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莹
宋镇豪 摄影 马悦
作为当代中国甲骨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镇豪从20世纪60年代接触甲骨文。半个世纪的光阴中,他亲身经历并推动了甲骨文研究从手段到领域的更新迭代,以及構筑于于甲骨学之上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对话。
在宋镇豪看来,甲骨文不仅仅是汉字的鼻祖,也传承着中国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信仰的由来、中国文化形成的缘起。“比如,甲骨文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强调家族本位、向心力等信仰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宋镇豪说,研究甲骨文不仅要懂古文字学,还要懂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乃至现代科技等,才能真正领悟甲骨文的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深入探索。目前,除中国外,世界上共有14个国家存有中国甲骨。随着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学者关注于甲骨文研究。
“国外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甲骨文研究,其不囿于文字构造的研究思路和宽阔视野值得中国学者学习、借鉴。”宋镇豪说,实际上中国研究甲骨文对解读西方古典文字也有颇多启示,如甲骨文研究中运用的传统拆字法在两河流域苏美尔楔形文字研究中的应用等,推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研究。“可以说,甲骨文大大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宋镇豪编纂了《甲骨文合集三编》《甲骨文献集成》等书籍,著录甲骨两万多片。 摄影 马悦
甲骨文的发现,汉语言学的原初形态和汉语语法的早期特点变得可以精细釐析。因此,要快速了解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从甲骨文开始学汉字是一个不错的途径。“甲骨文写出来不用教,他自己就能看出几分意思来,再学习现在的汉字时就容易多了。另外,甲骨文可以用毛笔书写,就像画画一样,更容易引起外国人的兴趣。这在很多国际汉语教育课堂上已经得到了实践证明。”宋镇豪说。
宋镇豪进行甲骨研究时做的笔记及使用的工具。与甲骨文结缘半个多世纪,看似枯燥的研究,宋镇豪却乐在其中。 摄影 马悦
2019年10月18日,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在甲骨文发现地河南安阳正式发布,该平台为甲骨学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标志着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
“殷契文渊”平台是在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宋镇豪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所”)成立于1954年,自成立来一直是中国乃至国际甲骨学研究重镇,1978年至1982年间陆续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册)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第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甲骨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基础材料,历史所从《甲骨文合集》开始就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殷契文渊”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而搭建。
“让现代科技手段服务于人们,为甲骨文研究提供帮助,这是我推动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思路和方向。”宋镇豪说,以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为例,它将甲骨缀合工作从繁重的人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了。据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甲骨文合集》编辑组中承担缀合工作的桂琼英先生,从40多种著录书刊和拓本集里的数万片甲骨材料,共缀合出2000多组,任务十分繁重。现在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基于大量数据的输入,可以自动缀合出若干组供研究人员验证。而数据表明,通过该系统缀合甲骨文的成功率非常高。
1966年,宋镇豪无意间读到了一本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通过这本书,他了解到了甲骨文。“书里提到了别的书,我就去找来读,慢慢地,就有进步了。”宋镇豪说。
1978年,宋镇豪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甲骨学家、《甲骨文合集》总编辑胡厚宣先生,正式走上甲骨古文字与古史研究之路。
在宋镇豪与甲骨文结缘的半个多世纪中,他破译文字、廓清古史;他探访国内外收藏单位找寻甲骨,经手甲骨数多达数万片;他领衔著述11卷本、688万字《商代史》,填补商代断代史著作的空白,将中国信史拉长千余年;他编纂《甲骨文合集三编》《甲骨文献集成》等,著录甲骨两万多片……2017年,宋镇豪担纲撰写申报“甲骨文世界记忆名录”文本,使甲骨文的文化精髓得到世界性的认可,助甲骨文成功入选。
甲骨文研究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坐冷板凳。一字字释读、一代代钻研。如今,国家重视、材料丰富、技术先进。甲骨文研究迎来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