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冷漠的围观者,鲁迅少了一刀

2019-09-10 07:22:44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围观冷漠鲁迅

曾勋

11月12日下午,9岁男童棋棋的追思告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7天前,在距家不到 85 米的小区道路上,棋棋遇害,施暴者是一名精神病患者。85米,是案发地距棋棋家的距离。棋棋家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在这样一个时空距离下,棋棋竟遭遇不幸。整个事件大概持续了 20 多分钟,行凶者是被孩子的父亲制服的。当时很多人围观,“如果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孩子的父亲痛心地说。

冷漠的看客最近几年早已成为公共新闻的主角,在批评社会大众的潮流中,“平庸的恶”成为了他们的标签。实际上,看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对其深刻解剖的鲁迅,在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发现了看客人格。《药》里革命者夏瑜与群众脱节而造成许多民众围观革命者并吃他们的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好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样一种令人绝望的围观姿态,在他们眼中,“城头变幻大王旗”与自己无干,看与被看、杀与被杀、吃与被吃就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纽带。

鲁迅对“国民性”的介入就是“我”在文本中的出现。比如《孔乙己》《祥林嫂》《孤独者》中的“我”,都是异于“看客”和“庸众”的思考者,对“看客”与“被看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于是,好奇的看客鉴赏被看者的背后,有了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审视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形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在古代,除了自然灾害引起社会动乱和生存恐惧外,人们在社会危机中还必须适应灾难性的“人为灾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导致古代的百姓沦为虚无者,思维中形成“敌人意识”。 唯有“看”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这种旁观姿态预示着社会道德结构的崩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解体。

随着历史变迁,“看”的民俗事象也随之传承并发生相应的变异,鲁迅讽刺过的清朝盛行的“蕭寺清钟”“古池好水”“十景病”也是“看”的盛宴,看热闹、看戏的民族习俗逐渐由古代奢靡、游闲的娱乐特点演变为一种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变态猎奇癖。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财富的增加、思想的更新,都在清除封建残余的旧观念。

可是如今,为何还会出现冷漠路人围观受害者的场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纽约的一起案件或许能说明问题。

在半个小时内,38名皇后区令人尊敬的守法公民眼睁睁地看着凶手在丘园 3次追逐并刺杀同一个女子吉诺维西,最终导致她惨死刀下。《纽约时报》等媒体都在强调:目击者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对这种事情没有关心到想要被卷进去的地步。美国正在变成一个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国家。

两名心理学教授比伯·拉塔奈和约翰·达利仔细研究案情后,得出了另外的解释,当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都不大,每一个人的责任感都下降,“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也许有人已经这样做了。”

正如心理学的“房间里的大象”,一只大象在房间里,但每个人都装作看不见。倒在路上的这个人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喝醉睡着了?小区里面的孩子被打,是父亲在教训调皮的小孩吗?外人对介入的分寸拿捏,对现实的考量,都会影响事实的结果。那么,围观者都是不可原谅的冷漠无情的坏人吗?未必。

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怪现状,除了我们历史的、心理的后遗症,恐怕还是司法缺陷需要弥补。每次公共政策的制定,背后都肇始于社会人心的变化。看客并未消失,但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公民,也许惊魂未定,也许只是需要法律的捍卫。

猜你喜欢
围观冷漠鲁迅
突然之间
散文诗世界(2022年1期)2022-01-13 13:08:43
东霞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大学生(2017年9期)2017-09-08 07:32:32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画说世事
讲刊(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