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以提升学生的素养发展,并明确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 。[1]显然,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重要内容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诉求,但实际操作尚缺乏具体实施意见和评价体系。本文尝试以“新中国老物件”活动为例,立足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特征,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主题性)、评价形式(过程性)等视角探析校本研学实践活动的评价路径与策略。
一、基于活动的评价理念,进一步拓展多维评价
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倡导“为学习而评价”、“评价即学习”的理念,认为评价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评价目的不是对学习结果的终极评判,而在于找到评价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这与教育部提出“建立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2]相一致。基于此,历史研学实践活动强调过程中多维评价的拓展,以评促学。
新中国老物件活动是本校历史组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而组织的研学实践活动。活动由老物件的征集、班级展示、学校展出和老物件故事演讲比赛、博物馆展览四个环节组成。四个活动环节涉及到四次评价,第一环节老物件的征集:学生与祖辈父辈忆家史,翻检出家中能体现新中国历史变迁的“老物件”,在此,老物件的评判者是学生个体及其家人。第二环节班级展示:学生作为老物件的守护人在课堂上讲述(演绎)“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班级同学以无记名投票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老物件”,在此,评判者是班级全体学生。第三环节展出由班级评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老物件”,并組织演讲比赛,用微信推送于家长和社会,在此,评判者是全校学生、全体家长和部分社会人士;[3]第四环节博物馆展览:在西湖博物馆举办“我眼中的70年—学军中学学生家藏老物件展”,与市民分享个体的家国记忆,在此,专业团队加入到评判者行列。
显而易见,活动的评价群体不断扩大,评价标准和方式多种多样,评价的目标并非聚焦学业水平考量,实践性研学活动的多维度评价呈现突出的拓展性特征。
1.评价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新中国老物件活动的评价者是本校师生、家长社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士,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明显减弱。不同阶段、不同人士做出不同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对活动的肯定、引导和反思,推动学生不断审视自身与评价之间的距离,多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特别是基于对活动自我认同、社会人士的参与,不仅增添了支持活动深化的社会力量,而且就评价效度、信度来说,社会的反馈和评价导向比教师、家人评价更为真实公正、更具客观指导意义。
2.评价标准开放化、个性化: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交互技术能提供即时、互动、便捷的多样化评价途径,除传统的学校师生自评、互评外,网络评议,媒体评论、专业评议的参与增强了评价广度、力度和深度。评价途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性,带来评判标准的开放、个性和多样,单向单一的趋同标准被打破。
如老物件活动中,学科教师从史料实证角度出发,对老物件做出界定:“家族相关的能体现新中国发展历程第一手史料”,而社会人士更关注老物件的价格价值,一枚发行于1894年且据说价值百万的传家银元引发热议。正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和社会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和开放,使研学实践活动实现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效应。不同层面的人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肯定老物件本身或老物件的故事,突破原来一对一被关注、被评议、被肯定的狭小覆盖面,有助于多方位、全视角地呈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推动研学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普及。
3.评价功能突出导向、激励作用:美国教育评价学者斯塔弗宾斯指出,“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研学实践活动评价弱化纸笔测试对学习结果简单的价值判断,强化对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认识自身和他人哪些做得好,哪些情感和态度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方法是适宜有效的,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怎样做能更加有利于改进后续活动等等。这种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暗含问题解决要求,可引领各层次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质量,起到了“以评价引领学习”的效果。
二、基于活动内容的主题性,突出价值观评价
与教材完整的体系性不同,历史研学活动的主题性鲜明。基于真实社会需要的研学活动主题常常直奔价值意义。如“新中国老物件”活动立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寄寓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培育的核心主题而开展的。参照“逆向设计”的理念,活动的效果评价突出家国情怀,或者说,评价是为了促进活动主题价值的升华与发展。
情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内心的体悟和认同,评价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有效发生和发展是难以具体量化的,价值评价方式有别于课堂教学的纸笔测试和问答形式,可采用观察外显的参与活动的态度、行动认同、感悟表达等方式。
1.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态度:外界对老物件意义的认同就是对家庭亲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的肯定,这牵动内心、饱含爱心的活动评价保持了学生持续参与活动的热情。阶段性的成果交流、展览和评比等不同角度、多元的评价方式,深入持续挖掘老物件意义,就是对活动主题价值的不断强化和强劲推进。
随活动分层进阶,学生从最初的“我家好像没有老物件”到博物馆展前“我家有好多这样的老物件,我多拿些来可以吗”“我家祖屋是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我真恨不得把祖屋拆过来”,对活动的态度从被组织参加到主动发掘参与,这是学生对活动的主题价值理解认同的一种行为表现。
2.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行为表达:老物件的意义和价值并非由价格价值所衡量,在于通过学生自我与他人、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交互共融,让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打动人心,勾起同情之理,让价值意义从物化走向内化,从表面走向深层。
老物件活动中,情感教育的预设对象是学生:第一环节老物件的择取过程,就是与长辈情感交流的过程,体现一种家族长辈——小辈间亲情交流和家族精神的正向传递。后三个环节,学生作为老物件的守护人,在展览、讲述老物件的故事时,传递一种家人对国家社会贡献的自豪感和个人对民族国家的一种责任感。学生在情感表达的行为中,不断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不知不觉内化认识,润物无声。
老物件活动教育范畴和价值效益超出预设,情感教育的圈子层层荡漾开去。社会反响强烈,其实是老物件故事从心底里触动了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普通中国家庭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对国家发展的回望的表达。
三、基于评价的过程性,突出描述的评价意义
研学实践活动的特色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强调学科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力重在未来生活和未来社会。与此相应,研学活动的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而非等级性的量化测定,侧重纵向的学生个体诊断、激励和发展,而非区分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过程性评价的描述具有以下特质:
1.过程性描述:研学实践活动重点不在于获得“是什么”的史实性知识(这在课堂中更容易获得),而在于拓展“应该是什么”的价值意义,表现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与同伴合作交流、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形成自己理解与观点等方面,[4]即通过观察描述行为的评价方式。
指向核心素养的老物件活动培育公民基本素养,活动更强调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而非量化的等级评比。给活动中每一件老物件颁发纪念证书,是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描述,一份真实记录学生活动过程的印记,一份肯定态度的鼓励性评价。
2.立体化描述:“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5]研学实践活动采用过程中的多次、多层面的立体化评价。新中国老物件活动多层面开展:班级层面的展示和故事交流、學校层面的展出和老物件故事演讲比赛、社会层面的博物馆展览活动,既能展示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素养,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实质是多角度、多元的立体化描述评价。
活动结束后,继续引导学生围绕感兴趣的问题理性思考,以论文参与“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等活动,延伸研学的时间和空间,深化研学的深度和厚度,以深度学习促素养,这又是一种评价的平台和尺度。
3.程度性描述:从学生的起点看学生的进步,从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其进步的程度,包括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发展程度。
老物件活动中,老物件纪 念证书的颁发就是对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程度的肯定;参与活动(参展和观展)的同学,以自愿原则撰写活动感受和体会就是努力程度的一种表现;有点意外的是有91.2%学生有话想说,更感动的是在老师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不少学生把活动告诉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同学,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去西湖博物馆参观老物件展,这就是发展程度的行为体现。
四、 评价的意义:一个案例的真实记录
随着活动进展和过程评价的跟进,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呈现了内心深处情感的细致变化。褚思齐同学带来的钟表修理箱有八十多个年头,简直是一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无字书,她的心路历程见证评价渐进的活动意义。
一开始听说“新中国老物件”活动,就觉得很有意思,和父母找了很多老物件,比如粮票、人民币等。后来外公听说这个活动,就拿出了他的钟表修理箱。以前我并不知道家里有这个“宝贝”,凭这个机会才了解到祖辈的奋斗史。第一次在校内展出时,大家的反应有些出乎意料——所有人脸上的惊奇、佩服和赞美。还有老师和同学们浓厚的兴趣,让我开始感觉到这份老物件真正蕴含的价值。我开始思索老物件背后的意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学科突然凝聚在一个很微观的物品上,家里一个小小的修理箱就能把一系列历史进程串联起来,这真的是一段非常奇妙的体验。它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也确实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我发现自己每次跟别人讲述老物件时内容都在变化,因为每一次讲都会有新的体悟。后来浙江卫视等新闻媒体采访、再到省长来访,我惊讶于老物件带来的强烈反响,也愈加认识到老物件的珍贵价值,愈加有了保护它、传承它的意识。当《人民日报》的镜头也对准了这个老物件,我感到了无比光荣和自豪。我记得那天我把采访之事告诉外公时,他的评价是“光宗耀祖”。老物件带给我的不是什么荣誉,而是一种成长,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我的家,热爱我的国。我第一次如此清楚地认识到,建国七十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七十年,是千千万万家庭艰苦奋斗、奔向小康的七十年。必须承认,是老物件,是这次活动教会了我一切!
从活动的实际过程来看,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学实践活动评价突破单一单向的甄别选拔的结果性评价,创设一种符合学科特色、本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描述性过程评价。基于主题研学,关注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所体现的发展关键能力同时,突出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认同。基于活动“实践性”,多维度评价学生,坚持评价即育人,坚持评价持续全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纵向发展,有效参与学生成长的轨迹,以评—教—学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7页。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2年12月27日。
[3]活动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浙江公共新闻频道、《都市快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新华网、凤凰网、搜狐、浙江24小时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4月9日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参观活动并予以高度肯定。
[4]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从何处入手?》,《中小学管理》2017年第12期。
[5]张大清主编:《素质教育观念精粹》(第四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