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邪
心理学家霍妮曾提出:人的一生是一个努力克服虚弱感,并在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里安身立命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人设”中进行选择。
所谓人设,是一种带有戏剧感的人物设定。它限制了人物本身的某些特性,而让人物在限定的轨道内进行表演。
当下生活,人设泛滥。
在剧组拍戏,我有幸与某知名演员合作。夜里收工后,集体组织去吃夜宵,那位演员无论如何都不肯参与,事后她一一发信息向我们道歉,并解释不是自己不想去,而是不得已,因为经纪公司给她的人设是那种克制、自律的人,假如不慎被粉丝拍到自己的偶像深夜在外吃吃喝喝,容易人设崩塌。
这倒也能理解,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言行情绪,多数时候并不自由。
人设只供别人观看,本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面具戴久了,就像长在脸上,再也揭不下来。在面对自我时,依旧努力维持人设,恐怕实在是一种悲哀。
某些公司职员就是践行人设的惯犯,他们平日强抑自己心中的想法,坐在电脑前安分度日,不加入任何闲聊八卦小分队。在领导可能出现的场合,秒变活跃分子,做每一条老段子与坏包袱的忠实听众。假如开会,这些职员深谙“不能显得比领导更明智,不能抹杀年轻员工的好感,同时,要令自己时刻处于学习榜样的状态”。
这些职场人设,令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塞满了演技。
若在一个大众均有人设的场合,无人设,或人设错误,便会导致社交事故。
朋友家境较好,女儿才上一年级,便被爷爷奶奶强制送往各类才艺班,钢琴、书法、架子鼓,一丝不肯怠慢。但孩子很痛苦,毋庸置疑,朋友爱孩子,拒绝孩子被种种课余才艺淹没快乐的童年,因此被认定为不在乎孩子的成长,并不适合做一名优秀的母亲,即便那么富裕,依旧舍不得花点钱为孩子报个才艺班。所以,其他家长便不太愿意与这样“不求上进”的家长打交道。
看,好像怎么做父母,都有固定的人设。
反观自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比较广义的人设,也许我们并未在意,但一定存在。不过,有人时刻清晰人设与现实的差别,并能平衡人设与真实的比例。而有些人早已混淆了人设与真实,贪享人设带来的光环,却忽视了修炼自身,过度包装自己,最后人设崩塌,一败涂地。
看看朋友圈那些精心设计的人设。一些人在朋友圈里是精进务实的员工,是尽职尽责的父亲,是温柔幸福的母亲,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兄弟,是生活优质、不忘初心的自己。有些时候,一张修了无数次的图片,在获得满屏点赞时,仿佛听到了溢出屏幕的羡慕声,沉迷假象,自己都没办法拒绝朋友圈里完美的自己。
可现实呢?生活一片狼藉,挫败与苟且强抑于内心深处,精心打造的体面人设,在一间脏乱的出租屋内碎裂崩塌。
明知一切违心的人设,终有崩塌的那一天,他们虽然很分裂,但是依旧很享受。
作家毛姆讲,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好吧,你当然可以拥有人设,但别忘了你是谁。
摘自《知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