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 开创山区 扶贫新路

2019-09-10 07:22易小燕
科学大观园 2019年1期
关键词:保国邢台太行山

易小燕

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革开放40年来,太行山在一点点变绿,山区的百姓在一步步脱贫致富。

35年扎根太行,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第一线。他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太行山上一片绿、群众致富一条路。

在邢台前南峪,村民把李保国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他的骨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是什么,让人们对李保国念念不忘?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他的同事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35年扎根太行山当“土教授”,他和爱人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在山里一待就是4年多;他自配炸药进行数千次开山爆破试验;他跑遍了太行山所有的县……

治山难,治大山里的贫困更难。35年来,李保国用科技之手把太行山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打造成“金山银山”。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

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多年来,李保国转战太行山区,技术推广面积1826万亩,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国知名品牌,带动省内外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

山里农民念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当地百姓没啥两样。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村里人想给他换件新衣服,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他传授技术无私无藏,有啥教啥,像农民。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山区百姓念李保国,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在生命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以身报国”。

◎ 撰文|袁伟华

◎ 来源|河北日报

猜你喜欢
保国邢台太行山
《太行山写生》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hether binding theory is adapted to the reflexive pronouns in Chinese and ziji‘self’in Chinese
在太行山上
爸爸去哪儿了
太行山历险记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