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进军
“每到一处,扫雷部队前脚刚走,边民就会立刻
播下种子。所以说,我们责任重大、马虎不得啊!”
扫雷战士手拉手趟过雷区,村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
2018年11月18日,南部战区陆军党委表彰了一位扫雷战士:授予云南扫雷大队扫雷4队战士杜富国一等功一次。一个多月前,杜富国和战友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村进行扫雷作业。危急时刻,他挡开战友,自己却被一颗加重手榴弹炸伤致残,失去双眼、双手。
杜富国的英雄壮举传开后,人们纷纷为英勇的扫雷战士点赞。12月6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他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大家眼中的扫雷英雄杜富国》的文章,赞他“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
有人说,扫雷官兵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使的是“绣花针”,拔的是“虎口牙”。也有人说,扫雷官兵是“刀尖上的舞者”。大家都说,和平年代,他们是离死神最近的人。他们直面生死考验,不畏艰难困苦,常年奋战在死亡地带。他们,让数十年的雷患得以消除,边民生命安全得以保障,田地得以耕作……
让“死亡地带”变成“和平之地”
杜富国现年28岁,是贵州省湄潭县人,2010年参军入伍。2015年,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开始。这年6月,杜富国主动申请从原单位调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3年来,在中越边境云南段,从八里河东山到天保口岸再到老山周围,他们在当年战火最为激烈的地方每天机械性地重复一样的动作——探雷、拆除、移走爆炸物。整个过程,风险无处不在。
加入扫雷部队后,杜富国将自己的微信命名为“雷神”,QQ昵称改为“征服死亡地带”。许多扫雷官兵们经常戏谑地自称为“雷神”。据统计,3年多来,杜富国进出雷场1000多次,累计作业300多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吨以上,在14个雷场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多颗,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和战友进行扫雷作业的坝子村位于老山主峰西侧,是当年战争双方反复争夺的阵地,留下了大量地雷和未爆炸的炮弹等爆炸物。30多年来,这些爆炸物一直威胁着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地百姓以及家畜被炸死炸伤的事情时有发生。
为此,中国在中越边境先后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扫雷行动,坝子雷场是第三次大规模扫雷任务开始后云南省最后一片需人工搜排的雷场。
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战友艾岩两人一组,在雷区进行人工搜排。他们沿着被爆破筒炸得虚松的山坡从下往上搜排,他们的身旁倒着一棵一人合抱粗的水冬瓜树。山顶上是一片计划永久封围的雷区,竹林里立着一块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下午2时多,在靠近坡顶的位置,两人在搜排时发现了一个露出部分弹体的爆炸物,初步判断为一颗加重手榴弹。
这是老山雷场常见的一种爆炸物,密集杀伤半径7至9米。“发现一颗67式加重手榴弹。”“检查一下有无诡计装置。”艾岩记得,杜富国例行向分队长报告,接到上级指令后他说:“艾岩,你后退,由我来处理。”
两人虽是同年兵,但艾岩到扫雷队晚了一年,杜富国手把手教他扫雷技能。他们是搭档,遇到复杂情况,身为组长的杜富国总是习惯性地说“你后退,让我来”“离我远一点儿”。
那天,按照作业规程,正当杜富国轻轻剥开伪装层的时候,突然发生了爆炸。杜富国脱离危险以后回忆说,爆炸发生那一两秒,“我感觉艾岩没有走多远,那个时候还是清醒的,我就下意识地往艾岩的方向侧过去了”。
爆炸发生在14时39分,艾岩那时转身刚刚走出三四步,就听到一声巨响,一股热浪冲过来,身后火光冲天,他的脸颊被飞溅的沙石打出了血。回过头就发现杜富国仰面倒在地上,胸前的迷彩防护服被炸成棉絮状,头盔掉了,面部血淋淋的。相距仅两米,他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
“他救了我一命。没有他挡一下,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艾岩心情沉重地说。
扫雷场上,人们对声音非常敏感。杜富国遇险时,扫雷4队队长李华健在四五十米外,听到爆炸声,他立即通过对讲机下令“停止作业,退出通道”,然后一路跑过来,就看到一名战士仰面倒在地上,手没了,脸上黑黢黢的,眼睛血肉模糊,他竟一下子没认出是谁。
“医生!医生!担架!担架!”很多人都听到了李华健焦急的呼喊。
扫雷作业时,按照操作规程,救护车就一直在雷场边待命。几名战士和军医迅速赶过来,他们除去杜富国的防护服,找来背爆破筒的安全绳将他的大臂捆扎起来止血,“只用几分钟就抬到了救护车上”。
“富国,富国,挺住!挺住!”一段晃动不止的短视频记录下了当时的紧张情形。李华健迅速打电话通知猛硐乡卫生院派出医生和救护车接应,给大队首长报告情况后,又通知在麻栗坡县城的战士赶快去县医院,準备好手术室。
“扫雷第一天就知道可能会有伤亡,但到了自己身边的战友时,还是难以接受。”李华健难过地说。
扫雷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军事任务之一。在雷患严重的边境地区,学生们见了军车都会停下脚步站在路边敬礼,扫雷官兵也会庄重地回礼。扫雷4队所在的猛硐乡,从战后到2016年扫雷部队进驻,全乡被炸死炸伤的群众有1000多人。
扫雷作业被定性为“作战行动”,每次上雷场都是在和死神较量,杜富国和战友们不敢有一丝大意。杜富国被战友们称为“雷场小马达”。在扫雷4队的临时营区,简陋的营房门前整齐摆放着两排防雷靴,大家都知道,第一排第二双那两只泥巴最多、后脚跟磨破了洞的就是杜富国的,因为他执行任务最多。
边境雷场高温潮湿,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不到5分钟就一身汗,时间长了防护服被汗水浸泡得又酸又臭。2017年底,老兵退伍多出一套防护服,班长许猛将它分给了杜富国,这样就可以有一套防护服换洗。“他扫雷技术最好,干活最多,给他全班都服气。”许猛说。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醒来,杜富国首先问的是“艾岩怎么样了”。意识清醒后,他总是不停活动手臂,还跟战友说,“能不能不给我截肢,你们给我多送点儿肉、牛奶,早点儿长好肉,好早一点回到雷场作业。”得知失去了双手以后,他又问,能不能给他装“智能手”,“这样我就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大伙多做一点儿事”。
得知杜富国受伤的消息,猛硐瑶族乡的群众自发推选代表,带上土鸡蛋、芭蕉,冒着瓢泼大雨,颠簸了7个小时到医院来看他。猛硐的乡亲们说:“子弟兵是我们的保护神,扫雷官兵的恩情我们永不忘!”
11月16日下午,就在杜富国负伤的坝子雷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用手拉手徒步检验的方式,把最后一块已扫雷场移交给当地百姓。“死亡地带”终于变成了一块和平之地。这片雷场的移交,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结束。开始于2015年的中越边境第三次大规模扫雷,共有雷场113块,总面积81.7平方公里。3年扫雷,通过人工搜排的方式,彻底扫除57.6平方公里,24.1平方公里被永久封围。结束了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積扫雷作战行动后,杜富国的战友们将前往中越边境广西段继续扫雷。
杜富国负伤的地方,还能找到黑色的防护服碎片。周围被爆破筒炸黑的土地上,到处是裸露的竹根,但这里已经没有危险的地雷,更远的地方,已经栽上了绿油油的杉树苗。杜富国和战友们洒下鲜血、汗水的土地上,会栽上成片的茶树、草果、水杉,用不了多久就将满眼翠绿,一片生机勃勃。
血性教育锻造血性扫雷勇士
“小旗子·探雷针·TNT”,是云南扫雷部队首次大扫雷初期的“主战装备”,按西方媒体的话说是“与二战时的装备差不多”,但扫雷官兵的血性,却让他们刮目相看。
“拿出中国军人的血性,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在雷场的第一堂教育课的“内容提要”文案里写道。
血性教育锻造血性扫雷勇士。如今已是国际知名地雷专家的陈代荣记不清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当年,工程兵学院地爆专业毕业的他每一次上雷场,总是走在最前面;每次作业时,第一颗雷总是由他来排;每次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都由他进行现场处理。战友们在雷场上听到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看我的”“让我来”。他扔出冒烟的延期引信、抓住下滚的手雷、差两厘米就踏上地雷……部队领导算过一笔账:从第一次参加大扫雷至今,陈代荣先后百余次排除重大险情,亲手排除的2100多颗地雷,大多是危险性大的“险情雷”“诡计雷”。
“环境越艰险越需要理智,越需要给血性注入智慧!”为此,部队党委组织开展了“争当什么样的扫雷英雄”的教育,课堂就设在雷场。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树立“血性+智慧”的英雄观。方法是解剖典型事例,析事明理,将这种“血性中的智慧”理念植根于官兵心中。
程俊辉,就是从这块精神“沃土”上成长起来的英雄。程俊辉,重庆长寿人,1994年5月16日出生,2012年12月入伍,2014年8月入党。2016年6月4日下午,程俊辉进行扫雷作业时,不幸壮烈牺牲。云南省军区批准他为烈士,追记二等功。
“总是勇于‘亮剑’,在困难面前硬得起来。”队长蒋俊峰这样评价程俊辉。他说,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一定与这片土地积淀起的厚实的英雄文化密切相关,英雄行为已成为程俊辉的一种行为自觉。程俊辉在“死亡谷”展开扫雷作业时,下士李书明用扫雷耙清理爆沟,刨出一颗木柄已经高度腐烂的手榴弹。当时,拉火管的一头缠在耙齿上,弹体已经掉落在了地上,“刺刺”地冒着白烟。“卧倒!”危急时刻,程俊辉一把将李书明扑倒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为他筑起了一道生死防线。
“一转眼又到了5月底,不得不说时间过得好快。我这两天一直都在搜排组,在两天的时间里就发现了差不多20多种地雷爆炸物,昨天排了一颗未爆炸的手榴弹。”这是2016年5月23日程俊辉最后一次日记中的一段话。12天后,程俊辉穿着14公斤重的防护装具、扛着探雷器、背着作业包,主动爬上芭蕉塘火石坪山雷场陡坡搜排地雷。可战友们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一去竟成永别。
“探雷针与地雷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3、2、1,起爆!”2017年11月27日上午,广西凭祥,随着南部战区陆军参谋长韩鹏少将一声令下,爆炸声顿时响彻云霄,山林中硝烟滚滚。这“轰隆隆”的爆炸声,标志着中越边境广西段新一轮大规模扫雷行动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上,并排坐着的邹锐和程昭善表情凝重。两人分别是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的旅长和政委。他们心里明白,广西边境这8个县市区17个边境乡镇的53处雷场,是历次大扫雷后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于东西两线近百名年轻的扫雷队员来说,是一次残酷的考验。
王京递交转业报告第三天,就听说旅里要重组扫雷队,参加广西边境最后一轮大扫雷。这让他又兴奋,又迷茫。兴奋的是:机会来了。他大学学的是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专业。毕业多年,从排长干到连长,还从未进雷区参加过“实战”。迷茫的是:还有不到一个月,他就要回西安办婚礼了。与相恋3年的女友领证都一年了,因边防执勤任务重,他不得不3次推迟婚期。这几年,正好赶上军队调整改革,旅里转业名额多,他便盘算着转业回家。一来好好补偿妻子,二来好好陪伴父母。这一次,婚礼日子都定好了,请柬也发出去了,可不能再放妻子的“鸽子”了。但若参加扫雷,时间会不会有冲突?
思来想去,他还是给妻子发去了信息,情真意切地讲明了自己的想法。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旅政委程昭善说:“政委,我想推迟转业,参加扫雷。待扫雷结束,我再走!”“这次扫雷行动,从全旅抽90个人,报名的很多。你回去等消息吧!”临走时,王京还专门去干部科要走了他的转业报告。一周后,王京被任命为东线扫雷队队长,带领40多人担负广西东兴市、防城区、宁明县、凭祥市4个县区市遗留雷场的扫雷任务。
王京心里清楚,雷场勘察是每个雷区扫雷作业的开始,也是最危险的环节之一。他总是走在最前面,当开路先锋。哪里危险,哪里就有王京的身影。一天,在019号雷场实施连续爆破时,原本铺设连接了37节炸药。但在听到第13响时,爆炸声戛然而止。王京立刻意识到:出现断爆了!他顿时感觉头发都立了起来,这可是极少出现的情况。此时前去检查线路,随时会有意外发生。
“给我防爆服,我去看看!”15分钟后,他带上爆破组班长王华宝前往爆破区排险。20分钟后,汗流浃背的两个人回来了。经查,因一枚雷管失效导致断爆。在王华宝配合下,王京小心翼翼地取下旧雷管,换上新雷管。随着一声令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再次响彻山间。如释重负的王京说:“我感觉这是世界上最悦耳的声音!”官兵们说:“王队在,我们心里很踏实!”
扫雷任务还是与婚礼冲突了,王京不得不说服家人,推迟了婚期。直到2018年2月赶上扫雷队大休整,他才脱下防爆服,换上西装,匆匆从雷场赶往车站,踏上回乡完婚的列车。他怀揣一块亲自排出的弹片,想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新娘。临走前,他还对战友们说:“这颗弹片,就是我们婚姻的见证。我相信,你们的嫂子,一定会理解和支持我的。”
南疆雷阵,蜿蜒在漫长的中越边境线上。走在山林间,刻有“雷区”、画有骷髅的石碑随处可见。邢志明第一次登上法卡山那年,才19岁。望着战争留下的一处处创伤,他仿佛置身于那场惨烈的战斗。他心想:“我什么時候能参与大扫雷,祛除祖国母亲肌体上的这块‘顽疾’,还边民一片安宁的净土。”
“探雷,必须胆大心细!探雷针与地雷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人说我们是‘在刀尖上跳芭蕾’,也有人说我们在与死神握手。但我觉得,探雷针一针针探遍雷场,更像在大地上绣一幅十字绣。一个细节被忽略,轻则伤残,重则‘光荣’。”邢志明深有感触地说。
022号雷场,山高林密、怪石嶙峋,蚊蝇肆虐、毒蛇横行。周边铺设的地雷分布密集、种类繁多,有压发、绊发、定向、诡雷等十余种。近似垂直的峭壁上,邢志明带领搜排组的战友们,穿上搜爆服,手持控雷器,腰系安全绳,“蜘蛛人”般四处“游荡”,细心搜排。伴随着探雷器“嘀嘀嘀”的刺耳报警声,他们反复扫描确认,再抽出探雷针,向土里轻轻捅扎,仔细探测地雷的位置、大小、类型,然后插上小红旗标识……就在那片雷场,他们共排出各种地雷52颗。
有一次,在026号雷场,搜排组战士董柏宏用探雷器探出一颗地雷。他用探雷针插入深土探测,却怎么也测不出地雷的形状和深度,急得满身冒汗。邢志明得知情况,马上赶来,趴在地上,用探雷针小心刺探,他预感到这是一颗“怪”雷。烈日炙烤下,汗水似蚯蚓蠕动般,从他的额头爬入双眼、滑过脸庞,滴落进潮湿的土壤里。邢志明不敢眨眼,更不敢擦拭,犹如微雕一件工艺品般小心翼翼。旁边的助手,大气都不敢喘,气氛十分凝重。
20分钟后,这颗“怪”雷被排了出来,它锈迹斑斑酷似拉杆箱的轮子。邢志明把它放在手心,反复端详,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雷,感觉很陌生。这雷叫啥名、哪国造、杀伤力多大?大家一无所知。指挥长黄泰峰现场拍了张照片,发给西安边海防学院一位工兵专业的教授。几分钟后,此雷相关链接发来:M-44防步兵地雷,体积小,杀伤力大……在场的人,顿感一阵后怕。
第一次走进卡凤村时,裴建明哭了。
卡凤村,是当地有名的“寡妇村”。村口,几个村民围在一起闲聊,他们中有的断了腿,有的没了脚,有的失去了双眼。一个中年男人靠着土墙,拄着拐杖,看上去一脸沧桑,眼神有些呆滞,右腿空空的裤管随风飘荡。
这是“雷魔”给边民留下的血泪印记,裴建明的心顿时像被针扎一样刺痛。得知他是扫雷队的指挥长,这个男人泪流满面地说:“谢谢你们啦,你们都是大英雄啊。我们全村人,都被这鬼东西给炸怕了呀!”
裴建明深知:彻底,永久,这4个字是本轮大扫雷的主旨。这群新时代的扫雷队员,个个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绝不遗留一颗地雷在这片土地上,当好南疆雷患的“终结者”,彻底消除中越边境的雷患。
为提升扫雷效率和质量,避免对当地百姓的建筑造成损失,他们将高科技运用到扫雷作业中。爆破作业,以前采用捆绑直列装药的方式,效率低,破坏性大。现在采用扫雷爆破筒,采取连续爆破方式,作业过程快捷、高效,破坏性小。在侦察爆破效果时,还首次使用了无人机。扫雷使用的GTL511型新式探雷器,探测深度为50厘米,连深土里一根小铁丝,都甭想逃过它的“眼睛”。
在广西靖西市岳圩镇下勇村附近的一座高山上,裴建明带领西线扫雷队官兵,持续奋战了15天,一直排到半山腰,按地雷分布资料显示已经完成任务。撤离的前一天,他透过望远镜,反复端详山体、观察地形,总感觉有点儿不放心。他最终决定:再向山上延伸10米!3天后,他们在峭壁的山涧里,又排出2颗地雷。
“每到一处,扫雷部队前脚刚走,边民就会立刻播下种子。所以说,我们责任重大、马虎不得啊!”裴建明常常嘱咐官兵。雷场有一句特别浪漫的流行语,他常挂嘴边:“牵起你的小手,趟过这片我们刚刚亲吻过的土地。”
049号雷场移交那天,下勇村来了50多名村民。眼看官兵们又要手牵手趟雷区,村支书孙成欢拦在队伍前面,拉住裴建明的手,说啥也不让趟。他眼含热泪恳求道:“别趟了,别趟了,我们相信你们!你们这些战士,都像我儿子一般大呀,我们哪忍心啊!”“乡亲们,我们扫过的雷区,连自己都不敢走,又怎敢让你们进去播种?这是惯例,不以这种方式走一遍,就意味着我们的任务没完成!”
“我们集结在巍巍南疆,战斗在丛林深谷山冈。为了孩童自由奔放,为了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是光荣的扫雷兵,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我们是地雷的克星,智勇双全本领高强。嘿!我们是光荣的扫雷兵,强军目标锁定在雷场。为人民造福义无反顾,为军旗增辉无上荣光。我们集结在巍巍南疆,战斗在丛林深谷山冈。为了边疆和平安宁,为了祖国繁荣富强。我们是英勇的扫雷兵,成竹在胸雷池敢闯。我们是地雷的天敌,生来就为降伏雷场。嘿!我们是英雄的扫雷兵,‘老山精神’代代传扬。为人民造福义无反顾,为祖国除障红心向党。”队员们高唱着《扫雷战士之歌》,手拉手趟过雷区。村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掌声、欢呼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