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市化列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与其并列的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
一连串数字足以说明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7.9%,2017年,这一数据增长到58.52%。40年间,中国城市的数量增长到原来的3.4倍。
不过,相比于中国城市的规模之变,中国城市的格局变化,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在过去40年,中国城市在格局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由此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城市格局中,“塔尖”城市的崛起,直接反映了国家竞争力的变化。
40年间,中国已经拥有了多座全球一线城市。一份由国外研究机构发布的榜单显示,中国的四座一线城市均进入了世界一线城市之列。不仅是这份榜单,无论从经济实力、交通枢纽能力等指标,这四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都显而易见。
在“塔尖”城市崛起之外,中国城市第一、第二方阵阵容的变化,也颇为引人注目。
相对于东北城市的失色,长三角与珠三角大量新贵城市崛起,起伏之间构成了过去40年中国城市格局变化中最具反差感的画面。
从数据上反映出来的是,在中国城市GDP前20强中,40年前曾经占据6席的东三省城市悉数消失,其中5个席位都被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新晋选手取代。
更为系统性的变化是城市群的崛起。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仅靠少数大都市的单兵突进,无法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化。而随着地区间经济协作关系的日益紧密,区别于早期单一地区的城市化,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集群”推进城市发展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如果说一线城市的壮大是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然结果,那么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的系统性崛起,则更深刻地反映了城市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这一城市格局之变,当然是各地经济发展结果的直观呈现;但更深入地观察,相比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城市格局变革,这一次变革的意义可能都更为深刻,其影响也更为久远。
过去40年间中国城市格局的巨大变化,并非各地发展道路选择差异和机缘造成的偶然,而是改革开放的新逻辑下的必然。在这一逻辑下,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并顺应了城市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并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使得生产要素在国内完成了新的空间布局,进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提升。
可以说,城市格局之变,既是中国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的結果,亦是更好地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相比于过去40年中国城市建设的物质财富,这或许是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更大财富。(芦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