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满元 罗梅
客观地说,每一个家庭都有问题,而且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还会出现,“家庭问题”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所有的“家庭问题”都是可以及时解决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家庭问题”,就让每个家庭都成为“问题家庭”。
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概念来说家庭,那些偶尔出现毛病而且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家庭,是正常的“健康家庭”;而那些形成了顽疾又不愿治疗的家庭,则是非正常的“问题家庭”。
“问题家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问题家庭”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问题家庭”的疗救之道更是多种多样的。尽管都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细心地“望闻问切”一番,还是能够找到一些“问题家庭”共同的病症病情、病因病理的现象与本质和治标治本的原则与方法的。
听说过很多“问题家庭”的故事,采访过很多“问题家庭”的成员及其关心“问题家庭”的人士。人们都觉得,与“健康家庭”相比,“问题家庭”经常会出现一些典型的病症病情。
有一个过于严厉的父亲。在“问题家庭”中,父亲就是“皇帝”,全家人都是他的“臣民”。他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法律”,全家人都得听都得服从,不得违抗;如有违抗,自然都要受到他的“惩罚”。有的父亲还很信奉“棍棒教育”,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资本”和“专利”。父亲的这种权威和严厉,让全家人感觉到的不是“敬畏”,而是“恐惧”。
有一个过于唠叨的妈妈。在“问题家庭”中,妈妈一天从早到晚,只要在家里,总是在那儿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而且总是以训斥、责骂、数落为主调,总是横着个脸,遇谁逮谁叨,遇谁逮谁骂,没一个她“放心”的,没一个她喜欢的,没一个不值得她“骂”的,有时候语言还很尖酸刻薄,让人听起来浑身不舒服。
有一个过于顽皮的孩子。在“问题家庭”种,这个孩子通常被人称作“熊孩子”。“熊孩子”总是家里家外到处惹是生非,给整个家庭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家人只得到处给他“揩屁股”,而“熊孩子”还满不在乎,全家人也拿他没办法,渐渐地就“懒得管”了,不少“熊孩子”最后还会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
有一种过分“隔代卷入”的习惯。在“问题家庭”中,一旦作为家庭核心的夫妻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统一,或者与孩子闹矛盾,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行“缓冲”或“调解”,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乐意这样掺和。结果呢,这样做非但没有弥合夫妻间的分歧,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让一家三代人卷入其中,理不清头绪,剪不断理还乱。
有一种过分“掩盖真相”的默契。在“问题家庭”中,作为家庭核心的夫妻,表面上风平浪静,实质上暗流汹涌,以致到最后,突然有一天他们终于忍无可忍撕破脸皮,或大打出手,或分道扬镳了,全家人才真相大白,甚至无法面对。因为在平时,他们为了脸面或者为了其他,天然达成了一种掩盖双方矛盾真相的默契,一家人“都没看出来”,更别说外人了。
有一种过分“拼爹拼妈”的心理。在“问题家庭”中,家庭被过度背景化,特别在子女教育和择业就业上,所有家庭成员总喜欢把社会背景的阴暗面放大,以为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拼爹拼妈”的“潜规则”,都在玩着“拼爹拼妈”的游戏,从而用一堵扭曲的背景墙挡住了孩子的视线,也加重了全家人的阴暗心理。
有一些过度“职场化”的意味。在“问题家庭”中,有工作的家庭成员,要么把家庭当成职场,既然“职场如战场”,那么家庭中也少不了“宫斗”;要么把家庭当成职场的延伸,回到家里,还加班加点,继续拼命工作,总想把事业搞得更加辉煌,结果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给淡忘了,把孩子的教育教养给忽略了。
有一些过度“象征化”的追求。在“问题家庭”中,家庭核心成员總爱追求用一些象征性的东西来“装点门面”,以显示某种高贵、优雅、时尚等,譬如有些家庭在某个显眼的位置摆一架高级钢琴,其实他们的孩子不仅不喜欢钢琴,甚至全家没一个人会弹钢琴;譬如有些家庭违背孩子意愿,强迫孩子报这个那个特长班,拿这个那个等级证书等。
有一些过度“功利化”的交往。在“问题家庭”中,与外部交往时,以看对自家“有不有用”“有不有利”为唯一衡量标准,有则很热络,没有则很冷落;家庭内部交往时,“爱你”“帮你”“关心你”“支持你”等都有功利条件,满足这些功利条件,关系就亲密,满足不了,关系就冷淡。
“问题家庭”的病症病情当然远远不止上面所述,有些更为典型的“问题家庭”,譬如“犯罪家庭”“家暴家庭”“残缺家庭”“失独家庭”“溺爱家庭”等,其问题可能也远比上述所列更为严重。
“问题家庭”的病症病情为什么那么多那么严重,而且似乎总是治不彻底,这是因为很多“问题家庭”没有找到自己的病根。有专家指出,“问题家庭”之所以问题不断,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关系中“界限不清”,由此可以清晰具体地找到“问题家庭”主要的病因病理。
家庭结构“失衡”。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在《一日重生》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如果说我们家有民主的话,那么爸爸的一票相当于两票。他决定我们晚饭吃什么,房子刷什么颜色,家里的钱存什么银行,客厅那台电视机调什么频道。”这种场景如果你觉得很熟悉,那么你可能就生活在一个结构“失衡”的家庭里。毫无疑问,结构“失衡”的家庭就是“问题家庭”。这样的“问题家庭”,主要表现是存在一个“大家长”。这个“大家长”一般由“大爸爸”或者“大妈妈”担任。这个“大家长”主宰一切,把控着家庭的经济大权,支配着所有的家庭资源,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这个“大家长”让与他共居一室的伴侣和孩子尽可能地变得弱小,整日小心翼翼,如此才能获得一点点宽松的生长空间;这个“大家长”不遗余力地构建一个共同体,试图让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凝固成一个身体,且所有人都得共用他的脑袋,他像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随意去支配别人,由此满足他的全能自恋感;这个“大家长”不仅侵占并掠夺其他家庭成员的生存空间、心灵营养,也在有意无意地扼杀他人的精神生命……这种结构“失衡”的家庭,必然是“大家长”的权利界限不清,他的权利有多大有多少,全凭他自己说了算。这种家庭的生活乃至生存空间都很有限,也很郁闷。因此,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粗暴、专制或自恋的“大家长”,一个懦弱、抑郁、无助的伴侣,和一个或几个要么软弱无能、要么反叛偏执的孩子。
家庭核心“失能”。一般来说,一个家庭要正常运转,家庭经济、家务劳动、养育孩子,是三大核心任务,也是三大核心功能,三大功能哪一个失去了,都会影响家庭的正常运行。而一般来说,由于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原因,家庭核心成员中的父亲应该起到核心作用,特别在家庭经济建设上。毫无疑问,家庭核心“失能”的家庭,就是“问题家庭”。这样的“问题家庭”,主要表现是父亲只是像“影子”一样存在,经常处在“消失”的状态。这个“影子父亲”如果自认为是个“矮穷矬”的男人,他就只是处在父亲的位置上,没有能力,也没有担当,因而也就失去了完成家庭核心任务的能力,家庭的正常运行就不可持续;这个“影子父亲”如果自以为是个“高富帅”的男人,他就只管工作只管赚钱只管社交,而对家务劳动、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家庭的三大任务,他其实在两大任务中处于“失能”状态;这个“影子父亲”如果觉得时代变了,女人也应该像男人一样承担起完成家庭三大任务的责任,但当女人走出了家庭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时,而男人却不愿意对等地走进家庭去承担那份家务劳动和养育孩子的责任,这个男人在家庭的两大任务中依然处于“失能”状态,依然是个“影子父亲”……这种核心“失能”的家庭,必然是家庭功能的责任界限不清,家里没有“主心骨”没有“顶梁柱”,也没有“一盘棋”和“统筹兼顾”的安排。这种家庭的生活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在核心“失能”的“问题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可有可无的“父亲”,一个不知道“我该怎么办”的“母亲”,和一个或几个为“明天的早餐在哪里”而一脸茫然的孩子。
家庭成员“失序”。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70岁的农妇,儿子50岁的时候仍和她生活在一起。熟料母子俩同时得了肺炎。最终,母亲活了下来,儿子却在送医后不幸死亡了。当这位母亲谈及儿子的死亡时,她说:“我就知道,我没法把这孩子好好带大。”毫无疑问,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的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成员“失序”的“问题家庭”。这样的“问题家庭”,主要表现是家庭成员存在“错位”现象。那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男人,在自己的家庭中,始终没有处在丈夫的位置上;倍感失落的妻子把注意力和情感从丈夫身上抽离,投注到孩子身上,从而离开妻子的位置;孩子也离开自己的位置,成为母亲的“替代丈夫”……在这样“失序”的家庭中,每个人都不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这就形成了“问题家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因此,在家庭成员“失序”的“问题家庭”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场场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姑嫂之间等等的“家庭内战”上演,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问题家庭”的病症病情很繁杂,“问题家庭”的病因病理很复杂,“问题家庭”的病到底该怎么治呢?当然是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治标,就是针对“问题家庭”出现的问题,一个一个对症下药,一个一个有针对性地解决。目的是治好眼下“急症”,防止病情继续恶化,为治本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治本,就是根据病症病情、病因病理,找到从根本上解除病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把“问题家庭”的毛病彻底治愈,使其成为“健康家庭”,或者让“健康家庭”永远保持健康。要做到这样,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治本的“妙方”。
家庭民主是个好东西。“家庭中无须权威。”阿德勒说,“在家庭生活的所有行为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权威的存在,如果家庭中某一位成员特别重要,或是被认为其价值远远大于其他家庭成员,那就太不幸了。”因此,家庭民主就成了我们建设“健康家庭”的基本前提。家庭民主有两条最重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家庭成员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遭到贬低,家庭结构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对于家庭大事,最好采取公开讨论的方式去决定去解决。这样一来,既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让孩子及早地成长成熟起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懂事,有时候小孩的脑筋也很灵活,就算孩子的意见很幼稚,也可权当参考。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些“大父亲”“大妈妈”“小皇帝”等等的问题就不会出现,或者能及时解决。二是要坚持“夫妻关系是家庭第一关系”的原则。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些“无人做主”“缺位失责”“失序混乱”“隔代卷入”的问题就会很少出现,或者大大减少;而如果更进一步,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与界限,父亲像父亲,母亲像母亲,老人像老人,孩子像孩子,各自“归位”,各司其职,整个家庭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和谐和美。
家庭团结是个好武器。在德国的一些地方,有一种测试订婚的男女在婚姻中是否般配的古老风俗。婚礼前,新娘和新郎被带到一处空地,空地上有一棵被砍倒的大树。他们要用一把双手锯把树干锯成两截。这个测试可以揭示出两人彼此合作的深度。合作是婚姻和家庭的核心法则。因此,家庭团结就成了我们建设“健康家庭”的关键武器。俗话说:“家人同心,其利断金。”“健康家庭”的目标任务是高度一致的,有了团结合作这个武器,不管遇到任何破坏乃至“入侵”家庭的“敌人”,全家人就会同仇敌忾,战而胜之;有了团结合作这个武器,全家人就会围绕一家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荣誉,在建设“健康家庭”的路途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前行路上的一切困难。这样,不仅使那些过度“背景化”“职场化”的现象,在家庭中减少乃至消失,而且会让全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过得更轻松一些、更有趣一些、更美好一些。
家庭关爱是个好法宝。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这样向人们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所以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修复冲突、修复问题的能力,那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米纽庆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了“健康家庭”的模样,也为我们救治“问题家庭”增加了信心。用什么去“修复”呢?用“关爱”!因此,家庭关爱就成了我们建设“健康家庭”的重要法宝。有了关爱这个法宝,全家人就会彼此尊重,整个家庭就会充盈着团结、协调、温暖的气氛,让人感觉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一种幸运与幸福;有了关爱这个法宝,全家人就会变得更加善良,对内对外总是充满善心善意,整个家庭就会给人以“善良之家”的好印象,让人感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有了关爱这个法宝,全家人就会对家人对外人都有一种更加宽容的胸怀,整个家庭就会赢得“大家庭”“大气度”的赞誉,让人感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有一种品格和品位。这样,不仅那些“功利化”“自私化”的现象,在家庭中很少见到,而且会让全家人在“让爱住我家”的温情温馨中享受家庭生活的美好时光。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健康家庭”也有“家庭問题”,“问题家庭”也可以修复成“健康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家和万事兴。”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家庭”的问题,齐心协力把每一个家庭都建设成“健康家庭”,就能使我们每个家庭的生活变得更加美满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就能更好地推动更加和谐更加安全更加幸福的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