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玮璐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獬豸(xiè zhì)吗?这两个字虽然生僻,但是根据字的偏旁来看,应该是一种动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它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吗?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陕西古代文明”展厅,我们就会看到这件北魏时期(386—534)的动物陶塑艺术品。它的身躯不大,形状像牛,头顶有一只角,背部长着羽翼,尾部有个圆孔,原本可能插有陶制或木制的尾巴。它整体姿态低头含胸,目光向下,前腿直立,后腿稍微弯曲,好似所有力量都集中到了头上的长角,一副屏息俯冲的临战姿态。
当然啦,你肯定是没有见过真实的獬豸的,因为它只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它形似麒麟,大的像牛,小的像羊,全身长满了浓密黝黑的毛,有着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因为头上长了一只尖尖的角,所以也有人叫它独角兽。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獬豸是一种上古神兽, 有着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凡是世间有人不遵纪守法,胡作非为,它都会明察秋毫,把他触倒,然后吃进肚子里,为民除害。所以,獬豸向来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中有着“正大光明”“廉明公正”的独特内涵。
这件陶塑獬豸诞生于北魏时期。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北方政权,也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王朝。此时的中国极为动荡,朝代更迭频繁,战争频发,人们内心渴望和平、公正,当现实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只能将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中。“出生”在这个时代的陶塑獬豸,其来历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专家推断这应该是一件随葬品,担负着守护墓主人灵魂和墓室安全的职责。
史前社会的人相信冥冥之中有主宰一切的神灵存在。他们相信神灵掌握着自然界的所有变化,控制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命运和行为,神灵洞悉一切,能辨別一切善恶真伪。所以当部族群体中发生争执的时候,先民们便会求助神灵,让神灵做出判决。这种所谓的“审判”,种类和方式不胜枚举、千奇百怪,寄希望于神兽审判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历史上, 出现过无数神兽的形象, 獬豸无疑是人们心中理想的法官。相传在春秋时期,楚文王曾获得一头獬豸, 按照它的样子制成冠戴于头上, 于是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到了秦代,执法御史也戴这种冠。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制度,司法官员也戴獬豸冠。东汉时期,獬豸图成为衙门中不可缺少的饰品,獬豸冠被称作法冠,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到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身着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古往今来,所有的司法官员都被教育要向獬豸学习,以獬豸为榜样,以求获得獬豸的智慧与美德,慧眼识奸,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可见,獬豸的形象早已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守护着华夏儿女的秩序与安宁、守护着法律的公正与严明。
说起獬豸与“法”的紧密联系,还可以从古代汉字中“法”字的结构找到线索。异体的“法”字写作“ ”(fǎ),这个字由左边的“氵”和右边上半部分“(zhì)”和下半部分“去”组成。其中“ ”就是獬豸。“ ”字的意思就是法律公平如水,用獬豸将犯罪分子去除。由此,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便显而易见了。从异体的“ ”到正体的“法”,“ ”虽然已经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獬豸见证过乱世重典,用独角对犯法者进行“审判”;经历过歌舞升平,用独角守护法律的公正。獬豸是历代的法兽,朝廷衙门里有它,代表明辨善恶,正气凛然;民间屋顶上有它,代表祛恶辟邪,勇猛公正;官员衣服上有它,代表正大光明,刚正不阿。
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中的这只獬豸,低头蓄势待发,好像正准备挺身而出,惩恶扬善,维护法制,永保人民的安宁。而獬豸所代表的法治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法律变得更加完善和健全,更加公平公正,但獬豸依然是法律公正的象征。直到今天,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大厅内还有獬豸的浮雕存在,坚守着法律的公正。
獬豸形象的存在, 也为弘扬中国优秀的法治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拉近了法律与普通人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