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纪录的沉船打捞

2019-09-10 07:22国旻
奇妙博物馆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水晶宫考古学家沉船

国旻

“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那它究竟有多大呢?“南海Ⅰ号”长41.8米,宽11米,高4米,载重近425吨,相当于能载30头成年大象。水下考古远比陆地考古要难,考古专家不仅要小心操作,避免给沉船上的文物带来破坏,还要克服水对人体的限制,打捞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出水透气。那如此巨大的“南海Ⅰ号”及众多水下文物是如何被打捞上来的呢? 考古学家们采用了整体打捞的方案,这在世界考古史上可是第一次呢!

考古学家们首先把散落在沉船周边100平方米范围内的文物发掘出来,然后使用精密的水下定位仪器,准确定位沉船的具体位置,测量出深陷于淤泥中的沉船的长、宽、高,依照此数据量身定做了一个“集装箱”。

这一环节的测量数据必须极为精确,否则“集装箱”在下沉过程中会把沉船砸坏。

考古学家先在海底打好“定位桩”,然后把“集装箱”沉入海底后套在“定位桩”上。由于海底作业的时间较长,海上天气变幻莫测,如果不打“定位桩”,“集装箱”移动很可能会伤到沉船。

有了承装物, 就得想法子让它下沉并把沉船装进去。考古学家们采用了“静压法”,即用水泥块将“集装箱”缓缓压入淤泥,把“南海Ⅰ号”整个罩住。

想要将沉船打捞起来,“集装箱” 没有底可不行。考古学家们将“集装箱”周围800平方米区域内的泥沙挖空,目的是为了给“集装箱”加底,保证“集装箱”能够完整地罩住并拖起船体。

考古学家们从“集装箱”两侧穿引了36根方形的钢梁,这些“底托梁”像一个巨大的笼子底部,它们作为整个“集装箱”的底托把“南海Ⅰ号”及周身的淤泥整体密封笼罩。

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只待拖出“集装箱”了!为了防止出水时压力变化对古沉船造成损伤,考古学家们在用钢丝绳起吊“集装箱”的同时,还特别启用了“全潜驳”(类似于潜水艇)。先让“全潜驳”潜入“集装箱”底部,然后将“集装箱”慢慢顶出水面,确保沉船万无一失。

打捞出“南海Ⅰ号”要怎样存放呢? 政府专门建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其中的“水晶宫”专门用于“南海I 号”的存放和研究。

“全潜驳”将“南海Ⅰ号”顶出水面,慢慢航行到位于岸边专门开凿的渠道,这条渠道是专供“全潜驳”托运“南海Ⅰ号”至“水晶宫”的。工作人员在岸边铺设了气囊,将“集装箱”拖拉至“水晶宫”内,最后在“水晶宫”内还要添入海水。

“水晶宫”就像一个巨型玻璃缸,是一个充满海水的密闭式的玻璃墙展厅。里面的水质、温度等物理条件都与“南海Ⅰ号”原来在海底时一模一样。如今,游客在博物馆里可以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环绕参观“南海Ⅰ号”。大家如果有机会,不妨去感受一下“南海Ⅰ号”所带来的震撼吧!

猜你喜欢
水晶宫考古学家沉船
生活在“水晶宫”里的水蛛
考古学家
考古需要的“神器”
海底沉船
考古学家的儿子
考古学家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
世界著名沉船事件之四——卑斯麦舰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