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历史中各民族文化带来的社会发展

2019-09-10 07:22:44王梦丹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摘 要:我国属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所孕育出的文化也是经久不衰的,而五十六个民族所凝聚出的包容性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强盛的体现方式。而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就要以人们的衣食住行展现出来,接下来本文以浅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活秉性;建筑特色;风俗节日

引言

在现在巨大的经济体下,现我国绝大多数人,都基本上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需求,这也是我国现在提升软文化实力的意识形态,当然巨大发展的经济体也是以各个民族文化表现出的意识形态作为铺垫,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就可以成为我们发展的基石。

一、各民族的生活秉性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

在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生活秉性当属汉族、藏族、回族这三大民族。汉族不用说,地区分布主要在我国的中原地带,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最大的一个,其次就是回族,他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多。全国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十一个回族自治县。这也是我们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范围最广的民族。

1、汉族

汉族的生活秉性以勤劳节俭、注重礼节和传统习俗为主。而在楼宇烈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品格》当中,汉族人最核心的秉性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他之间的核心精神,其中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突出了汉族人的品格,促成这些良好的生活秉性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中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生活秉性的根源所在。

2、藏族

藏民们的分布情况就很单一了,主要分布在先如今的西藏和四川的大西部地区。基本上藏族的人民都信奉佛教。原因在于当初的印度佛教的释伽族这一派系进入到西藏之后,所留下来的传统文化。

3、回族

回族的人群分布就比较广了,前面提到,人群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區,在我国古代的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从东南靠着海岸地区的“外番”流入到中土大唐,而唐宋年间是我国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些“外番”就定居在我国,与我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并把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也带入到我国当中,这也可以诠释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回民和我们汉族人的长相有所不同。回民的生活秉性最为突出的就是不吃猪肉,在他们的教义当中,猪是神圣的。

二、各个建筑特色所带来的建筑发展理念

1、蒙古包特色

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非常的优美,所以就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他们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游牧人群,根本不像在内地修建固定的房屋居所。然而就因为这一特点他们的建筑风格也非常有特色,那就是蒙古包。因为他们游牧的地点不会很确定,所以经常换地方居住,在草原上建筑蒙古包的方式有着保护环境、建筑特色、节约成本这三方面的好处。

2、江南古镇

在徐怡涛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当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江南古镇的建筑特色,我们经常在网上或者是其他方式了解的国外建筑,比如哥特式建筑,就是他们国家民族文化下的产物。所以很多时候,那些国家后修建的那些建筑物就看得到他们文化传承的味道。而在我国的江南古镇特色,也是异曲同工之处。现在房地产建筑的房屋,在楼盘的外表装饰中不会用当年那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但在内部装修当中会运用到这样的古代固化建筑传统,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传承建筑发展的传统理念。

三、风俗节日作为文化载体带来的社会发展动力

在严敬群的《中国节日传统读本》中,我国传统最具有代表性质的节日就是春节、端午、中秋。而这些个风俗节日也是同社会发展动力有着很大的关联。

1、春节

每次到了春节就意味着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这个节日也代表着重新开始,外地打工的人群也回到家里与亲人们团圆相聚。回家必然会大力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每年的春运高峰成为春节的特色。外出打工的人们把一年所挣的钱也会拿出来为家人置办年货,相继消费在各个项目上,在某种情况下也悄然的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2、端午节

一想到这个节假日就想到了屈原和赛龙舟,在食物上也想到了粽子,所以端午节的历史影响力非常明显。这三个方面的文化背景就可以带动节假日所勾画出的经济发展动力,也向外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甚至很多国外也深受端午节的感染。

3、中秋节

“中秋过半,游子恋家”在外的年轻人盼望着家人团聚,而中秋的时候又因为月亮非常的圆润,从而有了做月饼的缘故,也有着猜灯谜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以节日为主题的项目,吸引游人等等,从而短时间内提升各地经济,这些经济发展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所诞生的。

四、结束语

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所以今天我们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而我国的文化发展的前提都不能够离开这些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从而共同建设一个完美的社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贺新宇.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丁智才.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梦丹,出生年月:1998.08.3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江苏省无锡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