满了好奇。这也是為什么未经修饰的真实感更强的“后区”内容会有广泛受众的原因。网络直播,相当于消解了台前和幕后的差别,将幕后的内容展示在台前,拉近了与观众们的心理距离,让人们和屏幕那一头的主播产生朋友般的亲切感。
同时,随时随地的网络直播成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给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远离故乡、独自生活缺乏归属感的人们提供了新的情感依靠与寄托。现实生活中孤单的人,因为直播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观看直播的人,也因为和主播间的互动,收获了一份陪伴与温暖。
随着整个行业的兴起,涉足直播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有些平台为了聚流量、搏出位,会在内容上打一些涉黄涉暴的“擦边球”,再加上人们普遍担心的泄露隐私问题、内容创新等问题,整个直播市场在一片繁荣之中,也掺杂着不和谐的因素。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任其野蛮生长,最终反而会削弱它的生命力。如何引导直播朝着更健康蓬勃的方向生长?
重视隐私边界问题,规范直播平台发展。
直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把“后区”“后台”发生的事情展现在屏幕上。这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直播”的年代,如何在展现“后区”内容的同时,界定好个人的隐私边界,是直播平台亟需规范的问题。
2017年12月,一条名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文章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文章作者“陈菲菲”历数多家饭店使用了某款智能摄像机的产品,将店内顾客吃饭的场景直播了出去;文章还列举了网吧、健身馆等多个场合中,很多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网络摄像头直播一举一动的情景。
大部分网友都对某些智能摄像产品不经客户允许,就将安装场地的画面直播出去的行为表示反对。还有一些消费者,在家安装了智能摄像头,处于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家内生活场景被网络平台获取,进行“直播”,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
直播中的隐私问题,是关系到整个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点,需要主管部门的监管、行业自身的约束,也需要消费者们提高隐私管理意识,遇到侵权行为时积极维权。
注重内容推陈出新,保持直播平台的生命力。
毫无疑问,直播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但再好的形式也离不开内容的支撑。身处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观众的胃口都是挑剔的,没有持续的内容创新,大家图一时新鲜之后,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厌倦感。
要想保持旺盛的产业活力,必须提高直播的内容质量和主播素质。一些直播平台已经做了尝试:它们有的聚焦细分产业,比如电子竞技、秀场、答题竞赛、公益事业等;有的花大力气包装明星主播,提高主播本身的专业素养;有的尝试跨平台和领域的合作,比如和有实力的传媒集团联合推出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吸引流量。
以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好医生App为例,该平台在传统直播的理念上拆出更加细分的市场:“健康直播”,并再细分到健身、瑜伽、美妆护肤、舞蹈等多个子领域,通过专业健身教练和自建家庭医生团队的“大咖”,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向用户普及运动健康、饮食健康以及医疗健康知识,尝试将直播流量导入自身业务之中。
相信随着内容的不断升级,直播将能够更好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求,同时也会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加强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更踏实的态度面对直播。
对于我们每个喜爱直播、喜爱分享生活点滴的人来说,直播生活,固然为自己收获了很多关注的目光,但将生活完全敞开、交给他人评价的方式,也容易造成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的迷失。
我们看到,在社交平台上,有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认同,不惜走起了和真实自我完全不同的“人设”路线。更不要提很多三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们,为了追求在镜头前好看,把自己整容成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放弃自己的内心想法去迎合他人、取悦大众,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与美好。
现实生活中,你我皆凡人,离开了层层滤镜,我们大部分人都长相普通。离开了精心包装、筛选、秀在镜头前的那一刻,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时刻上演偶像剧般的情节。直播生活,大家都想把更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但请不要忘记了用真实的态度面对每一次直播,因为只有踏实、认真过好脚下看似平凡的日子,才能收获更真实的自己、更饱满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不要被所谓的“捷径”迷惑,放弃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媒体在《95后的谜之就业观》中列出数据称,对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54%的“95后”选择当主播、网红。在职业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网络主播”作为其中一种,会被人选择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大部分人都想着挣眼前的“快钱”,打算走这条“捷径”的话,也存在着社会隐忧。
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当“网络主播”的条件,大家只看到顶级主播们日进斗金,却忽视了大批没有获得关注、没有流量的主播,他们的月收入可能还不够交房租。与其在不适合自己的领域里苦苦挣扎,不如审视自己的内心,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一名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
我们热爱直播,热爱镜头下那个精彩的大千世界。但我们更应该热爱的,是用直播镜头记录下踏踏实实的奋斗过程中的自己。相信那一刻,才是自己最好的样子,才是自己更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