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有这样一所小学,家长骑车将学生送到校门口的人行道上后,学生会自觉地按照校门前的标志线排队入校,井然有序;然而,与人行道相隔仅一米的非机动车道却混乱不堪,十分拥堵,原因是家长们为了方便而骑车逆行,显然,大部分家长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在这所学校门前,学校规则管理下的人行道与交通规则管理下的非机动车道相隔仅仅一米,学生与家长表现出的规则意识却完全不同。学校规则对学生有约束力,交通规则却对大部分家长没有约束力。家长固然有义务遵守交通规则,但学校也不应忽略相应的责任。
學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能按照教师要求做出改变;只要学校强调规则,学生便有规则意识。但在非机动车道上,家长带着学生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源于家长的潜意识,也源于学生的无意识。因为学校往往只对学生强调校内的规则与秩序,对于遵守校外的规则与秩序却没有要求,也没有对家长进行教育;就算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也很难将学校要求与具体的社会情境联系起来,并向家长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说“不”。
家长逆行这种司空见惯的事,会不知不觉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学校的规则仅在校园范围内适用,出了校门便不用再遵守规则;学生需要遵守规则,成年人则可以不遵守规则,规则应当让位于个人便利。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契机。
学校教育既要面向学生,也要面向家长,“家长学校”要在家长的教育上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学校能够从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对家长进行教育,提出要求,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家长今后在骑车送孩子时,会主动遵守交通规则,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很多学校经常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进行家校互动,以学生的文明行为作示范,提升家长遵守规则的意识;但这种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更应该真正落实到平时生活中。学校应该立足长远,从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将学校的教育再向外多延伸一米,延伸到校门之外的社会中,家校共育,使家长和学生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李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