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秀仁
摘要: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充分考虑内容、学情、教师特点等诸多元素,关注的是融合,目标是使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既要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做起,从教师的备课切入,从教师上课的细节思考,又要从学生出发,洞察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确学生的思维层次,從是否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思维的发展、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考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创设生动、乐学的教学情境;应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应有效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应合理整合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元素,注重融合共进。
关键词: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运用的重要议题,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合理运用也被学校和教师所关注。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否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应用,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其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将二者有效融合,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很多资源都能为教育所用,如教育网络平台、教育论坛、电子书籍和期刊、网络数据库、各类音视频资源、各类学科教学网站等。
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优势体现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倡导“功在课前”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并引导教师做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备课时,教师要在互联网或校园资源库中查找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材料,如优秀的教学案例、典型试题等丰富自己的备课资源。之后,备课教师通过视频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课例,再与同学科组教师进行交流,形成最优的教学设计,并将符合班情、学情的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的应用”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分式方程的应用是一个难度比较大又比较枯燥的知识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起来也很吃力。笔者借助“龟免赛跑”这一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把从网上搜集的龟兔赛跑新编视频作为导课内容引入新课,同时借助白板的竞赛功能将班级学生分成“机灵队”(支持兔子一方)和“智者队”(支持乌龟一方),并巧妙地将课前预习内容改编为赛前热身——把工程问题(教材中的例1)改编为初赛内容、把行程问题(教材中的例2)改编为复赛内容,把训练习题改编为两队对抗内容。
教师利用生动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精心的备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得整节课的内容围绕龟兔赛跑的教学情境展开,既融入了情感,又丰富了内容,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呈现、丰富的情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化手段与学科的合理整合,使教师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生动、逼真的情境,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呈现学生课内见不到的、想不到的和无法完成的场景或过程,展示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领悟异域风情,观看课堂无法完成的实验,观察花开的过程,抽象图形动态过程的直观展示等。利用信息化手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发学生学习思考、激发学生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图像、音视频等媒介的作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刺激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怎样选材》时,我结合当今世界的形势,为学生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题目是《我眼中的世界》,要求学生关注世界的风云变幻,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如对世界安全、战争难民、领土完整等问题的看法。为此,教师可以将国际上的领土问题和难民安置问题等热点时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实况展播、图片资料等信息,引导学生观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等新闻栏目,同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形成共识,突破难点。
化学学科中的个别内容无法用实验操作加以展示。如在教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原子、离子等新生概念的本质还没有充分理解,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或者对几张图片的观察,学生不能够感知、想象或者抽象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原子核外电子的结构和分布特点直观地、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如同见到了真实物体,走进了原子核“内部”,多感观地认识、理解该知识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不仅透彻,而且印象深刻。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带来的灵活、便捷、超时空的优势为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使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得更加轻松,使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更加容易。
三、有效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可以把一体机作为一种展示平台,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创设网络应用语言情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将枯燥的知识点设计为会说话的、会动的形象的新型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语音室平台实现师与生或生与生的一对一的即时交流,可以利用校园网分享师生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可以利用家校微信群与学生或家长进行交流。新的途径和有效的手段能够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体现差异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学校都安装了“一体机”,为教学实践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又增添了方便实用的载体。如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旋转作图”教学环节时,需要学生作图,但由于图形网格太密太小,如何在全体学生面前呈现学生作图的结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难题。有了类似一体机、实物展台这样的先进设备,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作图用实物展台放大后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利用白板的手机拍照、手机同屏功能加以呈现,之后学生就可以对展示内容进行讨论评议。信息化手段的有效利用使课堂互动更加实效化,有效的课堂互动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微信不仅为人们的语言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师生的课后互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微信为学生布置作业,与家长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一对一指导……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也更有利于信息的交互与共享,能够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合理整合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要素,注重融合共进
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教学资源与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需要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教学诸要素的关系,力争使教学收益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但要避免对信息资源的滥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牢记把先进的信息手段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助手”,绝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不等于“每课必有”“多多益善”,关键在于既要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迅捷、直观、生动的特点,又要贴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便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时,要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和普通教具、实验操作、语言表达等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信息技术使用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自主探究、交流互动、板书、反思小结等的关系。
某位数学教师教学“一次函数”,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设计了一个竞赛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屏幕上分两列自上而下快速地闪现一组函数,由两名学生分别对应一列点击是一次函数的式子,目的是让学生对一次函数进行选择判断。竞赛开始后,两名学生在屏幕前操作,其他学生热情高涨,学生的参与意愿明显提升。两名学生点击结束后,教师对两名学生的选择结果进行点评,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函数,尤其是两名学生点击错误的式子,引导班级学生对其进行评议,分析这些式子是一次函数或者不是一次函数的原因和两名同学选择错误的可能因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本课最关键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信息技术的默契融合。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对于本次教学来说,有的放矢,效果明显。试想,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竞赛,而没有后续的比较与分析,这种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翻新上的教学,其结果必然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综上,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师必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学生,悉心获取学生的知识基础,细心感受学生的思维层次,巧妙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在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方面努力探索,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做起,从教师的培训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切入,再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融合。
参考文献:
[1]赵淑琴.由课堂评价到“机”“人”激励——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激励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8).
[2]王兴伟,包莹莹.以学习者为中心 探索智慧課堂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5).
[3]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裴莹.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9).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