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国
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实验没少做,教师相关知识点没漏讲,但最后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学生好像没有学到多少。如何改变现状呢?这需要教师重新理清教学思路,回到起点再思考:应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同时,也要清楚学生应该“怎么学”“他们真的学会了吗?”我们只有在双管齐下、目标统领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学习、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制定教学目标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它将顺利带领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地,这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方向。如何来制定这个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努力从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寻找相应的支撑体系;需要根据这门学科的特性中找到符合学生学习的形式及方法;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已知信息,又要明确学生间能力、基础的差异等,只有这样,学习目标才能更合理、科学。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研究《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课中“里面是怎么连接的”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梯度的目标:一是怎样才能做到检测不重复、不遗漏;二是利用实验数据推测接线盒内部连接情况。之所以设计以上两个目标,是因为本课是电单元的最后一课,是简单电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学生通过前面6课的研究,已经拥有以下这些知识点:简单电路、电路检测器、导体与绝缘体等。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不存在困难,但是,通过检测数据推断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是有困难的。
有了相对合理、精准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会有的放矢,知道从何开始,接下来应该安排什么活动;知道哪个环节会是学生在学习目标上有困难,需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
设计评价任务
课堂学习是学生知识、技能等掌握并不断提升的地方,他们的学习是否达到目标所期待的变化,需要我们实时去评价、判断并思考接下来应该如何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此处的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具体落实的达成度的判断,也是不断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把标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通过设计阶段评价任务来实现。
“里面是怎么连接的”这一环节,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主要涉及到学生难以一下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散到组合的思维跳级。笔者设计两个阶段活动:
活动一:观察并检测接线盒1。一是观察接线盒1,了解接线头与对应的数字;二是打开接线盒1,观察1号和3号接线头,知道两个接线点是用导线连接的;三是盖上接线盒1,讨论:如何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连接情况;四是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验证结果。
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因为在前面几课已经涉及,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时的相关注意事项,提示学生检测时什么情况是通路,什么情况是断路就行。另外,怎样才能做到检测不重复、不遗漏,这个知识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涉及(数线段、数角),教师只需把这个知识点做简单迁移就行。整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明白盒子外面和内部的关系,为后面的检测活动做铺垫。
活动二:检测并推测接线盒2内的连接情况。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怎样处理好直观信息(检测数据)到抽象推断呢?笔者主要安排了“一检二画三论四看”四个环节:一是按顺序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二是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三是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充分讨论,最终认识到根据推测得到的结论,即使推测的依据是充分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确定的。四是最后打开接线盒,揭晓谜底,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为学生能顺利学懂、学会,教师将这部分教学分成两个教学环节,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最终达成目标,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捕捉评价信息
在一致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思考目标统领下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围绕课堂生发的评价信息点,以此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了解学生懂不懂、会不会,为下面的教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
例如,当学生完成对接线盒2的检测,并对接线盒2内部连接情况推测后发现,结果也不一定是确定的。这时,我们就需要抓住这个非常重要的评价信息,组织学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缜密推断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已经学懂了、学会了。当然,这个过程还让他们知道根据推断得出的结论,即使推测的依据是充分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确定的。教师接下来也知道安排什么活动了。如探究小灯泡的两种连接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组装两种不同电路,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发现串联与并联的本质。当学生利用电子百拼的材料进行并联和串联的实验,或分享灯亮的快乐,或交流成功的经验,或感受发现的真谛,教室里弥漫着学习的存在感,效果很好。
这种逆向思考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维,它让教师时刻关注教学目标,并落实在课堂教学设计任务中;时刻关注评价信息,让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目标落实的达成程度,确保课堂的真实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