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东 芦垚
1978年,中国总人口不足10亿,平均每5个人中,不到1人生活在193个城市或者2173个建制镇中。2017年,全国人口增长至13.9亿,超过一半常年生活在全国的661个城市或者21116个建制镇中。
40年间,中国城市总量增加了468个,增长2.4倍,平均每年有1644万人、每分钟有约31人成为常住城市的新居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17年的58.52%。40年,中国完成了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变。
在数量庞大的城、镇中,一些主要城市对周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甚至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城市格局。而在过去40年间,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构成的中国城市格局,和中国城市的总体规模一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构成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丰富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赶超世界一线城市
2018年11月14日,由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世界城市名册2018》正式出炉。其中,深圳从2017年的Beta级升至Alpha-,首次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与旧金山、华盛顿等城市并列。
至此,在这个榜单中,舆论常常提及的国内四大一线城市,全部进入了世界一线城市行列。
回到40年前,那时中国还没有哪座城市拥有如此广泛的国际影响力。1978年,全国GDP为3679亿元,上海一城就占全国的7.4%,为272.81亿元。同一年,香港GDP为288.85亿元。而当时排位第二的北京,GDP还不到上海的一半,为108.84亿元。广州更是仅有43.09亿元。
40年后,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长为原来的2.5倍,上海增长为原来的2.2倍。在国内,这两座城市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在区域发展中起引擎作用。40年间,广州从一个市区仅有200多万人的城市,发展到常住人口达1450万人。深圳的变化最为巨大,这个原来只有30多万人的渔业县,已发展成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大城市,与广州共同成为引领珠三角发展的双子星。
四大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更是举世瞩目。如今,四大一线城市GDP均超过两万亿元,上海更是达到了3万亿元。上海2017年的GDP达30134亿元,北京的这一数值为28000亿元,均超过香港的23049亿元。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2017年GDP与香港的差距也仅为611亿元,达22438亿元。广州的GDP为21503亿元,以微弱的差距紧随其后。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领导人访问了新加坡、东京等城市。新加坡的城市治理水平和城市秩序、裕廊工业园区等给其留下深刻印象。裕廊工业园被认为是国内众多工业园建设的范本。根据1979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新加坡已完成初级工业化,被列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同样,东京的产业化水平和城市发展也让人震惊。当时,从飞机上俯瞰,夜幕下的日本列岛好像水晶宫一般灯火璀璨,而北京却只是沉寂的夜色。
如今,中国的一线城市已经发展成了可与东京、新加坡等世界一流城市同台竞技的对手。不仅北京、上海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新加坡,2017年广州也将新加坡甩在身后。
而且,中国的四大一线城市也越来越开放,与国际市场的连通度也已大大提高。比如,2017年,上海浦东机场实现货邮吞吐量连续十年全球排名第三,并夺得国际机场协会(ACI)全球旅客吞吐量4000万以上级最佳机场第二名。
珠三角长三角崛起
除了四大一线城市,如今构成中国城市第二方阵主力的,是其他几座GDP过万亿元的城市。
2006年,上海GDP首次超过1万亿元,达到10572亿元,成为中国内地第1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两年之后,北京紧随其后,成为“万亿俱乐部”的第二名成员。
2017年,GDP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4座: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无锡。
除了四个一线城市,舆论关注的二线城市乃至近年来热炒的新一线城市,基本都在其余的十座万亿元大城之列。
这十座城市,大多也是所在区域的中心城市,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州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这些城市对中国城市格局的影响,还直接体现于其在全国城市经济总量的占比上。
40年间,中国城市的变化不仅体现为绝对数量的增长(如今全国城市数量已经是原先的3.4倍),同时,中国的财富也越来越往头部城市靠拢。
1978年,全国GDP为3678.7亿元。GDP排名全国前20的城市的GDP总和为1090.5亿元,相当于全国的29.6%。
40年后,全国接近一半的财富都集中在前20强城市。2017年,全国GDP总量为82.7万亿元,GDP前20强的GDP之和为38.1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的46.1%。而仅14座万亿俱乐部城市的GDP之和就达到24.1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的29.1%,接近1978年的GDP前20强城市之和。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排名处于全国前20位,但GDP未达到万亿元门槛的城市的经济增长情况基本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万亿俱乐部”有很大概率在2018年再次增加新成员。
仅就2017年的状况来看,前20强的最后一名泉州市,GDP增长率为8.48%,在其之前的几座城市这一数据分别为,东莞8.1%,南通7.8%,郑州8.2%,佛山8.5%,宁波7.6%。当年,宁波和佛山距离万亿元俱乐部仅一步之遥,分别差154亿元和451亿元。而宁波和佛山之后的郑州,2017年GDP也达到了9130亿元。
这些潜在的万亿大城候选者,除郑州之外,其余五城均位于东南沿海。而这五座城市中,除了泉州,又都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
相较于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宁波,东莞、南通、佛山均是“资质平平”的地级市。而综观中国城市GDP前20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共占据11席,显示出其在国内绝对领先的城市化水平。
北方城市是最大变量
40年间,中国城市前20强排位几经变化。与40年前相比,有12座城市至今仍停留在这份榜单中,且基本占据了排名的前半段。他们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青岛、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南通。
榜单中新加入的8座城市分别为:深圳、长沙、无锡、宁波、佛山、郑州、东莞、泉州。从榜单中消失的8座城市分别是:沈阳、大连、哈尔滨、鞍山、大庆、唐山、长春、烟台。
对比两份前20强榜单,可以看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变化:中国城市已从北强南弱进入了南强北弱的时代。
1978年,中国城市前20强中,北方城市占据11席,南方城市占据9席。40年后,前20名中那11座北方城市,仍留在榜单里面的仅剩北京、天津和青岛,另外,增加了一位新面孔郑州。对比之下,40年后,南方不仅原有的9座城市无一落榜,还有另外7座城市进入前20名。至此,2017年,GDP排名前20的中国城市中,北方城市仅剩4席,而南方城市占据了16席。
南北格局变化中,北方城市在前20强占比的缩水,最大的变量是东北。
1978年的中国,东三省有六座城市上榜GDP前20强:沈阳、大连、哈尔滨、鞍山、大庆、长春。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前,如今的辽宁省土地上就曾有过5个直辖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旅大(现大连市)。1954年,辽东和辽西合并成现在的辽宁省之后,这5个直辖市方才改为辽宁省省辖市。东北城市的辉煌,仅从沈阳一座城市便可见一斑:在沈阳,有中国第一个机器制陶工厂,全国规模最大的变压器厂,全国第一家鼓风机制造厂。
不过,40年后,东北所有城市已经全部退出前20强。1978年排名前五强的沈阳,如今仅排第34位。1978年位列第13位的鞍山,40年后名次早已退出全国前100名,2017年的GDP比全国第100名的咸阳低700多亿元。
根据统计,2017年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是深圳,2至5名分别为广州、杭州、长沙、重庆,全部为南方城市。
与之形成对比的数据是,2016年,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员表示,过去十年间,东北流失人口数量超过100万。而东北的生育率长期垫底。根据《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华中南地区育龄人群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08个,西南区、华东区和华北区都在1.94—1.95个,而东北地区的生育意愿仅为1.76个。
大小协调,串珠成线
长三角珠三角的城镇化程度高,不止表现在少数城市的发达。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不仅有影响力辐射国际的一线城市,有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有实力雄厚民富城强的地级市,还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经济百强县,在浙江,还拥有不少颇为成熟的特色小镇,由此,构成了大小有别、错落有致、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
《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规模最大的城市带。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仅靠少数大都市的单兵突进,无法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化。而随着地区间经济协作关系的日益紧密,区别于早期单一地区的城市化,“集群”推进城市发展的城市群模式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若以城市群发展的视角来观察,东北地区的基础可谓良好。
事实上,东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比国内其他区域更早开始。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浙江的城镇化率在百分之十几,上世纪90年代末期方才超过20%,江苏的城镇化率略高,也在30%以下。但早在1990年,黑龙江的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了48%,辽宁和吉林在百分之四十左右,而当年的全国城镇化率仅为26%。
2016年,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介绍,哈长城市群定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北方开放重要门户、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绿色生态城市群。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区是西北。
在过去40年,西北城市在中国城市格局中的地位、整体影响力有所下降。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曾经在全国城市中的GDP排名20多位的兰州,如今只排到90多位。
2018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了西北地区城镇化路线的顶层设计。
这一城市群规划覆盖了陕西、山西、甘肃三省18座城市、687个建制镇。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一区域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发展相对偏弱,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72个,分布较为稀疏,分工协作不够紧密。
为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规划提出建立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以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的主轴线,以及三大城镇发展带,希望通过高速、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串联起主要的节点城市,并支撑起沿线中小城市的发展,由此串珠成线,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