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飞
历史“情境串”教学是指通过创设一个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情境把全部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神入”历史并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情”是洋溢在“境”中的情感交流,“境”是有情感的历史环境,“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串”的核心则在于构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在执教《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中,笔者选取了电影《面引子》的主人公即一名台湾老兵孙厚成进行穿针引线,通过“望我大陆”、“绵绵乡愁”、“常来常往”和“历史拐点”这四个篇章,不仅追溯了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而且以小人物的生活情节折射海峡两岸的大历史。通过与孙厚成的“接触”,学生可以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触发情感体验。
一、以情境激情感
(一)情境创设,神入历史
利用电影《面引子》片段导入新课,该片段主要讲述主人公孙厚成于1949年在自己的家乡被国民党军队抓丁,离开自己刚刚生产的妻子和家人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国民党为什么要抓壮丁?他被抓之后可能去了哪里呢?学生根据教材和已有知识储备回答。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和教师指导,得出结论: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败退台湾,同时从大陆抓走大量壮丁补充兵员,而视频中的主人公孙厚成就是其中一位。此处,教师要求学生比较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由来的不同点,通过引导使学生得出答案,即香港、澳门问题是外交问题,而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问题,这是台湾问题的特殊性所在。
(二)串联情境,铺开历史
1.第一篇章:“望我大陆”
孙厚成来到台湾后,日夜思念自己的家人,但是面对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他心中充满着迷惘和绝望,所以他“望我大陆”(板书)。他通过日记表达思乡之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我是1949年从青島被带走的,当时我已是30岁的人了……后来被带到了台湾,我在台湾度日如年啊,刚开始的时候数着日子,总觉得很快能回家。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两岸的关系也一天天紧张,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1]
教师指导学生讲述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历史并串联成时间轴,在帮助孙厚成了解他新居住的这片土地的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旧知的过程,然后根据时间轴归纳出结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个结论是学生理解大陆对台方针必要性的出发点和关键。为了捍卫中国的固有领土,党和政府对台提出很多大政方针,学生要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
2.第二篇章:“绵绵乡愁”
两岸隔绝对国家来说是分裂的缺憾,但对个人而言,则是骨肉分离的悲剧。孙厚成历经四十年的守望,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内心不变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渴望和对亲人的眷恋,接下里,我们再看一看他写的日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来台湾快38年,我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想到自己来日无多,再拖下去我可能真的要在台湾终了此生,我心里就一阵阵的害怕,毕竟我曾经是有家有儿有女的人啊,我不甘心自己就像个孤魂野鬼一直漂泊在外,就是死我也要回到家中。[2]
教师提问:孙厚成的愿望实现了吗?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现在让我们看看孙厚成回到家乡后的喜悦心情。
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与母亲分离38年今天再相见。一时之间,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期盼了近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3]
3.第三篇章:“常来常往”
两岸交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海峡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要常来常往。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归纳两岸交往的标志性事件:
1987年 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90年 台湾“海基会”成立,董事长辜振甫
1991年 大陆“海协会”成立,会长汪道涵
1992年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3年 汪辜会谈
2008年 两岸“三通”实现
2005年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2015年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与习近平会面
为了拓展视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交流列举两岸交往的其它史实。
4.第四篇章:“历史拐点”
但是两岸交往的良好势头因为2016年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上台而陷入停滞甚至倒退。面对这一情况,主人公孙厚成也是忧心如焚,大家想想,他在日记中会写些什么呢?
续写老兵日记……
孙厚成带着愿望和遗憾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默念着中国著名诗人于右任先生所作的《望大陆》,现在就让我们在歌声中欢迎孙厚成魂归大陆。(播放歌曲)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三)深化情境,探究历史
“教学过程也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为主”[4]以情境为载体,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是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探究:
(1)台湾历史渊源及其启示?
(2)梳理大陆对台方针和两岸交流的标志性事件。
(3)“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在港澳台的不同。
(4)针对两岸的新形势,续写老兵日记。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实现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的改变,使学生能够在感悟情境的基础上结合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的观点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多方法结合体现人文关怀
本课设计的最大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情境结合”、“点线结合”、“大小结合”和“虚实结合”。
(一)情境结合
“情”是洋溢在“境”中的情感交流,“境”是有情感的历史环境,“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识,只有在行动方面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的情况,才能转化为信念……因此,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才能萌发出幼芽”[5]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提供“肥沃的土壤”,关键在于对历史进行情境再造,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本课以孙厚成被抓丁这一情境导入,通过孙厚成不同时期的日记,展现了他有家不能回的乡思苦闷、回家后的欣喜若狂和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担忧。学生通过读日记、感悟日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二)点线结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6]本课采用“情境串”的教学模式,每一个情境就是一个“点”,一个个情境的串联,构成了一条基本线索,通过把脉基本线索,可以对整课内容进行顺蔓摸瓜。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构筑起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这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小结合
所谓“大小结合”是指大历史与小人物的结合。本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但如果仅仅依托教材内容进行情境再造,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历史是由一个个小人物、小事件所构成的真实鲜活的细节。教材更多地是通过历史伟人的活动来展现历史,而历史伟人在某种程度上与普通人相距遥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那些小人物“更能展现历史的本质,关注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和历史作用,这种人文关怀最令人动容”[7]。所以,如果用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进行“穿针引线”,将更能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并激发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四)虚实结合
历史最大的特点是讲求“真”、“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認识历史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客观史料,否则很容易陷入兰克学派的深渊。国学大师陈寅恪“以诗证史”的做法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是民族的秘史”的说法,给笔者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教学中的小人物孙厚成来自于电影《面引子》,毫无疑问这是文艺作品中的“虚拟”人物,然而正是这样的“虚拟”人物,却是抽象的人民,他代表着这一类人,正是千千万万台湾老兵的化身。这样的“虚拟”人物,折射了真实的历史,反映了民族的心灵。
三、一点思考
本课教学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追求,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情境串”的教学法,以电影《面引子》为切入口和有效载体,以影片中主人公即一名台湾老兵四十年回家路为线索,从“望我大陆”、“绵绵乡愁”、“常来常往”和“历史拐点”这四个篇章讲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台湾老兵的乡愁、新时期两岸的交往和2016年台湾大选后两岸形势等内容。通过创设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阶梯式的情境,促使学生集中思维,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从而揭示教学规律,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史料研习和史实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通过近些年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引导学生探寻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强化对“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历史事实的认识。
【注释】
[1][2][3]于秀:《滔滔不归,我在台湾40年》,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第2、3、9页。
[4]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50页。
[5]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6]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7]鲍传文:《读懂小人物,还原历史浪花》,《中国文化报》2007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