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
摘要: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人本德育理论,在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引领下,我校开展积极的探索,实施了“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该课程以“做人”为德育价值和目的,通过挖掘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意义来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贯彻了主体性、实践性、整体性、师表性的德育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德育的作用。
关键词:叶圣陶;人本德育理论;校本德育课程
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也就是“怎样做人”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也需要因时而变,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引领下,我校开展积极的探索,实施了“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
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在理性引导下的、有明确目的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认为,中国现代德育的价值和目的,要以“做人”为根本,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现代中国公民。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期,“做人”的教育非但不能够削弱,相反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对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发挥积极作用,决定了现代人的整个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我校实施的“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其目的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做合格的公民。“假日修行”的意思就是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利用日常的双休日、节假日的空余时间,按照拟定的德育主题,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持续的体验、实践、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守法、明礼、团结、勤俭、自强、奉献等方面的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并使其形成真正的德性。
例如,元旦节“假日修行”的选做作业以“迎新年献爱心”为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本班级的爱心义卖活动,尽己所能地去募集善款捐给家境贫困的农村学生,并在活动后期用文字总结参加爱心义卖活动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公益活动,比起直接号召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更有意义,更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认真参与活动的准备、举办、收尾工作,便会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爱心的“种子”,明白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积极行动,关爱需要帮助的人。
围绕“做人”的教育总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了由三个层面构成的德育基本内容,即以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教育为基础的政治方向教育、以人生价值和理想教育为重点的人生观教育,以及立足于基本“为人之道”的道德行为教育。他认为,德育内容要以“人生”为主题,具有基础性、生活性,应当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精神,并且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内容,体现德育的多种功能和“做人”的全面要求,贯穿“人己一体”的伦理精神和价值原理,为学生一生的“做人”打下基础。
我校实施的“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使德育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有助于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重校内轻校外、“知”和“行”脱节的状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落实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的形式是作业,实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挖掘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意义,探索并构建生活化、体验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例如,以月份为单位去梳理节日,确定相应的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布置相应的作业,是一种丰富德育内容的简便方式。除了国家比较重要的节日,学校每年还设定了一些特色节日,如乐艺节、乐体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等。我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赋予学生一些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完成自己所选的节日所对应的作业,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让自己的生命充盈起来,让德育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出来。
叶圣陶先生总结我国德育和自身修养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德育“以人为本”的四条实践原则以及相应的一整套方法。我校的“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较好地贯彻了叶圣陶提倡的德育实践原则和方法。
(一)主体性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即以主体德性发展为本旨。德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活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启发和熏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形成具有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思想道德主体的构建。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要有好思想好品德,靠被动地听讲总是不够的,在听讲的同时还必须自动地动脑筋。”他还强调:“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傍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
“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贯彻了主体性的原则。主体性是指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创新性等,德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德育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该原则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养成德性。例如,端午节“假日修行”的选做作业是学生以“传承”为主题,自己思考并实践,任选两项任务完成。有的学生向长辈学习如何包粽子,吃到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有的学生收集并整理了端午节的民俗;有的学生整理并诵读了屈原的经典诗文;有的学生写了《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如何传承端午文化》的命题作文;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张介绍端午节民俗的手抄报……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觉主动地完成两项任务,有利于宣传和普及端午知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践性的原则
实践性原则,即以人的道德实践为本体。德育应当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引导受教育者抓住“做人”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精华,自觉地长期实践下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以受教育者的实践作为检验、评价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对德育考察其成效如何,不仅在学生之能否领悟,尤贵在学生之能否实践。”
“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贯彻了实践性的原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笔者认为,“知”和“行”是同等重要的,在德育中身体力行,“知”和“行”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该课程把知行合一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了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中,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养成真正的德性。该课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通过行动体验和感悟内化,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升华,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德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母亲节感恩主题的“假日修行”的选做作业包含:一次家务劳动,洗一次衣服、拖(扫)一次地、做一顿饭、洗一次碗,感受母亲平时做家务活儿的辛苦,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一个行孝举动,为母亲洗一次脚、送一杯茶,陪母亲散一次步、聊一段家常,在点滴小事中体验行孝的快乐,逐渐地把感恩之心化作日常的行为习惯。
(三)整体性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以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德育应当从整个教育系统上,结合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寓于各学科各课程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来实施。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师无论教什么,都得从整体出发,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公民。”他还强调:“学生不光在学校里受教育,在学校之外,在家庭里,社会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所以,家庭以及社会上所有的人全都是教育者,全都担负着教育后一代的责任和义务。”
“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贯彻了整体性的原则。该课程把德育的范围从学校内部扩大到了家庭和社会,注重把握生活的整体性,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尽可能地整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该课程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的家庭资源或者社区资源,让家长、社区群众和单位直接参与进来,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课堂、进家庭、进社会的局面,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例如,中秋节“假日修行”的选做作业有:一是叙亲情,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聊聊家常;二是爱心制作,利用月饼盒等礼品包装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自己最亲的人;三是爱心公益,给家庭周围、所在社区的孤寡老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些月饼,并送上美好的問候和祝福。
(四)师表性的原则
师表性,即以教育者的身教为本源。德育应该是“身教”与“言教”一致,并以“身教”为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从而使德育显示出真正的力量和实效。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
“假日修行”校本德育课程贯彻了师表性的原则。每一次“假日修行”的作业不仅是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同时也是布置给教师的任务。在晨会或者班会课上,教师坦诚地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也请几位学生代表互相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全体学生互评反思、查找差距、学有榜样。教师自身就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充分发挥了榜样的作用,用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一言一行感化学生,让学生不仅看在眼里,而且记在心里。“身教胜于言教”这是一句千古名言,表明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最具有说服力,会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无声的教育,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总之,叶圣陶先生撰写的专门论述德育的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叶圣陶先生的人本德育理论,对我们把握德育的一般规律,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任苏民.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1994(9):76-81.
[3]杜春梅.论人本化德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衡水学院学报,2011(6):98-102.
(责任编辑:赵昆伦)