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花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学校教育首先在环境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乡镇学校与城市学校合并,一些偏僻地方为了孩子们受到与大城市孩子同等教育,实行异地办学,把学生托管于异地学校。孩子们离开家到城市、到异地接受教育,在这个人生的第一次改变中有些孩子就表现出一些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我曾两次随牧区初中毕业的学生到几百公里之外城市学校管理学生,在管理中遇到了许多孩子离家之后的各种心理问题。在与孩子、家长与新教师沟通交流中深深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心理卫生课是教育的一条渠道,在其他科目中,尤其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把语文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要担负多方面的责任,这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关怀孩子的终极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内容,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时,提倡理解和尊重,体现了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平等、互尊的民主思想;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重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教材内容人文性很强。所选文章,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是适合青少年知识的需求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典范材料。这些文章内容,有丰富高尚的情感價值取向,有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有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有见义勇为的浩然正气等,这一系列内容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分析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的哲学、伦理学、美学、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的精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时,我们可以讲讲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所经历的种种生计之苦后那种对生活释然、淡然、超然的态度,理解东坡先生的豁达,理解东坡先生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世世代代背井离乡者的激励深刻内涵。
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欧阳修内心的追求——与民同乐。让学生理解当一个人内心有所追求的时候,当一人为人民做了他该做的事时,自身也就快乐满足了。
二、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孩子,生活富裕,孩子们在家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不学习,家里的富有足以让他很好地生活,让一些孩子失去求知的兴趣。为改变这种想法,我们在讲授《生命的意义》一文时,充分地让孩子去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格言“奋斗来的生命是最美丽的”所含的深意。
除了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及更多的书籍,引导学生理解读书与不读书是不一样的生活,精神的富有者,生活的质量远高于物质的富裕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语文的工具性是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语文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会学生做人。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蒲松龄的《狼》,在分析课文中渗入:面对强敌,心存畏惧,一味迁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学会用智。外延到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怎样与狼一样狡猾恶毒的敌人打交道?把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由文中所写狼的狡猾而想到社会上一些人的用心之险恶。让孩子学会怎样认识社会及社会的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一开篇就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历经了磨难而后才有所作为。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我们可以补充学生感兴趣、熟知的人物事例。如:华特·迪士尼之所以能设计出风靡全球的卡通米老鼠形象,是因为他多年与老鼠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稍一提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列举了许多例子出来,并且很快出来了结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梅花香自苦寒来;认识生活的不易,苦难使人坚韧,有对手才能使自己更坚强。学会帮助,传递爱心。人是与人一起生活的,不是孤独的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只有心怀爱心,你关心别人,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相互帮助的道理。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它自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特点和很强的知识性。对于学生培养情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语文教学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深入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初中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年龄阶段,学生心理是多样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我们了解到,学生住校学习,有些学生因与同学、教师相处不好,内心不快而逃课、辍学。问题的出现是孩子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宝贝,受不得一点委屈,还不让人说,岂不知他们的脾气到了集体中很难被别人接受,很难与他人相融。
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出现:懒于打热水而用别人的被责骂;懒于打扫集体卫生或不讲究个人卫生被别人排挤;嫌别人这,讨厌别人那,看不惯这个人,看不惯那个人……其结果自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任何人,任何事的存在、出现,都是合理的。学会大度,学会忍让,学会关心他人,最关键是学会尊重人,手脚勤快,不怕吃亏,才能与同学愉快相处。
四、读书、写作提高孩子们的心理素养
读书使孩子走进一个博大的世界,提前完成人生的体验,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阅读。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作者用一生的经历和一生的感悟,用生命用鲜血写出来的,经过了时间的历练,蕴含着真正的思想,沉淀了深刻的价值,有着永恒的真、善、美。引导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经典名著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学生总会对作品的内容如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在感情上产生强度不一的反应,引起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作用下,学生可以从这些经典名著的作家身上或从作品的形象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健康的思想情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
写作是语文学习主要完成的任务。语文课中的写作训练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极好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最好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写作文,让学生把内心的不悦、内心的思考袒露出来,反映出学生情绪。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不良的认知态度,不良的心理加以指导与疏导。语文教学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演讲、讲故事比赛,让全员参加,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克服畏难、紧张、羞怯心理,挑战自我,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结语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还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是我们的教学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使每个孩子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健康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 林 娟)
[参考文献]
[1]李长青.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4).
[2]柴超.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5).
[3]严俊.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